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油田气井排液采气工艺优选方法

2015-02-17 06:54:52廖锐全徐小辉
特种油气藏 2015年1期
关键词:携液气举排液

刘 捷,廖锐全,陈 进,徐小辉

(1.长江大学,湖北 武汉 430100;2.中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新疆油田气井排液采气工艺优选方法

刘 捷1,廖锐全1,陈 进2,徐小辉2

(1.长江大学,湖北 武汉 430100;2.中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随着新疆油田气藏进入开发中后期,相当数量的气井已经出现井筒积液,严重影响了气井的正常生产。为使气井稳产,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研制了排液采气工艺技术优选图版。在新疆油田排液采气工艺初选的基础上,结合积液诊断精度较高的Coleman模型,以生产液气比和日产气量为横、纵坐标,绘制了新疆油田排液采气工艺优选宏观控制图。应用该图版对新疆油田积液气井的排液采气工艺进行优选,现场实施效果表明,该方法选择的工艺技术达到了使气井稳产,甚至增产的目的。

气井;排液采气;井筒积液;临界携液流量;Coleman模型;新疆油田

引 言

新疆油田公司部分气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积液现象严重,排液采气工艺效果较差,原因是排液采气工艺优选方法可操作性较差,不便于现场应用。在新疆油田气井排液采气工艺及积液诊断模型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绘制了新疆油田气井排液采气工艺优选宏观控制图,能够方便快捷地选择气井排液采气工艺。

1 气井排液采气工艺选择依据

1.1 不同排液采气工艺的技术界限

目前国内外较为成熟的排液采气工艺有优选管柱、泡排、气举、机抽、电潜泵、射流泵等工艺及其复合工艺[1]。对于给定的一口产水气井,排液采气工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气藏情况、开采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2]。

新疆油田气藏为受构造岩性控制的带边底水带油底的凝析气藏,储层埋深一般为4 200~4 300 m。根据新疆油田气藏的储层及生产特征可知,电潜泵、射流泵、螺杆泵和潜油螺杆泵这4种排液方法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地面集输工艺中,要求气井的最小外输压力为6 MPa,这一条件又限制了机抽排液方法的应用。因此,新疆油田适应性较强的排液采气工艺为小直径油管排液、泡排(液态烃含量小于30%)、柱塞气举和间歇气举。

4种适应性较强的排液采气工艺的选择依据为:产液量Ql<10 m3/d时,选用小直径油管排液;10 m3/d≤Ql<25 m3/d时,如果液态烃含量小于30%,选用泡沫排液采气工艺,如果液态烃含量大于30%,选用柱塞气举排液采气工艺(液气比LGR>10×10-4m3/m3,);Ql≥25 m3/d时,选用间歇气举排液采气工艺。

1.2 新疆油田临界携液流量数学模型

目前新疆油田常用的3个临界携液流量数学模型是Turner[3]、Coleman[4]和LiMin[5]模型。结合刘双全等人[6]的研究结果,收集了新疆油田11口不积液井和12口积液井的生产数据。根据井口和井底的压力、温度数据,分别计算井口和井底位置的临界携液流量,取两者之间的较大值作为该井的临界携液流量。根据临界携液流量对23口气井的积液状况进行诊断,将诊断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如图1所示,直线以上的区域属于不积液区域,落在该区域的气井应该是不积液气井;直线以下的区域属于积液区域,落在该区域的井应该是积液井。

图1a为LiMin模型,诊断为不积液的井为17口,积液井为6口,其中6口井出现诊断误差;图1b为Coleman模型,诊断为不积液的井为10口,积液井为13口,其中5口井出现诊断误差;图1c为Turner模型,诊断为不积液的井为3口,积液井为20口,其中8口井出现诊断误差。3个模型诊断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Coleman模型的计算精度相对较高。

图1 积液分析模型综合诊断结果

2 气井排液采气工艺技术优选图版

根据新疆油田临界携液流量计算的Coleman模型和新疆油田排液采气工艺的技术界限,绘制了如图2所示的新疆油田排液采气工艺技术优选宏观控制图。

图2 新疆油田气井排液采气工艺技术优选宏观控制图

图2中蓝线为油管内径为Ø62.0 mm时的临界携液流量控制线,首先运用Coleman模型计算油管内径为Ø62.0 mm时不同液气比条件下的临界携液流量,然后根据不同液气比及对应的临界携液流量数据绘制而成。该线将图版分为2个大的区域,气井生产数据落在上部区域(Ⅰ区)说明气井能够正常携液生产,不需要采用任何排水采气工艺,称之为自流区;气井生产数据落在下部区域说明气井在油管内径为Ø62.0 mm时会出现井筒积液,必须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积液对气井的影响。

图2中粉红线为油管内径为Ø38.1 mm时临界携液流量控制线,该线的绘制方法与蓝线类似。该线又可以将蓝线的下部区域分为2个部分,气井生产数据落在粉红线以上,说明气井油管内径更换为Ø38.1 mm后能够正常携液生产,气井生产数据落在粉红线以下,说明气井油管内径更换Ø38.1 mm后仍然不能正常携液生产。

