刘玉玲
介入治疗在门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刘玉玲
目的分析介入治疗在门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价值。方法72例门静脉血栓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分别予以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介入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治疗优于对照组, 术后3个月随访时门静脉畅通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常规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方式治疗门静脉血栓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
介入治疗;门静脉血栓治疗;肝功能
门静脉血栓(PVT)在门静脉任何一段都有可能发生, 尤其是肝外门静脉, 是一种血管深部因阻塞致使静脉压力骤增的一种疾病, 临床少见但危害极大, 易导致肝硬化, 严重时能够致死。关于门静脉血栓治疗, 有抗凝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 但都有很大局限性[1]。随着医疗技术进步, 介入治疗广受关注, 本院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方式取得显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3年4月所收治72例门静脉血栓患者, 男45例, 女27例, 年龄45~75岁。经CT、血管成像等检查诊断, 所有患者均符合门静脉血栓疾病标准, 且了解自身病情, 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方式。药物治疗:静脉滴注尿激酶15~20万U, 皮下注射肝素抗凝剂100 mg,1次/d口服肠溶阿司匹林, 连用5~7 d。每日测量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手术治疗:将患者肠系膜上静脉切开, 使用Fogarty取出门静脉血栓。
观察组:采用TIPS介入治疗方法。从右颈静脉进行穿刺,并引入10 F长鞘, 将穿刺针送入后, 经肝静脉穿刺到门静脉;确定穿刺成功后使用5 F Pigtail导管送至肠系膜上静脉, 了解血栓范围。借助8 mm×5 mm球囊对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受损部位、肝内穿刺道分别进行扩张, 将破碎后的血栓抽吸出来, 清除残余;肠系膜上静脉、膜下静脉留置溶栓导管。
1.3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对比治疗效果及恢复情况, 治疗情况:门静脉血栓症状全部消失为治愈, 患者病情有所改善为好转, 与术前无较大变化为无效。恢复情况: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 观察患者恢复情况, 分为完全畅通、部分畅通和失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有效治疗例数以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门静脉完全畅通例数多于对照组,治疗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疗前疗后1个月肝功能及血常规比较 经比较,观察组开展介入治疗后的血红蛋白(T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血板计数(PLT)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表2 观察组治疗前后1个月肝功能及血常规比较(±s)
表2 观察组治疗前后1个月肝功能及血常规比较(±s)
注:两组比较, P<0.05
时间 TLB(μmol/L) ALT(U/L) ALB(g/L) PLT(×109/L)介入治疗前 46.2±7.9 155.8±23.2 34.2±2.0 109.6±42.1介入治疗后 23.3±25.2 67.5±68.1 31.6±5.2 104.5±37.9
引发门静脉血栓的原因有很多, 如PLT浓度骤然增高、脾功能衰减等, 常表现为腹泻、腹胀等症状。由于早期诊断比较困难, 易诊断错误, 从而加重病情, 所以临床治疗中应予以有效诊断治疗。以往并没有特别适合的治疗方法[2], 主要有两种:①内科治疗。主要是指抗凝、禁食、抗生素等治疗,原理为对门静脉血栓加以抑制, 阻止其进一步恶化, 同时促进侧支形成, 从而使静脉回流得以改善, 肠管瘀血有所减轻。患者病症虽能缓解, 但血管难以彻底打通;②外科治疗。多针对有腹膜炎、肠坏死等合并症患者, 此时切除肠管为常用方法, 但较为危险, 患者并发症较多, 死亡率高。以上两种方式均有很大弊端, 如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 不少患者身体状况不适合做手术。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 微创介入治疗应用越来越多, 经皮经肝或经颈肝内门体分流途径进行局部注射溶栓药物, 可起到较好的疗效。TIPS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3], 属于介入放射学。其原理为:从颈内静脉进行穿刺, 经门静脉、上下腔静脉将导管插入肝静脉;然后在X线引导下穿刺到肝内静脉,扩张两者间肝实质通道, 取肝静脉和门静脉中间部位建人工分流通道;从而使静脉血流流入下腔静脉, 以减轻门静脉压力。该技术可起到较好的溶栓效果,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其优势有:穿刺较为方便, 且不经腹腔, 在凝血功能有障碍患者身上也可应用;破碎和清除血栓、植入支架等操作可由机械执行, 缩短了治疗时间;可直接将溶栓剂注入门静脉血栓内, 剂量少但效率高, 且出血量大大减少。综合考虑症状改善情况、门静脉血栓再通率等因素, TIPS治疗效果要优于经皮穿肝、经肠系膜上动脉等方法。其优势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证实, 但其缺点也应引起重视:治疗器械较为复杂, 手术流程较多, 操作者需要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特别是广泛血栓形成时, 血流较为缓慢, 穿刺是否成功显得尤为关键。治疗后还要做好随访工作, 如有必要, 需予以一定的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 观察组治疗后的肝功能及血常规得到明显改善, 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相比, 介入治疗的有效治疗及术后通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介入治疗在门静脉血栓治疗中能够取得显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朱樑.介入途径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复旦大学,2010.
[2]陈海峰.门静脉血栓综合治疗的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530.
[3]谭永法, 阚和平, 陈丽君, 等.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当代医学,2011,17(17):90-9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059
2014~12~24]
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传染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