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与确立

2015-02-24 01:17:30王鑫彤
西部皮革 2015年17期
关键词:上海中心经济

王鑫彤

(辽宁理工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中心,不仅仅是上海自身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改革开放、适应进入全球化竞争时代的国际经济形势的要求。它的意义不是一个区域性问题,而是关乎中国如何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复杂的环太平洋地区竞争格局中占据最有利地位、把握主动权的问题。同时,上海能成为经济中心是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历史渊源的。

1 上海成为经济中心的必然

上海能从海边的一个小县城一跃而成为中国乃至远东的经济中心是有其自身条件和原因的,可以说是一种必然,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世界环境中应运而生的。

(1)上海位于国内外市场两个扇面结合部中点,具有成为经济中心所必需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上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上海工业、贸易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以及充足、廉价的原材料。这些便利的条件奠定了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的基础,为其提供了后备资源和市场的保障。

(2)近代以来上海各国租界的存在也为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经济政治制度条件。近代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引入无意之中为上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政策的开放和支持更使得上海这个开放的城市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优势的条件,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其经济中心的地位。

(3)上海开埠之初,就与全国和世界的政治面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生产要素、货币资金等可以在上海和国际间自由流动而不受任何地域限制,国际资本都通过上海流入中国,国内资本从全国各地汇聚上海,皆因上海有着相对于国内其它地方更好的投资环境以及高额回报。上海不仅集聚了近代中国大部分的资本和工商业,同时还有一批近代中国最精明能干的企业家、经济学家以及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制度。除此之外,上海还拥有国内最优秀的工程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队伍。

(4)近代上海素有“冒险家的乐园”的美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上海的发展动力还源于从一开始就具有开放的观念和开拓进取的冒险精神。近代上海固然充满了冒险和投资机会,但不能否认的是同时也有经济发展不必可少的生机和活力。这种开放的观念、开拓的精神对近代上海经济中心的形成和确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5)近代上海发展的历程中,各国租界的存在、西方资本的注入这些外来力量无疑起着主导作用,但这座城市在短时期内发展起来并一跃成为中国乃至远东经济中心是与江南地区的经济资源、人文环境密不可分的。江南丰富物产给上海提供了出口货物,推动了港口和贸易的发展,此外,江南还为上海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巨额货物的交易、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充足的资金来源,江南的这些资源直接促成了上海的快速发展——从贸易港口到航运中心,再从工业基地、金融中心而发展为经济中心。

但是,因为近代上海有着很深的殖民烙印,虽然这是旧中国上海的一段屈辱历史,却为上海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上海的发展进入一段沉闷期。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上海似乎一下子进入了城市发展的快车道,城市发展又迎来新的机遇。大环境上来说,世界经济增长重心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而在世界经济增长过程中,中国经济的崛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就上海本身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形成的带头作用、推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更是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总的来说,上海从1843年开埠至今,其作为经济中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20世纪30年代,上海从一个渔村一跃成为集贸易、金融、科技与一体的经济中心;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至今,有着厚实基础的上海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

2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经济中心的形成与确立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近代上海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上海经济中心地位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2.1 工业中心地位的形成

1895年后,上海的外资企业首先是棉纺织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另外,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使得上海在20世纪初期已经成为近代中国的工业中心。具体表现为:首先,近代上海工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其在中国近代工业中已占有绝对优势;其次,上海机制工业品市场覆盖全国,上海成了中国最大的工业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除此之外,上海还拥有当时中国数量最多、整体素质最高的企业家阶层以及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队伍;更重要的是,上海不仅集中了最多的本国资本工业,同时也是外商在华企业最集中的城市。这些方面无不帮助了上海的工业中心地位的形成。

2.2 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贸易的发展以及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表现在三大贸易市场的扩大、近代贸易机制的确立以及贸易条件的完善等三个方面。近代上海的对外贸易总量到1931年已经增加到11.11亿,1895~1906年间直接对外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50%。而国内贸易中最重要的是埠际贸易,20世纪后上海与国内各口岸的埠际贸易发展很快。另外,20世纪上海人口的迅速增加提供了巨大购买力,这造就了近代中国最大的本地商业消费市场。强大的内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这一点上,上海的发展就得益于人民内部的消费能力,证明了消费能力的重要性。商业贸易的发展进而促进了上海近代贸易机制的确立和完善,完善的贸易体制反过来又将促进贸易的发展和进步。如此,良性循环的贸易发展使上海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有了基础和保障,

