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麋鹿放归自然时的特殊行为习性观察

2015-03-02 01:53:57任义军解生彬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年10期
关键词:雄鹿鹿群海堤

沈 华 任义军 解生彬 刘 彬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 224136)

大丰麋鹿放归自然时的特殊行为习性观察

沈 华 任义军 解生彬 刘 彬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 224136)

1 背景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为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野生种群早已灭绝。1986年,由原国家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从英国重引进39头麋鹿(13♂、26♀),在江苏省大丰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麋鹿自然保护区,实施麋鹿重引进项目。截至2014年底,大丰麋鹿种群扩大到2360头,其中野生种群为235头。目前,世界上麋鹿总数近5000头,其中多数采用圈养方式。因此,大丰麋鹿种群的复壮和其野生种群的恢复对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示范价值。大丰麋鹿保护区分期分批做麋鹿野生放养试验(放归大自然),其野生麋鹿种群已基本建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群野生麋鹿。刚刚放归大自然的麋鹿,面临适应大自然的能力考验,如何在野外获得充足的食物、水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等等。为此,我们观察研究了麋鹿野放后行为习性的变化,以探讨麋鹿的野外生存对策。

2 麋鹿野生放养地自然状况

大丰麋鹿野生放养地(120°47′~120°53′E,32°59′~33°03′N),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光、温、水充沛。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海洋性、季风性特点。过渡性表现为气候多样。海洋性表现为春温回升慢,秋温下降慢,初霜迟,无霜期长。季风性表现为冬季多西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多东南风,多雨,且雨热同期;春秋季为季风交替时期,干、湿、冷、暖多变,春夏秋冬季节界限不明显。黄海滩涂常年平均气温14.1℃。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0.8℃;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7℃。无霜期217d。滨海湿地滩涂地势辽阔,人口稀少,自然河荡众,动植物资源丰富,从水生到陆生生境,从滩涂、盐渍地到农田、林地,形成植物群落的梯度分布,群落类型多和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是逐步实施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草、杂草和树叶。野生麋鹿对滨海湿地主要植物依赖性很强,例如:芦苇、互花米草(外来种)白茅、水烛、盐地碱蓬等20多种。在近海堤0~500 m范围内有丰富的食源,在非干扰状态下,麋鹿多采食于此。在自然状态下,麋鹿春夏季喜欢采食植物的叶茎,秋季常采食植物的花穗子粒,冬季善采食植物的根。

3.2.1采食姿态。根据采食环境、食源丰富程度,体质状况及生理需要采取相应的采食姿态。主要有:站立采食、犬坐式采食、运步采食、仰头取食。

3.2.2季节性选食:麋鹿在一年四季中常有季节性采食各种不同种类植物的行为,如春末夏初喜采食芦苇、白茅、互花米草等嫩草,秋季喜摄食芦苇、水生互花米草等植物的花穗。冬季常在海堤坡上采食雀麦、鹅冠草、农田里的麦苗、油菜等。

3.3隐蔽行为

野放麋鹿白天多选择在水杉林、芦苇荡、水塘等隐蔽性极强的地方活动,晚上活动量大于白天。麋鹿在野外被发现的情况也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见图所示,12月份,1月份和6月份偏高,而3月份10月份和11月份,偏低。?

3 麋鹿放归自然条件下特殊行为习性初探

大丰麋鹿群先后进行了6次野生放养试验,共放出53头(其中18♂、35♀),到2014年底野生种群扩大到235头。经过多年的跟踪观察记载,放归自然条件下的麋鹿特殊行为习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寻找水源行为

麋鹿是一种大型沼泽动物,对水的依赖性很强。由于滨海湿地滩涂上水多为盐分较高的咸水。因此,寻找和选择理想的淡水水源是野生麋鹿生存的首要问题。在麋鹿野生放养活动范围内有两处为淡水水源:一处为距野放点约1500 m处有人工围护的鱼塘,但人为活动较多且水分略咸,只有在无法取得足够适宜水源时麋鹿才会光临此处,麋鹿在野生放养后的24 h内便觅得此水源。另一处是海堤内侧覆河里的水更为适合麋鹿的饮用,观察发现野放后48 h,就有麋鹿越过了海堤,寻找到该处水源。海堤不仅挡潮堤而且是一条沿海南北交通的要道,白天人为干扰大,来来往往的车辆较多,日常的观察发现,麋鹿曾屡次试图越过海堤,但常为车辆干扰无功而返,由此推测野放的麋鹿寻找水源多发生在夜间。

