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贞与《铁刹山志》

2015-02-13 19:26:57仲晓凤
图书馆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龙门道教东北

仲晓凤

(本溪市图书馆,辽宁 本溪 117000)

山志,是专门以山川名胜为记述对象的方志,它保存有丰富的地域风情、民间信仰乃至社会经济形态等诸多方面的重要资料,历来为文人学者所重视。相对于区域志,山志的记述对象比较专一,并且采录当地当时之事迹,资料丰富且翔实,在许多方面可以弥补正史通鉴、地方史志及其他著述之不足,对某一区域的环境变迁、地理历史、文化发展、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铁刹山位于本溪市东40公里处,为辽东名山,《中国名胜词典》中介绍铁刹山“山势峥嵘突兀,绝顶凌空。山中流水潺潺,野花灼灼,翠柏参天,苍松蔽日……此山是东北道教创始地”。辽海名家白永贞编撰《铁刹山志》10卷,1937年成书,是东北最早的山川志之一;在此之前,虽有若干描述铁刹山之诗文,但迄未撰成方志。

1 作者白永贞生平事迹

白永贞(1867~1944),字佩珩,辽阳县唐马寨马蜂泡村人,幼年于村塾启蒙,稍长入辽阳襄平书院,精文史,善书法,先后任直隶州判、海龙知府、奉天省议会议长、代理省长、资政院议员、东北边防军司令部参事、奉天通志馆馆长等职。白永贞是近代著名学者,也是东北地区地方史志创编的先驱,纂修了包括《海龙县志》《奉天通志》《辽阳县志》《辽阳乡土志》《铁刹山志》在内的大量志书,把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宗教及民俗风情等大量的珍贵史料存录下来。其中《海龙县志》是1913年其任海龙知府时主持纂修,已成为民国初期东北地方志的代表。

白永贞为人正直、为官清正,文章道德颇受赞颂,并热心办学,在辽宁地方名噪一时。东北著名史学家金毓黻先生在《静晤室日记》中写道“余少受知于佩珩(白永贞)先生,乘其奖饰拔擢,始出泥滓而履坦途……师之赐也,如何可忘!”民国初年,白永贞被聘为帅府专馆教师,是张学良的蒙师之一。“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东北,白永贞拒绝出任伪满“文教大臣”,主修完《奉天通志》后就不问他事,惟在奉天道德总会住宿修道,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1932年《千华山志》作者刘伟华在编撰山志的过程中向白永贞请教,先生对其修志一事大加赞赏,委派张学珊助其拓取千山碑刻,并为《千华山志》作序。1935至1944年白永贞隐居,将全部精力投入在《铁刹山志》及《增续九顶铁刹山志》的编撰中,这两部私修的山志丝毫不带有殖民地的烙印,体现了先生至死不与日本人同流合污的民族气节。

2 《铁刹山志》的编撰原由与资料来源

铁刹山风光秀美,历史悠久,历代文人对其钟情有加,留下很多歌咏之作,但都分散于不同的文献,而且从未有人领异搜奇,撰成山志,铁刹山独特的自然风貌与深厚的道教文化也就无从展现,不为世人所知。本溪当地名人翁恩裕认为“大凡天下名山大川,必有记载而胜迹始传。如五岳、峨眉、天台、武夷等山,莫不有志……其无志书之山,虽有幽岩秀谷,种种古迹,亦必湮灭不彰,不过附近人知之而已”。当时的铁刹山监院炉至顺“恐奕世而下昧于道统之所来而,九顶八宝之瑰奇湮没无闻于后世也亟”,“遂多方搜罗山之来脉,洞之胜景,以及往昔陈迹,费工数年,始得调查完竣”;“白君(白永贞)为襄平名宿,文章富丽,见重于时”,因此“延白明经佩珩纂修山志”。炉至顺担心后人不知本山道统之传承、九顶八宝之瑰丽,因此聘请社会名流、辽沈名儒白永贞为铁刹山做志。

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白永贞,已年近七旬,行动不便,“未着屐游行周览其形势,茫无印象,唯以传之于口者,笔之于书”,山志主要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炉至顺的口述编撰而成。炉向阳经过多年研究考察,掌握了铁刹山及其他道教名山的第一手资料,为编修山志做了充分的准备。其中关于道教全真派历代真人传略、制、诰等,大都来自于《道藏》《道藏辑要》等。铁刹山三清观内也有大量的经卷书籍,如《五祖七真古迹》《华山志》《马鞍山记》《白云观志》《太清宫小史》等。而且炉至顺三次外出游历参访,得到了很多珍贵的宗谱和书籍,拓取了大量的碑刻,这些都为《铁刹山志》的编撰提供了参考和素材。

