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背景下农业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因素分析

2015-02-18 09:31:34肖华茂
物流技术 2015年3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联网

彭 剑,肖华茂

(1.韶关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0;2.韶关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0)

1 引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信息化在农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信息通信技术在农业、农村的普遍应用是我国实现现代农业的关键,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现代农业,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消费需求的不断更新,农产品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作物的大范围种植,改变了农产品生产方式,不少地方形成了农业产业集群,“一村一品”、“一镇一品”政策在逐步推广。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农产品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将促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给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2 物联网技术正逐步改变传统农业产业集群式供应链

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与产品生产资源集成状况、政府扶持力度、交通物流、专业市场发展、管理模式等要素息息相关。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的运作模式,以信号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主线,公共云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将逐步更新现有的运作模式。这是物联网技术时代的农业“中国梦”,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现代农民的涌现,集群式种养殖的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快速普及,将逐步实现这一梦想。

以RFID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被称为“条形码之后最好的技术”,被IT 界称为下一个“金矿”,挖掘农业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的“金矿”,将大大促进产业发展。众多的学者基于新型物联网模型,对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分布式自治物流系统、生产线物料管理、物种施肥管理、产品包装等中应用RFID 技术,结合RFID和传感器技术升级,提升整个产业信息化水平。

2.1 物联网技术有效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关乎国计民生,有效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国家政府民众关心的大事。从生产源头到餐桌的追溯管理为物联网技术提供了用武之地。采用RFID 技术的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电子标签,给农产品配上了可识别的身份证,实现从源头种养环境、销售流通状况的全程控制,有效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采用物联网技术对为奥运村提供的食品实施质量监控,有效保证了食品安全。

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起来的农产品安全溯源机制,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包装、流通、销售、消费整个过程重要信息的有效控制管理,EPC技术加上农产品公共云服务平台支撑,物联网技术与农产品物流过程信息采集和处理的要求相匹配,实现了农产品信息与农产品公共云服务平台系统的非接触式信息交互处理,架起了农产品流通和平台系统的桥梁,达到了农产品快速流通、及时处理、资源共享的目的,大大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与此同时,农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通过物联网获取相关的数据,决策农产品生产规模投入或预测结果,做出投资决策等,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生产商、销售商做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2.2 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物流同步跟踪

时效性农产品对物流要求高,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产品流通信息滞后的问题,为农产品物流提供了有效管理。

第一,实现物流与信息流同步。每个农产品都有分配的EPC编码,实时更新的农产品信息,实现物流过程的跟踪定位与管理。一旦发现需要处理的情况,及时解决处理,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保证,为农户商家经营提供了可靠数据。

第二,农产品信息无法篡改,保证信息真实可靠。物联网的实现使各种信息通过智能设备(智能传感器)自动加入到农产品信息系统中,无需人工录入,真实可靠。农产品身上的EPC 标签是身份证,记录了产品生产全过程,销售商无法修改,三年的甲鱼无法冒充五年甲鱼卖,非有机蔬菜无法冒充有机蔬菜销售。这样,既保护了品牌,也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第三,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农产品物流数据的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在对农产品进行跟踪、追溯、管理的同时,大量的农产品相关数据提供给企业分析研究,生产企业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用来制定生产计划和营销计划,选择季节播种养殖,做出正确决策;销售企业通过这些大数据,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建立销售模型分析表,制定更切合市场的销售方案,做出有效决策。

2.3 物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结合,力助新型农产品产业集群式发展

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为主线的电子商务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实现信号流与信息流、物流的结合,将农产品从播种到餐桌全过程完美整合,消费者可以清楚地知道产品生产全过程,可以了解营养成分、各元素比例,信息更透明,质量更安全,逐步做到精准农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比如阳澄湖大闸蟹通过电子商务,大大拓宽了销售渠道。物联网技术可以为大闸蟹保活保鲜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产品信息的实时共享。

2.4 物联网技术改变传统供应链效率和决策准确度

资料显示,采用RFID技术可以减少企业16.19%的存货成本和增加17.60%的存货周转率[1]。与此同时,可以消除存货不准确以及因存货信息不准确而造成的决策失误。对涉农企业而言,产品时效性是其最大的特点,远大于其它行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让物流更快捷,让产品保质保鲜地提供给顾客。

3 影响新型农业产业集群式供应链运作效率的因素分析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农业产业集群式供应链效率受到质量保障、物流能力、合作企业协同信任程度、信息交换效率四个因素的影响。

如图1所示,信息交换效率是影响运作效率的最大因素。信息交换效率与企业信息化实施程度、物联网技术(RFID 和EPC)应用和普及程度、企业员工信息化处理能力等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企业间合作信任关系、信息协同处理的能力,也关系到质量保障系统能否正常运作,产品质量过程监管能否到位,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处理也紧密相关。离开了信息交换,供应链将迟钝,效率将低下。因此,信息交换效率是影响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最大因素。

在信息交换效率高的基础上,企业合作信任程度也是影响效率的因素之一,维护合作企业间信任关系,协同维护产业供应链,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是农业产业集群壮大发展的必由之路。合作能力的程度直接影响运作效率。

