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伟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王新伟
目的分析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的康复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针灸治疗。观察记录两组的治疗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6.7%与对照组80.0%相比,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BI评分显著改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分析
脑梗死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 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1]。诱发脑梗死的高危因素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2], 在发病前可通过调整生活规律和药物来降低脑梗死的发病几率;在发病后立刻采取必要的救治能有效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脑梗死的防治任务更加的迫切。相关的研究表明,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3], 为了验证上述观点, 本文选取了60例脑梗死患者为对比分析对象。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0例, 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21例, 女9例;年龄47~62岁, 平均年龄(51.63±9.32)岁。实验组中男22例, 女8例;年龄48~64岁, 平均年龄(52.64±8.35)岁。所有患者均第一次发病, 经颅CT及MRI确诊, 符合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4]。实验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康复治疗。前期:被动训练患者的关节活动度, 比如内外旋转侧肢体、从远到近屈伸侧肢体。同时辅以一定的功能训练, 比如在床上进行起坐训练、翻身训练和平衡练习。中期:训练患者控制和分离上下肢的能力,可在垫上进行适当的运动, 包括转移运动、平衡运动。后期:训练患者的平地行走能力和上下楼梯能力, 并进行精细活动训练, 比如手指、肩、肘、腕关节功能的示例训练。每周治疗5 次, 疗程共8周。
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针灸治疗。针灸主穴:三阴交、风府、曲池、合谷、阴陵泉、足三里。若患者尿失禁,可增加膀胱俞、百会;若患者神志不清, 可增加四神聪、百会。对患者针灸部位进行消毒, 选用30号针进行针灸, 在实施针灸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穴位把握好刺入的方向、角度和深度,刺入后留针30 min以上, 每隔5 min捻针1次。每周治疗5 次,疗程共8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基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 基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在治疗前后,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一次评定。基本痊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91%以上, 0级残疾;显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46~90%,1~3级残疾;有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45%。无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变化。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8周治疗,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基本痊愈率为53.3%, 对照组的基本痊愈率为23.3%,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比较 经8周治疗,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BI评分显著改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n(%), %]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s,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 B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30 25.20±7.41 73.18±18.63ab 31.70±10.67 75.74±16.55ab对照组 30 25.15±8.07 45.21±20.57a 32.52±9.60 53.63±18.53a
随着新药的研制、康复治疗的成熟以及针灸治疗的应用,脑梗死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 疗效也越来越显著。在本次实验分析中,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BI评分均显著改善, 说明无论是康复治疗还是针灸治疗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大量的研究证明[5],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能进一步减轻脑组织的损害、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脑血流量, 降低血脂, 使肢体功能恢复更加完善。在本次实验分析中采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的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7%,而采用康复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与上述观点契合。
总之,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脑梗死能显著提升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舒鑫, 唐兴江. 肌氨肽苷联合早期针灸及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4):60-62.
[2]杨淑玲. 早期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医药前沿,2013(7):349-350.
[3]张质夫, 王玉, 王振华, 等. 药物联合针灸康复治疗脑梗死118例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267.
[4]林兴东. 针灸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效果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7):271-272.
[5]李怡, 李雨峰, 潘福琼, 等. 针刺配合Bobath疗法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1):16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5.181
2014-12-05]
100000 北京市中医医院顺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