3 《铁刹山志》的主要内容

《铁刹山志》于1937年12月成书,1938年4月由奉天文新印刷所印刷出版,是一部关于铁刹山的百科全书。全书共10卷,12万字,《志》前有白永贞撰的《铁刹山志序》、翁恩裕《又序》及张成箕《又序》,《志》末有谈国桓《铁刹山志跋》。

《铁刹山志》10卷,其中卷三又分为上下卷。各卷内容如下:

卷一,山志序,缘起,山之位置及晷度,铁刹山形式,铁刹山题咏,大阳云台山大势,山及洞之胜景,各宫观像设位置,三清观法物、经卷书籍,铁刹山四外八宫。本卷收录了辽海文人李枢忱、王紫佐、庆升、李维桢等人咏赞铁刹山的诗文60余篇。白永贞身为辽海文坛巨匠,对铁刹山也有很多歌咏之作,一并收入其中。

卷二,太上老君道教之主,褒封五祖七真制,加赠东华帝君制,五祖七真诰,五祖七真之传略,十八宗师之略历。

卷三(上)(下),玄门戒律,圣真遗训序,玉帝真言,雷府辛天君垂训,魏元君劝世文,道门清规,长春真人语录,玄风庆会录,泥丸祖师录,山灵显异记。

卷四,太上玄门功课经,七宝,学道须知内参访,长春真人执事榜,清规榜,道教会宣言书,道教会大纲。

卷五,西川青羊宫碑记,楼观台历代真仙碑。本卷收录历代真人、法师碑文35篇,是炉至顺参访楼观台(道观名)所拓碑文。

卷六,马鞍山碑,泥丸道人碑序,郭祖真人碑,太清宫承志碑文等。本卷收录碑文16篇,以及郭守真诗词8首。

卷七,道教宗派,龙门派宗谱,马鞍山道统序,马鞍山谱系,历代方丈。本卷道教宗派内容参照白云观及太清宫志录入,宗谱及历代方丈为炉至顺游历马鞍山时抄录内容的整理。

卷八,长眉李大仙传,铁刹山兴复记,铁刹山宗谱序,道教源流考,谱系表,铁刹山分支绥化慈云宫谱系。本卷所收录的龙门宗谱,“信可以垂统,绪详支派,历千百世而不紊”。

卷九,参访记略,旅行记,各宫观灵迹录,各宫观碑志录,福地洞天十洲三岛。本卷收录的是炉至顺1905~1933年三次外出参访纪略,有诗赞其“为述宗谱,不辞艰辛”。

卷十,报领山林通知书,保存古迹庙产,请增修庙宇文,遇难得救事略,三清观事略,庙产诉讼记,田亩表,房产表。本卷收录的大都是铁刹山与政府间的往来文书及庙产交涉事件的记述,为今天人们研究清末、民国及伪满时期辽宁地区的政治、经济及民俗提供了素材。

山之有志,犹国之有史。《铁刹山志》的编修是开创东北道教名山有志的的创举。《铁刹山志》和六年后的《增续九顶铁刹山志》前后相续,薪火相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山志体系,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山志文化;山志不仅介绍了铁刹山的各处风景名胜,更为重要的是记载了道教龙门派的传承及其在东北的起源与发展,为铁刹山道教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4 《铁刹山志》的价值

《铁刹山志》是铁刹山开山以来第一志,开铁刹山文化研究风气之先,堪称铁刹山文化之集大成者。

4.1 《铁刹山志》的学术价值

4.1.1 堪为善本,影响后世

白永贞是辽海著名学者、东北史地专家,才华出众、知识渊博,具有丰富的方志编纂经验。编撰《铁刹山志》时又逢国难当头,先生隐居不仕,心中愤恨无以排解,只有将一腔热血倾注于山志的编撰中。白永贞重视史料积累,该志搜罗宏富,考辑精微,将铁刹山胜迹、庙宇、道教、人物等集于一篇,史料翔实,文辞优美,无论是内容还是体例都达到相当水准。“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铁刹山志》属于当时的人对当地名山所做的直接描述,依据的是当地的档案、游记、史书等,资料可靠性比较高;而且在文笔上也很少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山志所涉及的绝大部分信息内容还是比较客观的。日寇侵占东北后,对东北进行文化控制,制定所谓的志书“标准目录”,在文化上大肆侵略,此间所修志书大都带有殖民地烙印。《铁刹山志》虽出版于伪康德年间,但属于私修山志,是依靠白永贞及道门中人的共同努力编撰而成,而且白永贞身怀民族大义,因此山志丝毫不带有殖民地烙印,书中无任何中伤中华国格、人格的词句。该志是由个人出资编修,因此纂修者可以不受体例及内容制约,比较自由灵活,摆脱了一切世俗功利的羁绊,比官修山志更超脱,也比在当权者监督下所编的志书要真实得多。