2.3 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

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可以从三大金融势力的并存、金融市场的发育以及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20世纪前期,上海金融业有外资银行、华资银行以及钱庄三大金融势力并存。1925年,外商银行和中外合办银行占48%,华资银行占比37%,钱庄占了15%。三大金融势力空间分布比较集中,业务范围各有侧重,互不影响。外商银行主要分布于外滩一带;华商银行主要分布于江西路周围;钱庄则主要集中于宁波路、天津路附近。外商银行主要业务是国际汇兑,华资银行在吸收存款以及投资、贷放款方面居领先地位,而钱庄则在商业贸易的结算等传统金融业务方面占主。凭借众多的金融机构以及遍及全国的分支机构和同业行庄和日渐发展的各类金融市场,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已成为中国金融中心。

航保通信基建工程是在财政资金拨付下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属于公益性建设项目,本文所指的基建工程主要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财政资金拨付项目往往存在投资金额固定,建设周期短的问题,这就需要针对一些重点环境加强管理,以实现工程建设的高效推进。

综上可以看出,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形成了多元化、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上海不仅是商业贸易中心,又是工业中心、金融中心合二为一的多元化经济中心。

3 改革开放至今上海四个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上海经历了新一轮的崛起,城市形态、功能、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地位显著提升,由工业基地逐步向多功能经济中心回归。

上海在1986年制订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国务院在同意规划的批复意见中指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这是首次把上海放在国际大格局中进行定位,上海的转型与振兴全面步入正轨。

1992年李鹏总理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指出“通过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逐步使上海发展成为远东地区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这是首次在国家重要文件中专门提及上海浦东的开放事宜。上海的发展、浦东的开发开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还把上海的国际定位从1986年时的“西岸二中心”提升到了“远东三中心”,而这一调整还只是一个开始。

1992年10 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以党的纲领性文件记录了对于上海、浦东发展的战略部署:“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次又把上海的城市定位从“远东三中心”提升到了“国际三中心”。更为重要的是基于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提出上海在国际意义上再度崛起的口号:“上海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浦东基本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实现崛起成为又一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2006年,胡锦涛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要求上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建设。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了更加有效应对危机,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的目标和措施等内容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以上海为发展核心,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并提升国际竞争力。

2012年,俞正声同志提出上海要在今后五年着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这也成为上海必须要抓住的战略机遇期,更是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个中心建设取得的成绩:

(1)从上海市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的比较来看,大部分指标已接近目标值。

(2)相对领先:一方面,作为全国首个城市推进转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城市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上海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宜居性竞争力、宜商竞争力、文化气息竞争力等指数多年来一直位列全国前三位。另一方面,领先参与国际城市的竞争,在全球城市中的地位和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3)协调推进:以四个中心建设为核心,引领上海在社会、文化、生态、空间和行政体制等各方面转型协调成效显著。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建制初步形成,城市文化软实力也显著提升,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多彩,文化创意产比重增大,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4 小结

上海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环境资源、政策支持等优势以及历史原因,历经两个重要发展时期,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乃至国际经济中心。但在强调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发展新阶段,在未来新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环境下,上海的发展仍然需要谨慎对待,科学发展,坚持开拓创新、稳步前进,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在新的世界经济政策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仍然需要不断努力。

(1)转变战略思维,应对经济发展速度进入缓行区间的新形势,适应新的形势是发展必须应对的。对于新形势要有新对策新战略,保障发展稳定、健康、持续。

(2)转变治理模式,关注城市软实力建设,真正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3)转变规划理念,响应创新驱动要求。吸引有活力、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引进科学和技术的支持。

(4)转变空间认识,支撑区域整体崛起。

[1]张忠民.上海经济的历史成长:机制、功能与经济中心地位之消长 (1843~1956)[J].社会科学,2009,11:126-136+191.

[2]张忠民.近代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和确立[J].上海经济研究,1996,10:61-64.

[3]靖学青.长三角发展与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J].上海经济,2005,S1:28-32.

[4]沈开艳,李凌.创新驱动发展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关系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4,10:3-15.

猜你喜欢
上海中心经济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上海电力大学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42
上海之巅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博客天下(2015年17期)2015-09-15 14: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