麋鹿饮水行为主要有:慢饮、暴饮、边采食边饮水、卧于水中饮水、站立水中饮水。

3.2觅食行为

野放前麋鹿生活在有限的空间,处于半散放状态,食源受范围限制,而野放后空间趋向无穷大,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应增加。即便在水冷草枯,食源相对稀少的冬季,野生麋鹿食源也比较丰富。野生麋鹿主要采食禾本科植物、苔类以及其他多种嫩

3.4集群行为

麋鹿在半散养阶段由于空间限制,这一行为表现得尤为突出,一般情况下,麋鹿总是成群出现,而野生麋鹿除发情节外,多数是分散采食,零零散散,相距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多为2~3头为一小群,偶见10多头,采食点也很分散,范围扩大。在广袤的黄海湿地上获得了较大的生存空间,其野生行为不断重塑和表达恢复。集群行为主要表现有:

3.4.1同性成体群:每年5~7月份,野生麋鹿处于发情交配季节(比半散放的麋鹿群要推迟一个月)。在发情季节,发情的雄鹿通过争斗产生鹿王,雄鹿王独享与雌鹿交配的权,而其他成年雄鹿只能集中到一起,被鹿王赶出雌鹿群。也有的成年雄鹿很想靠近雌鹿群,窥视发情雌鹿,但雄鹿王绝对不让其进入雌鹿群,形成了同性成体雄鹿群,单独集群,这也就是麋鹿同性相集的特殊性。

3.4.2混合群:每年8月至翌年4月间,为麋鹿的非发情季节,鹿群活动自由组合,多为雌雄混合集群,它们一起采食,一起休息,一起迁徙。另外,偶有母仔集群、仔鹿集群的现象,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繁殖季节的初期。

3.5警戒和信息传递行为

麋鹿警戒行为模式由观望、跑开和警戒吼叫组成。野生麋鹿个体间的信息传递主要是靠有声传递和无声传递。

3.5.1声音传递。麋鹿发出的声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示威:发出吼叫声;呼救:麋鹿身陷泥潭、人工鱼塘、渠道等险境或仔鹿遭受成体鹿或狗的攻击时,发出的声嘶力竭的求救,声音尖,时间长且连续,哺乳期的仔鹿常发出呼救声;行走声:麋鹿慢步行走,鹿蹄在提起和运步着地时会发出响亮的“哒—哒—哒”的响声。这种声音在空旷地带50m之外都能听到,尤其是夜晚,是判断鹿群数量多少和走向的依据之一。寻母惊叫:哺乳期的仔鹿寻找母亲或饥饿了要吃奶,就易发出寻母的声音。其声音尖脆而细长,声频较高。这种情况夜间较多见。唤仔:鹿群奔跑后,雌鹿长时间找不到仔鹿哺乳,就会发出唤仔的叫声。其叫声为“嗡—嗡—嗡”,叫声长达1~2s,声频为高—低—高。

3.5.2无声传递。麋鹿个体间利用释放的化学物质进行沟通、传递讯息,引发特定的行为或生理反应,我们即称这些带有特定讯息的化合物为无声语言或化学语言。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眶下腺扩裂:麋鹿遇到特殊情况时,两侧眶下腺开裂,可能是释放一种化学传递物,散入空气中随风传递给其他麋鹿个体。麋鹿发怒前眺,就先扩裂眶下腺,瞪眼警告对方。仔鹿被捕捉时也扩裂眶下腺,表现害怕。尿的喷洒标记:雄鹿发情时常以边走边喷尿来标定自己的栖息地点范围;雌鹿发情时,由阴道内释放一种物质散发在空气中或尿液中,随风飘散。雄鹿嗅到此种物质后,就会主动前来寻找发情雌鹿,进行交配。

3.6怕灯光行为

野生麋鹿在夜间经常性要越过人为活动较多的海堤公路,寻找饮水和食源,这一现象冬季较多,夜间海堤公路上高速行走的多数是大型货运车辆,以运海货、水产品为主,其速度快、灯光强,尽管我们在海堤公路边设立了警示标语,限速标记、限速带等措施,过往车辆的速还是降不下来,冬季偶有麋鹿夜间越过公路时被车撞伤现象。其原因除过往车辆速度过快以外,主要是麋鹿经过海堤公路时,在车灯强光照射下瞬间失盲而处于呆立状态所致,这一现象在其他野生动物也包括家养的动物,夜行越过马路时也有发生,公路上死猫、死狗、死刺猬等较为常见。

