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周国桢
周国桢个人艺术馆
有人问我:你是怎样搞起动物雕塑的?怎么说呢?我生长在农村,放牛、养鸡、养狗、养鸟,从小养成了爱动物的天性。后来,学的专业是雕塑,以人物为主。工作了,单位在市郊,我还是经常到农村对家禽、家畜进行观察和写生。有机会去大城市出差,我总是挤出时间去参观动物园,这似乎成了我的习性。
我从动物身上找到了乐趣。就说牛吧,它忠厚、善良,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动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天真无邪;有的狡猾多疑;有的贪得无厌;有的凶猛异常……人世间的社会现象在动物中也可见到,不过它们不会开口,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外面罢了。
搞动物雕塑的意愿确立了以后,接着就要解决熟悉对象和表现方法两个问题。
如何熟悉对象呢?除了仔细观察别无他法。根据我多年的观察经验,我认为动物有性格、形体、动作三大特征。
先说性格特征,动物可分为食草、食肉两大类。食草动物一般说性格比较忠厚、温和;食肉动物以肉食为生,弱肉强食,养成了天性凶猛、残酷的性格。动物的形体特征是由于生活环境,为猎食或生存的需要而长期形成的。比如食肉动物的眼睛大多长在额的前面,有锐利的牙和爪,颈短腰长,体形灵活,这样便于攻击捕食。食草动物的眼睛长在额的两侧,能顾前观后,颈长腰短,有的头上长角,便于防守,有的形体笨重。各种动物由于性格、体形、环境不同,因而它的动作也各异。食肉动物能张牙舞爪,能坐,能吓唬对方和便于进攻。而食草动物能躺不能坐,即无爪也无锐牙,有的只有依靠头上的角来自卫。
通过动物的形体、动作,可以看到动物的性格。动物雕塑就要通过其形体和行动来揭示动物的性格,并赋以感情色彩。这在表现方法上首先要注意动物的行动性。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到大自然中去,只有到动物园里去观察动物的行动。但是动物园里的动物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不容易看到其真实的野性。因此有些人没有耐心,不善于选择时机,这里看一下,那里看一眼,什么也没有抓到;或者到了动物园,不加分辨,什么都画,就是没有表现出对象的神态来。其实在动物园也是可以发现动物的真面貌的。一般说,动物在早、晚和饥饿寻食时是最活跃的,也只有在这时,你才能通过其形体、动作来发现其性格特征,才能捕捉它本来的神态。这时你不要失时机,深入观察,分析比较,抓住特定的动态,大刀阔斧地画下草图。所谓大刀阔斧就是要大胆地取舍,大胆地强调、夸张,最准确地表达动物的精神实质和你此时的感受。
这里说说夸张、变形的问题,近来似乎变成时髦的问题了。好像造型艺术有了夸张、变形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连深入生活也没有必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错,夸张、变形是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手段,它可以超越比例和解剖的尺度,舍弃、强调某些本来存在或增加某些本来不存在的东西。但是,夸张、变形是为了更突出对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感情,是为深化作品意境的需要,不是离开对象随心所欲。那种没有生活、离开对象的夸张、变形是毫无美感可言的。高明的艺术家,总是用朴素的语言,以少胜多地诱发观众来共同完成创作任务。那些被简化、省略的地方,正是留给观众去回味、补充的地方。
夸张、变形是作者对对象的认识和判断,是主客观的融合。运用得当,就能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
此外,动物雕塑还有一个结构、形象、技法的对立统一问题。雕塑是大小体积组成的形体,既要有变化又要有统一。只有统一没有变化就会单调、刻板、乏味;只有变化而没有统一,又将杂乱无章。这就要运用疏密、虚实、方圆、起伏、轻重、刚柔等对立、矛盾的手法,构成一个和谐整体。在动物雕塑中还有线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外轮廓是一件雕塑的基本形状,中轴线和侧面的外轮廓则是动物造型的根本。构成物体的连贯、整体、节奏和流动感也要靠线的运用。
最后,陶瓷动物雕塑还有一个材料、工艺流程、火燃等的运用及其对造型的影响和制约,这较多涉及到科技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