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华
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刘新华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5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 选取15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研究组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面积越大, 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程度越严重, 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是脑梗死患者良好的检测指标,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梗死面积大小与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性。
脑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
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 其为造成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有报道指出, 血栓不仅可以以脂质的形式沉积在体内, 同时也是一个慢性炎症发生发展的过程。C反应蛋白为临床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炎症、非特异性损伤的标志, 也真实的反应了脑梗死的病情发展程度[1]。为进一步了解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脑梗死患者之间的相关性, 本院选取了154例患者展开分析,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 男87例, 女67例, 年龄58~74岁, 平均年龄(67.3±4.2)岁,54例轻度脑梗死,56例中度脑梗死,44例重度脑梗死;选取同时间段同年龄段的15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男90例, 女64例, 年龄59~75岁, 平均年龄(67.5±4.5)岁。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入院后, 于次日清晨抽取静脉血液5 ml, 使用离心机分离出血清, 置于-20℃环境保存待测, 使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免疫分析仪及试剂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测量, 使用免疫比浊法进行纤维蛋白原测量。对照组的健康体检者于体检当日清晨抽取静脉血液5 ml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测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比 研究组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梗死严重程度与梗死面积与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关系 梗死面积越大, 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程度越严重,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3。
表1 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比(±s)
表1 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比(±s)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超敏C反应蛋白(mg/L) 纤维蛋白原(g/L)研究组 154 14.4±2.5 8.3±2.7对照组 154 2.3±1.0 3.2±0.9
表2 梗死严重程度与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关系(±s)
表2 梗死严重程度与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关系(±s)
注:组间比较, P<0.05
程度 例数 超敏C反应蛋白(mg/L) 纤维蛋白原水平(g/L)轻度脑梗死 54 7.22±1.13 5.06±1.84中度脑梗死 56 14.85±2.26 8.42±2.73重度脑梗死 44 22.16±3.48 11.67±4.82
表3 梗死面积与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关系(±s)
表3 梗死面积与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关系(±s)
注:组间比较, P<0.05
分型 例数 超敏C反应蛋白(mg/L) 纤维蛋白原水平(g/L)腔隙性脑梗死 51 6.81±1.05 4.76±0.81小面积脑梗死 58 15.67±2.50 9.53±2.57大面积脑梗死 45 18.86±3.67 11.32±4.98
研究证实, 脂质物质在动脉壁沉积并形成局部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炎症反应起了重要作用[2]。超敏C反应蛋白为一种时相反应蛋白, 并被证实与脑梗死的发生有着较大关联[3]。本研究中, 研究组的患者体内的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在脑梗死的急性期, 患者体内发生了炎性反应, 不同梗塞面积、不同梗塞程度的患者体内的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 面积越大、病情越严重的患者, 体内的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也越大[4], 说明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病情的发生发展有关, 其可以作为脑梗死疾病预测指标及独立危险因子。
纤维蛋白原为一种大分子糖蛋白, 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可作为一种凝血因子参与凝血过程。纤维蛋白可以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在细胞外聚集, 提高血管通透性, 促进平滑肌细胞增生, 并向内膜移动, 对血管壁造成损伤, 引发内皮功能障碍[5], 本研究中, 脑梗死患者体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面积越大、病情越严重的患者, 体内的纤维蛋白原含量也越大, 呈现一定正相关性, 说明纤维蛋白原可作为脑梗死疾病的危险因素[6]。
综上所述, 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可作为脑梗死患者良好的检测指标。
[1]梁晨, 高社荣, 染晓安, 等.同型半胱氨酸、超敏 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及复发的相关性分析.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3,7(5):16-19.
[2]张晓云, 汪东剑, 邓文松, 等.脑梗塞患者血清hs-CRP、TNF-α血脂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12(33):6552.
[3]高双苓, 李战永. TIA预后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9):1557.
[4]郑红云, 李艳, 李松. 脑梗死患者hs-CRP FIB D-二聚体及血脂相关指标检测结果的分析.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8):2439.
[5]耿洁, 赵建国, 张琦, 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两种证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0):2701-2702.
[6]陈涛, 王一萍, 王应良, 等. 血浆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168-316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5.041
2014-11-25]
455000 安阳地区医院神经内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