3.7自卫防御行为

(1)警戒行为:鹿群散开采食或休闲时,不同方向都有放哨的,当某一头鹿发现了新的目标(其他动物或人),并认为是异常情况时,会发出叫声。所有的鹿听到叫声后,立即集群排成一字形,眼睛盯着新的目标,判断新的目标对自己是否有利。野放后野生的麋鹿野性更强、更加胆小怕人,稍有干扰就会跑开,甚至跑得很远。

(2)二次确认:鹿群受干扰奔跑一段距离(100~200m不等,甚至更远)后止步,停留回视目标,认为该目标仍然对自己有威胁时,鹿群会再次快速奔跑,远离这个目标。奔跑时,四蹄腾空,双蹄着地,尾巴竖起,像骏马奔腾,形成二次奔跑行为。

(3)护仔行为:母鹿对刚产下不足一月龄的仔鹿有明显的藏仔和护仔行为。母鹿会把仔鹿藏在避风的草丛中,定时来哺乳,当仔鹿受到人或其他动特威胁发出嘶叫时,它会奔跑过来,边跑边叫,不断做出要进攻对方的姿势,直至带走仔鹿为止。

(4)脱角隐藏:在野外自然环境中,麋鹿脱角常在树林、竹林或草丛中,也有在沼泽水沟中,其目的是隐藏角枝,不易被天敌发现它们的踪迹。

(5)防止吸血昆虫叮咬行为。在夏、秋高温季节,野生的麋鹿喜欢在水源充足的地带活动,白天泡在水中或在浅水里往身上涂泥,避免蚊蝇叮咬,把泥浆涂抹在自己身上,常将泥浆涂在背部或躺卧在泥浆中,让泥浆涂粘在整个躯体表面,其作用是防止吸血昆虫的叮咬。麋鹿驱赶吸血昆虫的行为有:拍耳甩尾、后肢挫动、嘴齿啃咬等。

(6)雄鹿挑斗与雌鹿撕咬:雄鹿间主要是用角挑斗其他鹿或其他动物,迫使其远离它,以此保护自己。雌鹿自卫主要是用嘴啃和抬起前蹄拍打其他个体。

3.8野生麋鹿生理行为发生变化

经过我们多年的连续观察,半散养麋鹿要到12月5日左右才开始脱角,而野生麋鹿一般在每年的11月20日就开始脱角了,明显比半散养麋鹿早了15天左右。其他的产仔期、发情期、换毛等生理变化也明显比半散养麋鹿提前了15天-30天,而导致这些生理现象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光照、温度、营养、环境条件等。

3.9生境选择行为

相比半散养麋鹿,野放麋鹿的生存空间急剧扩大,为其提供了充足的选择余地,麋鹿对栖息地选择本能也充分显示,麋鹿三项选择要素:采食地,栖息地和水源。

4 小结

(1)湿地是麋鹿生存的基底。湿地作为一种资源,在保护环境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维持黄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对于在黄海湿地恢复野生麋鹿种群意义重大。

(2)在黄海湿地恢复野生麋鹿种群有望成为现实。经过20多年的风土再驯化、行为再塑,重引进麋鹿已经适应了黄海湿地的生态系统。截至目前,黄海湿地上野生麋鹿基础群已经达到235头,为更大范围内恢复野生麋鹿种群打下坚实基础。

(3)野放的麋鹿能够得以生存、繁衍,除了黄海湿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保护区人员管护外,与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广大公众的参与保护是分不开的。

(4)麋鹿野放之后种群质量得到提高。野放的麋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野生习性逐渐恢复,生活能力逐渐增强,体质健壮,个体明显大于半散放的鹿,脱角长茸、换毛、产仔等生理现象均比半散的鹿群提前15~30d。

[1] 丁玉华.中国麋鹿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曹克清.麋鹿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

[3] 丁玉华,朱梅,任义军.苏北滨海湿地麋鹿恢复种群的研究[J].兽类学报,2006,26(3):249-254.

猜你喜欢
雄鹿鹿群海堤
哞!呱!嗷呜!
动物世界
天津诗人(2020年4期)2020-11-18 03:27:40
『绿色海堤』扮美『飞地渔村』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10
水位骤降条件下海堤渗流及稳定性分析——以宝安区西海堤为例
鹿群赛跑
基于风潮联合概率分布的海堤设防标准分析
鹿王惜角
海堤地基加固处理方案比选及设计
圆斑鹿的等待
茸鹿草地放牧技术措施
兽医导刊(2015年22期)2015-04-04 04: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