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翰澎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临床研究
刘翰澎
目的讨论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的方法。方法基于本院门诊诊查不同病因引起的咽鼓管异常开放的病例临床症状特点, 探索分析发现疾病的特征。结果通过临床发现病例证实咽鼓管异常开放的病因从而确定诊断、治疗。结论因病施治, 分类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有较好的疗效。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临床;研究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是指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而经常处于开放状态或过度开放并引起症状。正常情况下咽鼓管软骨段凭借着软骨的弹性作用, 周围组织的压力和咽部的牵引力作用, 而经常保持着关闭状态, 鼓室内部毛细细胞吸收氧气形成负压, 说话及呼吸时在鼻咽部产生的轻微压力改变并不能使关闭的腔管得以开放, 仅在做吞咽、打呵欠、咀嚼及用力擤涕等动作时, 方能开放瞬间。
1.1 一般资料2003年以来本院将发现咽鼓管异常开放症,临床确诊为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询问病史, 并对其查体, 易漏诊及误诊。耳胀, 听力下降为最主要就医症状而最易误诊和漏诊。
1.2 方法 归纳总结所有病例分类病因。耳闷胀感耳痛、耳鸣、自听过响。患者常有吸气吞咽时鼓膜反复运动引起异常声音“咔啦”。继而耳胀痛, 听声音震感, 听声音即耳鸣“嗡嗡”的症状而来就诊, 此因鼓室内的负压改变及气流冲击鼓室, 声音传导至内耳的路径受影响引起。如果为吞咽查体鼓膜光锥变长, 闭口吞咽后查体鼓膜内陷浑浊。患者有听力下降的体征, 电测听但结果为正常值。总结病例病史症状等,分别归类研究总结。见表1。
表1 临床材料分析
根据以上病例病因把病因分类研究而解决病因。
2.1 擤涕引起的咽鼓管异常开放肌肉松弛型。患者口述流感过后应用抗病毒药物及抗生素还有耳闷胀感, 吸气吞咽有耳内“咔啦”声, 这一部分患者擤涕力量较大, 但是擤涕力量较大致使肌肉疲劳松弛。这部分患者治疗都通过休息禁止擤涕, 治愈。
2.2 咽鼓管圆枕咽鼓管管口及咽鼓管炎症管口不闭合。多为流感中后期引起首诊为听力下降耳闷感, 如果病毒致病菌通过咽鼓管感染鼓室查体可见鼓膜浑浊及紧张部充血, 足量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
2.3 鼻中隔偏曲引起的咽鼓管异常开放症。鼻中隔偏曲的原因为后天外伤或先天偏曲, 咽鼓管圆枕与偏曲鼻中隔接触引起, 间接鼻咽镜及鼻咽部CT查体可见鼻中隔棘型偏曲挤压咽鼓管圆枕致使肌肉紧张度下降运动障碍引起, 需要进行鼻中隔矫正术, 解除肌肉紧张度运动障碍。
2.4 泡状中鼻甲、泡状下鼻甲、腺样体肥大此三种原因主要原因引起咽鼓管咽口闭合不能开放, 形成分泌性中耳炎,但是有个别形状不规整异形引起咽口开放, 是比较少见的。此种治疗以鼻内窥镜手术干预解决先天性生理解剖结构异常为主要手段。
2.5 中枢引起的咽鼓管圆枕周围肌肉松弛管口不闭合。此种原因多为脑血管意外引起的脑中枢功能障碍患者多为吞咽功能不协调等各方面功能障碍。还有部分伴发食物反流呕逆至鼻咽部引起中耳炎。此种建议局部涂药法。
2.6 周围神经引起咽鼓管圆枕周围肌肉松弛管口不闭合。此种见颈椎脊髓空洞症等, 由颈椎疾病以及外伤引起的, 以修复神经治疗原发病为治疗手段, 另也适用局部涂药法。另有鼻咽癌放射治疗肌肉纤维化引起的咽鼓管异常开放。
综合上述病例治疗手段, 如果无效可以适用硼酸粉与水杨酸4:1吹粉法、局部涂药法、腭帆张肌松解术, 建议局部涂药方法较好, 因此方法易控制量及面积。此方法可以在咽鼓管口涂抹化学药品, 机械的缩小咽鼓管开口, 反复涂抹,禁止一次大量大面积涂抹, 以免引起瘢痕缩窄不再开放。
通过统计各种病因引起的病例数来了解发病率。分析患者得病的原因为咽鼓管咽口开放的本质原因[1]。最常见的是人为擤涕肌肉松弛型, 其次是咽鼓管口黏膜淋巴肌肉的炎症,最后是鼻腔鼻咽生理结构异常导致的[2]。在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临床研究中, 间接鼻咽镜是基层检查的主要手段, 可次确诊。其次通过症状来确诊, 耳闷胀感吞咽加重是本病的第二要点, 最后的方法可以是电子喉镜及纤维喉镜。鼻咽部CT也是辅助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声阻抗在测试咽鼓管功能中有着重要应用[3-5]。①鼓室压测量法:咽鼓管异常开放时,鼓室压曲线可随呼吸波动, 借此可予以诊断, 利用现代声阻抗计测试咽鼓管功能, 已成为阻抗测听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静态鼓室压曲线, 所显示的中耳压力来判断咽鼓管是否正常。一般认为鼓室压力<-100 mm H2O(1 cm H2O=0.098 kPa)时,提示有咽鼓管功能不良, 咽鼓管异常开放时压力可随呼吸波动, 以此诊断。②咽鼓管鼓室测量法:利用声阻抗计或声导纳计的声反射试验也可评估咽鼓管的功能, 吞咽的同时, 利用仪器的声反射部分, 将空气进入咽鼓管而产生的鼓膜声阻变化, 记录为一条简单的声顺曲线。③口-鼻吹张法:该法将导管的一端连于橄榄形鼻塞头并放在一侧鼻孔。另一端连于吹管含在口内。受检者通过导管用力吹气, 随着鼻咽的压力的增高, 咽鼓管可被动开放, 此时鼓膜的声顺值突然下降,开始下降时的鼻咽压即为咽鼓管的开放压。吹张后咽鼓管即自行关闭, 此时立即鼓室压测量, 测得的中耳残余压即为中耳的关闭压。此法禁止吞咽擤涕等加压使咽鼓管开放动作。
[1]周丽娟, 林建云, 曾文娟, 等.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学观察.云南医药,2011,32(6):566-568.
[2]王媚, 潘军燕, 李海同, 等.腺样体肥大及咽鼓管咽口形态学特征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的临床观察.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6):383-385.
[3]王启华.实用耳鼻喉头颈外科解剖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0.
[4]田勇泉.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9.
[5]黄选兆, 汪吉宝, 孔维佳.实用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040
2014-12-29]
124000 盘锦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