4.1.2 对东北道教研究的贡献

《铁刹山志》观点新颖,内容丰富,能记载正史或一般方志所不能记载的史料。而不同于一般山水志的是《,铁刹山志》的史料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铁刹山的地理风貌、山水形式,更为有意义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素材丰富的道教龙门派在东北的起源、传承等文化活动,将历代道家宗师的生平事迹入志,尤其是对东北道教龙门派开山始祖郭守真生平进行详述,为后人研究东北龙门道教起源与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铁刹山志》对于研究本溪乃至东北地区道教文化的发展历史,评价铁刹山的文化定位,研究明清和民国时期东北道教有着重要的资料和文献参考价值。

首先,《铁刹山志》对东北道教龙门派起源及发展的记载,做到了“名其状,写其实”,如山志中记载的道教龙门派于铁刹山肇兴后在奉天、医巫闾山、千山乃至东北各地的发展脉络、龙门宗谱等,谱系清晰完整,内容翔实,已成为辽宁地区方志宝库中的珍贵资料,为道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证依据。《铁刹山志》对于今天研究东北道教龙门派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如汪桂平教授的《东北全真道研究》,书中重点研究的清代至民国时东北全真教发展历史,《铁刹山志》成为其重要的考证来源。

其次,《铁刹山志》还收录了铁刹山监院炉至顺参访道教名山的纪略、游记。炉监院为铁刹山作志的想法已有多年,为光大山门、弘扬道教,曾三次外出参访,探寻道脉宗源,千山、马鞍山、崂山、太白山、华山等都留有他的足迹。多次的参访丰富了炉向阳的阅历,并初步了解了落根于铁刹山的龙门派道教在东北的传播情况。《铁刹山志》卷九收录的就是炉至顺1905~1933年到各处的参访纪略,其中1924年到山东即墨马鞍山,“阐教传道龙门派之根基与我郭祖出家之源”,为研究东北道教起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总之,《铁刹山志》为研究铁刹山历史尤其是明末清初以来龙门道教在东北的起源与传承提供了极为可靠的资料,对铁刹山文化乃至东北道教文化的研究意义深远,其历史价值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档案、史志、道教和旅游部门的广泛关注,是研究铁刹山及道教历史所必备的参考著作。

4.2 《铁刹山志》的社会价值

《铁刹山志》是一本严谨的志书,对于铁刹山的形式、历史古迹、四分外八宫等记述十分详细。随世易时移,铁刹山之建筑及景点在历史上的变化情况已颇为复杂。将此书与其他文献相印证,更能直观地反映铁刹山400多年来的变化,为铁刹山及附近地区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铁刹山志》为研究铁刹山道观建筑的演变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山志中所描述的铁刹山胜迹及道观的原貌,已成为今天景区开发及道观名胜修葺的重要依据;如正教宫的重建及命名,就是从山志中得到启发,增加了道观的历史厚重感,提高了知名度。在铁刹山开发过程中,把历史上记载而不复存在的遗迹复原,《铁刹山志》功不可没。随着铁刹山文化内涵的不断挖掘、名气的不断提升,首届“道教·中国文化论坛”于2013年在本溪成功举办,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参加了论坛,各大新闻媒体对本次论坛进行了集中报道,推动了铁刹山道教文化的发展,提高了铁刹山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今天要保护、恢复铁刹山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全面开发铁刹山的道教文化传承,将其建设成为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道教旅游胜地,《铁刹山志》是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秀美的山川,丰富的人文传承,铁刹山作为东北龙门道教的发源地,在今天依旧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引导人们去寻幽探古。《铁刹山志》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铁刹山数百年来兴盛的身影,数代龙门传人对其不倦的努力,并给予我们重新审视东北道教文化传承的一个机会。

[1]白永贞.铁刹山志[M].奉天:文新印刷所,1938.

[2]马秀娟,梁捍江.论《盘山志》的特点[J].图书馆学刊,2013(10):122-123.

[3]刘伟华.千华山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4]陈耀庭.四种未见著录的道教典籍——日本国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图书馆藏书[J].中国道教,2001(1):35-40.

[5]丁伟国.释僧祐及其《出三藏记集》[J].图书馆学刊,2013(3):113-115.

[6] 吕芸芳,闫峰.历代泰山志概述[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1):105-107.

[7]张广保.东北道教研究的拓荒之作——评汪桂平新著《东北全真道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14(3):191-192.

猜你喜欢
龙门道教东北
《龙门日历2023》
牡丹(2022年21期)2022-12-09 09:28:02
MADE IN CHINA
汉语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1:50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意林(2021年3期)2021-03-11 03:07:24
龙门石篆联
龙门里的白居易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0
大东北的春节
西夏道教补议
西夏学(2018年2期)2018-05-15 11:21:42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龙门这边(71)
棋艺(2016年6期)2016-11-14 05: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