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两岸服贸协议及货贸协议依旧延宕,看似停滞不前的时刻,却浮现出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新契机与新动能。去年底,大陆阿里巴巴集团创办人马云来台宣布要成立“专门给台湾年轻人到大陆学习创业的基金”。随后同样身为大陆年轻人创业偶像的小米科技创办人雷军也宣布,“小米旗下的猎豹移动要拿出1亿元新台币成立猎豹创业基金,投资台湾新创团队”。
这样的理念不是近年在岛内习以为常的“对台政策让利”思维,马、雷两人不是慈善家,他们提供给台湾青年机会,绝不是负担了“对台政策让利”的任务与使命,更非出于同情怜悯的施舍。而是两人看到了岛内青年世代所具有的创意与创新潜力,给他们机会,就是给自己企业成长的新动力,这是经济资本与知识资本的结合。这是“互补”、“互利”的哲学,而非“让利”、“惠台”的政策。
其实,岛内某些反对者在不断抨击两岸经贸协议将给岛内产业带来伤害时,也逐渐发现从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到两岸服贸、货贸协议,皆是大陆在世界贸易组织规范之外,给予台资进入大陆市场的种种优惠。只要不带偏见的去分析研究,不难发现两岸服贸协议、货贸协议等经贸协议,不但大陆方面对台开放的项目、范畴、行业,比台湾方面对大陆开放的来得更多、更广,且台资在服务业领域的竞争比陆资更占有优势地位。
目前大陆对台“让利”、“惠台”政策是在两岸政经体制现实下的举措,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因素,结果有违大陆对台的善意初衷。目前两岸服贸协议及货贸协议在岛内久拖不决,但或许也是转换思维与实践模式的契机,互利、互补更有利于两岸之间建立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从而真正走向两岸一家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