如果气井生产数据落在粉红线以上,优先考虑采用小直径油管排水采气工艺,但是该工艺的技术界限要求气井产液量Ql<10 m3/d,因此,在图版中增加了10 m3/d的流量控制线(红线)作为小直径油管排液采气工艺应用的边界条件,与蓝线和粉红线组成了小直径油管排液采气区(Ⅱ区);若Ql≥10 m3/d时,根据前面排液采气工艺的技术界限,在图版中增加了25 m3/d的流量控制线,与蓝线、粉红线和红线组成了泡沫排液采气区(Ⅲ区)。但是气井生产数据落在泡沫排水采气区时,要根据液态烃含量对排液采气工艺进行优选。液态烃含量小于30%时选用泡沫排液采气工艺,液态烃含量大于30%时选用柱塞气举。

如果气井生产数据落在粉红线以下,说明此时气井自身能量明显不足,应该考虑采用气举排液采气工艺。根据前面的技术界限,绘制了液气比为10×10-4m3/m3的控制线(褐色线),将此线作为柱塞气举和间歇气举的分界线。该线与粉红线及横、纵坐标轴组成了间歇气举排液采气区(Ⅳ区),与粉红线、黄线及横坐标轴组成了柱塞气举排液采气区(Ⅴ区)。

当Ql>25 m3/d时,由于产液量太高,柱塞气举排液采气工艺已经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因此,可以将前面绘制的25 m3/d的流量控制线延长,形成由黄线、蓝线组成的间歇气举排液采气区(Ⅵ区)。

3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应用本文给出的优选方法对新疆油田4口气井进行了排液采气工艺的选择,优选结果见图3,P5002、P5003和P5009井生产数据落在小直径油管排液采气区,滴西183井生产数据落在泡排区。根据优选结果,现场对4口井进行了排采试验。

图3 新疆油田4口气井排液采气工艺技术优选

对P5002、P5003、P5009井进行了小直径连续油管排液采气现场试验。措施前后3口气井的生产参数分析表明,3口井措施后比措施前油套压差平均降低了1.80 MPa,平均增加可利用生产压差1.67 MPa,平均增加日产液量0.33 t/d,无需再进行排液措施,实现了低产气井小产量稳定带液生产。按照地质预测的停喷时间,将累计多产气1 530.8×104m3,多产凝析油1 621.6 t。

滴西183井日产气量为2×104m3/d左右,产油量为2~3 m3/d,产水为10~12 m3/d,产出液中,含水率达到87%左右,液态烃含量小于30%,因此,选用泡沫排水采气工艺进行现场试验。

该井以出液量的4‰加入泡排剂,前6 h采用Ø3 mm油嘴通过分离器进行点火外排,油压、套压分别为27.5、28.5 MPa,日产气为1.7×104~2.0×104m3/d,无产出液,更换为Ø4 mm油嘴后,产气量达到4×104m3/d左右,油压、套压为27.0、27.5 MPa,累计排液125.7 m3,更换为Ø5 mm油嘴排液155 h,累计排液358 m3,日排液稳定在32 m3/d以上,油压、套压基本平稳,日产气基本稳定在1.8×104~2.0×104m3/d,生产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表明该井实施泡排工艺是有效的。

4 结 论

(1) 新疆油田气井后期应采用的排液采气工艺为小直径油管、泡排(液态烃含量小于30%)、柱塞气举和连续气举。

(2) 新疆油田气井的积液诊断模型应选用Coleman模型。

(3) 文中给出的方法能够方便快捷地优选气井的排液采气工艺,4口排采试验井的生产效果表明,该方法在新疆油田是切实可行的,按优选工艺实施后气井达到了稳产、增产的目的。

[1] James F Lea,Henry V N. Solving gas-well liquid-loading problems[J].SPE-72092-PA, 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2004,56(4):30-36.

[2] 李世伦.天然气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214-353.

[3] Turner R G,Hubbard M G,Dukler A E.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minimum flow rate for the continuous removal of liquids from gas wells[C].SPE-2198-MS,SPE Gas Technology Symposium,Omaha,1969:1475-1482.

[4] Coleman S B,Clay H B,McCurdy D G.A new look at predicting gas-well load-up[J].SPE-20280-PA,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1991,43(3):329-333.

[5] Li Min,Li S L,Sun L T. New view on continuous-removal liquids from gas wells[C]. SPE-70016-MS, SPE Permian Basin Oil and Gas Recovery Conference,Midland,Texas,2001:42-46.

[6] 刘双全,吴晓东,吴革生,等.气井井筒携液临界流速和流量的动态分布规律[J].天然气工业,2007,27(2): 104-106.

编辑 孟凡勤

20140924;改回日期:20141121

湖北省教育厅科技项目“产水气井分类管理的开发模式研究”(Q20141303)

刘捷(1979-),男讲师,2001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2011年毕业于长江大学油气田开发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从事油气田开发研究工作。

10.3969/j.issn.1006-6535.2015.01.034

TE375

A

1006-6535(2015)01-0141-03

猜你喜欢
携液气举排液
同井场气举工艺技术在靖边气田的应用
云南化工(2021年10期)2021-12-21 07:33:48
水平井组合管柱排水采气研究及应用:以鄂北D气田为例
渤海S油田气举故障诊断及解决对策
海洋石油(2021年3期)2021-11-05 07:42:24
涪陵页岩气田柱塞气举工艺研究与应用
徐深气田气井临界携液影响因素研究
特种油气藏(2019年3期)2019-07-26 09:36:46
絮凝菌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响应面优化
民用飞机辅助动力装置舱排液装置设计方法研究
排液法测物体重力
排液采气技术在凝析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化工管理(2015年5期)2015-12-22 08:25:16
气井多液滴携液模型实验研究
断块油气田(2014年6期)2014-03-11 15: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