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产业自我发展能力测度

2015-02-18 08:44:24
金融经济 2015年20期
关键词:自我发展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王 欢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西部地区产业自我发展能力测度

王欢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与产业自我发展能力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解析产业自我发展能力的内涵,从产业自我发展的现状和潜力两个角度构建西部地区产业自我发展能力综合指标,产业自我发展现状主要从产业结构水平、经济效益水平及能耗和环境代价3个方面进行构建,产业自我发展潜力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物质人力资本积累、消费需求能力、私营企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5个方面进行构建,为各省市自治区提高产业自我发展能力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一、引言

西部大开发战略目前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在过去十年奠定基础阶段中,西部各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加强基础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增长点,在国家政策强大推动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交通、电网、水利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也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也初见成效,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也逐渐形成规模,这些成就为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但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而“产业发展水平正是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主要原因”,因此,各地区只有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寻找出一条适合自身自然和社会条件的产业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本地区的产业发展能力,在现阶段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部资源,通过创新不断增强本地区产业长期发展的能力,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形成产业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不断改善产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同时增强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将对于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是极其重要的。

本文首先解析产业自我发展能力的内涵,然后据此构建产业自我发展能力指标,在每个指标下寻找定义准确、可以从统计资料中直接获得或通过简单计算而获得的基础指标,这些基础指标都能从本质上反映产业自我发展能力状况,明确西部各地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使落后地区积极寻求创新和改变,从本质上使自身摆脱自然资源和行政约束,实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提高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

二、产业自我发展能力指标构建

产业自我发展能力测度指标从产业自我发展的两个方面展开,即产业自我发展的现状和产业自我发展的潜力。(见表2.1)

第一个测度角度就是在现阶段产业自我发展的现状,各个地区的产业所呈现出来的发展现状是地区产业未来发展的基础能力的表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测度,即产业结构水平、产业经济效益水平及产业能耗和环境代价。

首先是产业的结构水平,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衡量了在社会生产中该地区与其他产业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与数量比例关系,根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不断下降,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衡量各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明确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也为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人口规模、资源条件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其次是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该指标衡量了各地区产业对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通过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单位工业增加值3个基础指标进行刻画,劳动生产率是通过地区生产总值除以总就业人口获得,资本生产率是通过地区生产总值除以地区资本形成总额获得。

最后是产业能耗和环境代价,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就是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产业的自我良性循环发展要考虑到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代价,如果现阶段产业的发展以大量能耗和过度污染环境为代价,那么这种产业发展注定是不可持续的,是不可能获得长期的发展动力的。

表2.1 产业自我发展能力综合指标构建

第二个测度角度就是产业自我发展的潜力,尽管产业自我发展的现状决定了产业未来发展的基础,但产业所在地区的外部环境为产业未来发展提供的环境会改变产业未来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水平,这些因素可能现阶段还未发挥其作用,但这些因素都会增长产业自我发展的潜力,是产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来源,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产业自我发展潜力进行测度。

首先是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这里主要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是许多自然资源的聚集地,拥有丰富的矿藏,但同时位于内陆中心地,交通运输成本很高,市场接近性比较弱,西部地区的产品销售到发达地区的成本较高,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市场的渗透也因交通运输成本太高受到阻碍,双向的影响导致西部地区很难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阻碍西部地区产业的发展水平。同时,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大大降低运输成本也会导致产业集聚现象,由此而出现的规模经济和地区专业化都会提高产业自我发展能力。因此,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成为制约产业未来发展很重要的因素。本文通过铁路网密度和公路网密度两个基础指标即单位土地面积上的铁路和公路里程数衡量各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其次是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状况。物质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物质资本作为生产的重要要素,任何形式的经济增长

都依赖于物质资本积累。国内大量经济学家都通过实证方法证实物质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产业的发展也依托于物质资本积累,物质资本积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所能够采用的设备和技术水平,这些又直接决定了产业的发展水平,本文采取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测度资本积累水平的基础指标。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各种知识、技能和健康素质等都是影响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通过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专业化水平,增加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效益,增强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人均教育经费指标直接衡量了该地区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所投入的教育资金。

再次是收入和消费水平。本地区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反应了本地区的市场需求能力,任何产业产品的生产都是为销售而生产的,本地区市场需求能力越高,越能刺激本地区的企业提高生产能力,促使其改进生产技术水平,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在获得竞争力的同时,也促使该地区产业根据需求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了地区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还有是私营企业的发展水平。私营企业是完全地自负盈亏,自己筹集资本,进行生产,独立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这种其自身的属性决定了私营企业会充分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进行投资生产决策,尽可能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从而才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私营企业产值在地区经济所占比重的上升会增强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具有创新和发展能力的企业不断发展,从而带动与其具有关联的企业不断发展,从整体上提高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最后是技术水平。产业技术创新会加快产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的生产经营者的有效协作,共同努力更新技术结构,提高生产效益,开发新产品,改变经营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拓新的市场并实现更多的利润。本文采用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占GDP比重衡量技术的市场化程度,反映了将科研成果通过市场机制应用到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新技术能真正应用到生产经营中的程度。同时还采用了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这个基础指标,衡量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会对传统产业的生产设备和管理方法进行改造,以达到节约能源、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强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将产业自我发展能力分解为产业自我发展现状和产业自我发展潜力两个方面,然后在每个方面下寻找基础指标对西部地区各省市的产业自我发展能力的综合指标进行重新构建。

产业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本文所采取的指标可能仅仅反映了产业自我发展能力的某些方面,指标构建的合理性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是后续研究需进一步改善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吴群刚,冯其器.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建构西部地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能力[J].管理世界,2001(4):43-54.

[2] 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J].经济研究,2002(12):15-24.

[3] 廖国民,王永钦.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9):32-48.

[4] 赵建吉.基于资源禀赋、技术学习的企业自生能力构建[J].商业研究,2008(11):67-69.

[5] 钞小静,惠康.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6):75-86.

[6]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41-55.

[7] 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 黄茂兴,李军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7):

143-151.

[9] 刘生龙,王亚华,胡鞍钢.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J].经济研究,2009(9):94-105.

[10] 潘士远,史晋川.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2(7):754-786.

[11] (美)迈克尔·彼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2] 原磊,邱霞.三大财富平衡与中国产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1(2):58-67.

[13] 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8,(9):58-68.

[14] C.A.Hidalgo,B.Klinger,A.- L.Barabási,R. Hausmann.The Product Condi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s[J].Science,2007,( 317).

[15] Ricardo Hausmann,and Bailey Klinger.The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 Space and the Evolut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R].CID Working Paper No.146,2007.

猜你喜欢
自我发展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与发展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22:40:20
大学英语写作课与教师发展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10:34:29
“互联网 +”的新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自我发展的探讨
小学教师自我发展策略初探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1:37:38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国针对焦化企业经营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9:47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8: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