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文互见
——中式古典文本重返“大地”的曲径

2015-02-23 06:03:26许鹄翔
学语文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式古典阳台

□许鹄翔

书文互见
——中式古典文本重返“大地”的曲径

□许鹄翔

中式古典文本的阅读现在通常是以印刷体呈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字的表现力。因为古代作家大多数身兼画师、书家,他们拥有直接透彻展示自己心意的文本呈现形式,即书法作品。一个训练有素习惯于借笔墨抒发自己思想情感的文人留下的书迹,会引导同样训练有素能体悟笔墨的读者蜿蜒抵达作者灵魂的秘境。

古典文本;书法作品;呈现形式

由于解读和讲授的古典文本是以印刷体呈现的,使文本传播以其约定俗成的格式弱化了文字的表现力,古典文学的解读和讲授也就随之庸碌,这正是当下古典文学解读和教学的死穴。基础教育高中课程标准所谓“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即使这样的“浅易古文”也忽略了文本书法呈现形式的课程价值。那么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含语文知识、文化、教养、思维品质、人格修养、审美情趣等融合而成的语文素养,也就失去了作品以书法呈现的情怀逸致。这与朱自清所谓“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宗旨相违背。

顾随先生论诗常用“表现”二字,所谓“作品不能无意,然在诗文中,文第一意第二,诗是要人能欣赏其文,不是要人了解其意,诗之好坏不在意之有无,须看其表现如何……白乐天《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听便是拨弦声,后写琵琶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字音便好。古人是以声音字形来表现意义的,不是说明”[1]。其解读正是回归文字而使中式古典文本的解读有了根基,在每一个文字身上看出表现力,赋予文本的全息影像的意义。

在循迹文本追索作者意图努力接近作者本意的解读和给读者权利放任读者想象力的阅读方法都已经给阅读带来了丰富可能的时候,新批评派艾柯提出了“作品的意图”,给了文本解读第三个维度:阅读重心应该移到文本,给文本以独立的价值。遗憾的是和其他的西方文学批评论者一样,艾柯无以领会中式文本的作品意图,这是他们的文化盲点。他提出的

解读“文本的意图”的方法是“将其验之于文本的连贯性整体”,如果细读对象是中式古典文本,艾柯这句话应该表述为“解读文本的意图是将其验之于文本的连贯性和形象的整体性”。

例言之:李白《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卷前有宋徽宗瘦金书标题“唐李太白上阳台”,卷后有元人张宴、明人项元汴以及清帝乾隆、嘉庆等鉴赏印记。这是李白唯一传世的草书真迹,已故国学大师启功曾撰文《李白〈上阳台帖〉墨迹》,确认其为李白真迹。《上阳台帖》是为纪念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而作。开元十三年(725年),25岁的李白出蜀游三峡,至江陵,与司马承祯(自号白云子)相遇。这位年届八旬的老道一见英风豪气的李白,便夸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李白为所遇知音欣喜有加,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希有鸟比司马承祯,以大鹏自许,表示要与他神游八极。司马承祯“蜕形”于“乙亥夏六月十八日”(即李白题字前九年),《上阳台帖》题写于司马承祯在阳台宫所作巨幅山水壁画,以表达对司马承祯的敬慕怀念之情。

前八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是写司马承祯在阳台宫所作巨幅山水壁画。《赐白云先生书诗并禁山敕碑》中有一段关于司马承祯画作的文字:“阳台观天尊殿内壁画高一十六尺,长九十五尺(下缺二十字),画神仙灵鹤云气,右画王屋山……”北宋荆浩在《笔法记》中对“白云尊师”称颂有加,赞其画作“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既为题画,开篇八字内容自然如是,笔法别于唐诸家,似草非草,苍劲雄浑,与荆浩所描述的司马承祯的画作意境十分吻合。后八字“非有老笔,清壮何穷”中的“老笔”,用笔着力与“非有”二字的轻灵形成参照,四字之内虚实相生。“清”字纵逸拓放,“壮何穷”气结之笔,诗人纵笔至此,似有故人已去,妙迹难再的遗恨。落款“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不纪年纪月正是以受过符箓的道士身份,纪念于“乙亥夏六月十八日”羽化登仙的司马承祯。从“山高水长”至“太白”,字字独立,珍重诚挚。

只归于语言,不能得其景象;只随乎读者,难以深入作品;即使给作品以独立的权利,如果不尊重作品的表现,我们依然会失去作品的神采。“词语,大地的花朵”,由于我们远离了“大地”,远离了花朵的“开放”,只“看”借标准的印刷之器制作的“干花”,只“懂”一个印刷体的“语词”,我们失去了“词语”这朵“花”生动的“色香味”,只获取了用它果实制作出来的“维生素片”,文本成了富含某种提纯的“营养成分”的“药剂”,失去了色香味也就失去了神韵。