图1 影响新型农业产业集群式供应链运作效率的因素

由图1 可以看出,企业合作信任程度影响着其它三个因素,影响信息交换的效率、物流能力、质量保障等,是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的核心位置,是带动整个供应链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协调,实现最佳的业务绩效,实现整个供应链各企业的业务效益。因此,集群式供应链的组织成员在合作过程中应更多地从整体利益出发,不断适应各主体单元的行为,提高供应链的合作效率[3]。

加强集群式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加强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供应链中的推广,是发展集群式产业的重要环节,图1中的信息交换是将各企业和组织联接成一个链条的有形无形的拉线,承载着管理供应链和向市场推广的重任。

4 提升新型集群式供应链运作效率的对策分析

广东经济走在全国前列,其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形势也十分喜人。据统计局数据,至2012年底,全省农产品专业镇达到116个,其中省级农业类专业镇58个,农产品专业镇经济在农业经济中占的比例十分可观。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物联网新技术和电子商务全新理念,采用新的营销方式,为全省各地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提升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需要对供应链各点存在的瓶颈进行分析,在产品种养殖过程中,需要加强物联网技术产品的应用和推广,实现种养殖环境的可查、可控;在产品流通前,需要统一产品标准化标识;在产品流通中,需要加强流通环节的跟踪和监管;在产品销售中,需要对产品质量实施保障;在产品销售后,需要分析产品营销特点、购买人群等。因此,在建设“感知中国”的物联网时代,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农业产业效率,做大做强,是实现农业“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4.1 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

一直以来因为产品的差异性、种养殖环境差异、农产品品种繁多等因素,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是A级,什么标准是B级,什么是特级,十分混乱。在电子商务过程中,单纯从图片不能判别其质量的优秀级别。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不仅有利于农产品品牌建设,对提高农产品价值、建设精准农业、促进农产品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EPC 电子标签中不仅有产品的日期、包装日期、保质期、产地、营养成分、种养殖记录,还需要有由质检部门认可的产品级别信息,产品的级别应该由专门委员会授权,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随机随时抽检,以保证产品标准化的严格有序执行,更好的建设农产品品牌。

4.2 加快物联网新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

物联网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新兴战略产业,一直成为各地发展的优先产业。在广东,预计物联网产业将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到2020年产值将达到7 000亿元。因此,加快物联网新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以物联网芯片、传感器设备、物联网交换接口、云计算协同、大数据支持等技术,推动物联网与农业的集成创新,推动共性技术产业化。

加快对物联网产业布局,以广东为例,依托深圳、广州,构建物联网产业核心圈,以软件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高端软件业,建设物联网公共云服务平台,打造物联网产业集聚区。在发展核心圈的同时,加快粤东粤北信息产业带发展,打造粤北硅谷,为生态农业园区发展提供支撑。

4.3 加大对农业产业集群科技园区的扶持力度

政府扶持包括政策、资金、技术的扶持,物联网技术是基于传感器、RFID的网络技术,其重要基础是网络平台、信息云平台。推进科技园区信息化处理能力,是发展物联网的基础。

North[5]认为制度政策“界定了社会、尤其是经济的激励结构”,为个人(企业)行为沿着特定的方向提供一种指引。制度政策可以让农产品企业避免高昂的成本,减少风险。

对发展潜力良好、技术特长、经营能力强的农业专业大户、农村合作组织,可以通过优先贷款支持、无息贷款支持等方式支持农业企业发展,提高信息化水平。

在技术上,通过政府引导建立农业组织、专业合作社、经济作物合作组织,引导农业产业工人参加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积极倡导高校与地方农业合作组织协同合作,逐步形成技术支撑体系,为农业服务。

4.4 加快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

近几年国家分批次审批了一些大学承办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物联网应用和科研人才,并将逐步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以满足农业农村物联网技术人才需求。加大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普及物联网技术、加强物联网技术研究、促进农业产业提升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物联网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阻碍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推广的瓶颈。加快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政府大力投入,设立专项资金、设立重点扶持专业、把握重点发展方向、整合资源校企合作培养。

4.5 加强企业合作,协调解决企业间分歧

政府要鼓励企业结成战略联盟,遇到企业矛盾要充当协调角色,做好企业共同发展的文章。涉农企业在发展之初需要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还需要有良好信任关系的企业合作。政府可以在其间牵线搭桥,形成良好的企业合作信任关系,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5 小结

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的基础是可靠和高效的信息交换水平,这依赖于可靠的物联网网络环境和操作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合作能力是贯穿整个供应链的核心因素,没有信任关系,信息化水平再高,也难以达到最佳的目标。因此,农业产业集群式供应链效率的提高,企业间合作信任能力培育、信息交换效率是重要环节。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鄢章华,滕春贤,刘蕾.供应链信任传递机制及其均衡研究[J].管理科学,2010,23(6):64-71.

[4]杨海东,丘慧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22):5 229-5 232.

[5]North D C.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359-368.

[6]何建崎.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2):266.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集群联网
“身联网”等五则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抢占物联网
通信世界(2018年27期)2018-10-16 09:02:56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5:40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农业(2018年4期)2018-04-08 01:20:21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农业(2017年13期)2017-08-17 09:19:21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农业产业的改革与创新
新农业(2016年13期)2016-08-16 12: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