古典中式文本的呈现形式恰恰是非印刷品,大多数身兼画师、书家的中国古典文人,则拥有直接透彻展示自己心意的文本呈现形式——与文学作品几乎同时诞生的书法作品。借助于毛笔这一独特的书写工具,“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2]。后人津津乐道的《兰亭集序》的“之”,从行文之初的舒朗有致到文末运笔有风、迹近无法,与文意相吻合所流泻而出的逸少隐情,正是古典中式文本与其特有的呈现形式书艺之间的形神如一所带来的“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书法这一独特的成文形式,使汉字文本有了作为语言文字提供普通语境之外另辟蹊径泄漏文本意图一线天机的可能。当文本在文学或文化阐释的过程中,其三种“意义”(文本的含义、读者的阐释、作者的本意),不能完全“叠合”甚至对立时,一个训练有素习惯于借笔墨抒发自己思想情感的文人留下的书迹,会引导同样训练有素能体悟笔墨的读者蜿蜒抵达作者灵魂的秘境。

就书体与创作者心态的关系来看,唐孙过庭《书谱》有言:“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篆书蕴藉,隶书浑穆,章草沉雄,草书张扬,楷书整饬,行书流便。”故“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这说的就是不同的书体匹配不同的审美需求。关于布局风格与创作者心态的关系,元陈绎曾《翰林要诀》有言:“喜怒哀乐,各有性分。喜即气和而字疏,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

穷。”这说的是不同的情感生成不同的书迹。

训练有素的书家往往善用不同书体抒怀言志,他们知道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风格适合不同气质,不同的布局表现不同的胸怀,所以汉字的书写是一种记录,但并不只是简单地记录,同时也在随意赋形的笔墨线条结体中表现着幽微深切的情致。以书法形式呈现的文本同时具备文字和艺术的表现形式,其视觉之美是超越视觉形式根植于心灵的。

一个受过书法训练的书写者可以从作品的“笔下之象”逆向观照书家“胸中之象”,南宋姜夔清晰地描述过这样近乎代入的审美体验:“余尝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续书谱》)如果欣赏者的人生体验有着与书写者创作时相似的因素,那么他就可以登其门庭深入堂奥,经形式而入情致,得到身入其境的体验,那么文本的内容将因书法的形态而得“点画振动”,“挥运”有我。

此类经典文本的创作者同时兼具书写者的身份,而经典的欣赏者也往往同时具备良好的书写能力和品鉴能力,一笔而下的墨迹是前者性灵的来处也是后者灵性的去处。以东坡为例,作为他书文并茂的代表作,《前赤壁赋》的书法形态和文本呈现了不一样的意蕴。文本分三节,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托“客”之悲铺垫生发出:以变论,天地恒变,人生苦短;以不变看,我亦恒常,天地无尽。再到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荣辱、得失、忧乐、生死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更为自己指出: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结尾更是及时行乐的直接图绘。后人更据此指为“乐观旷达”。

但细辨书迹,则别有隐约。苏东坡行楷《前赤壁赋》,元丰六年(1083)在黄州所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正文部分是平静而凝重的行楷,有超然物外的洒脱,但从赋的内容看,东坡假托“客”语,内心深处左右互搏,思想情感确多波澜。虽然卷尾东坡自跋告诉我们:“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虽然书法与成文时隔一年,又钦之求近文非求书法,但是东坡并没有随性挥洒,较之“寒食”诸帖,此帖确实容易使人获得“旷达”“超脱”之类的印象。但仔细比对,跋的书迹,“轼去岁做此赋”书如正文,中锋用笔,笔力凝聚;至“未尝”用笔稍慢,“点”划尤显凝滞。“轻出以”三字堆墨,用笔之慢行笔之乏力有异于平常;“示人见者盖……以寄”虽有“一”“已”“求”“近”“文”诸字失态,较之“多难畏事”四字尚属如常。“多”字结体失衡,上轻下滞;“难”字左右分离,似为两人作;“畏”字如常;“事”字攲侧无理。是什么让在书写正文时“云淡风轻”的东坡,走了“神”?正是“多难畏事”让一年后的东坡心有余悸,以至于有这样的交代“钦之爱我必深藏不出也”。《寒食帖》的惊心动魄俨然于一年后仍在此赋书迹中痛痒相关、顾盼相应。

这样我们能够在东坡《前赤壁赋》书迹中隐约发现,他不过托客之悲表世事之难,又借开导别人之语排遣胸中郁结,水月之论或为故作“豪放语”,至于“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何尝不是看破了之后的放浪形骸之外?

面对与书法同在的古典中式文本,我们应该突破界限,关注文字及其书写的表现力,唤醒其时光层峦叠嶂背后的勃勃生机。中式古典文本的课程内容建设,除了从作者意图、读者意图和作品意图的多维观照中,获得一个文本成长的空间外,还应适当引入与作品有关的其它因素,如书法真迹,使得一部作品有机会贴近作者创作状态,使读者不只是感动于脱离“大地”的“花朵”,而且能在“花朵”的呼唤中,突破时间空间心理的距离,抵达文本原初的大地。

[1]顾随讲、叶嘉莹笔记:《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11-612页。

(作者单位:厦门双十中学)

[责编木子]

猜你喜欢
中式古典阳台
新年最美中式穿搭
好日子(2024年1期)2024-02-20 00:43:57
猫阳台(一)
儿童时代(2022年1期)2022-04-19 12:42:14
猫阳台(四)
儿童时代(2022年4期)2022-04-19 11:14:24
猫阳台(二)
儿童时代(2022年2期)2022-04-19 11:13:20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8
《阳台上》
电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22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中国自行车(2018年8期)2018-09-26 06:53:10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金桥(2018年9期)2018-09-25 02:53:24
怎样读古典诗词?
中华诗词(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