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恐怕是最为人熟知的清明题材诗作。其实,清明感怀也常见于我国古代诗人的作品之中,或感慨人生悲凉,或分析处世之理,生动词句描绘出的清明别有韵味。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宋代黄庭坚笔下的《清明》别具一格,在桃李盛开的清明时节,转向对野田荒坟凄凉景象的哀叹。诗中将《孟子》中一位喜爱夸耀虚荣的齐国人与坚守气节的介子推对比,二人虽有天壤之别,但终究殊途同归。诗人借此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虽然略显消极,但现实就是这样残酷,诗人现实主义的创作视角和思考深度,颇有发人深思的感染力。
满衣血泪与尘埃,
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
几家坟上子孙来?
在《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中,明代诗人高启以悲凉的笔触,带领人们品味战乱带给人们的灾难愁苦,风雨飘摇的社会里,有几户人家的后人会去给先人扫墓?清明时节,充满忧思的感叹将悲伤的情绪渲染到极致,既是对故人的怀念,也是对战乱的不满和痛斥。
清代诗人李渔在《清明前一日》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思考,“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字字戳在人心痛处,为后人留下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呼唤。
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
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节是寄托人们对逝去的亲人思念的节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把生死离别的悲伤写到痛彻心扉。清明时节,独在异乡漂泊,哭声浸染了思绪,纸钱击碎了坚持,感叹离别愁苦,思念故去亲人,此情此景,阴阳两隔,无处安放的思念。
写扫墓者悲痛心情最真切的,则非宋代诗人高菊涧的《清明》莫属,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春意盎然,美景如画,但故去的亲人却无缘享受这大好春光,实在令人黯然神伤。
唐代诗人杜甫在《清明二首》(之二)中,真挚透彻地表达了清明之时漂泊无依的无奈。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当清明的愁遇上漂泊的苦,诗人心中的苦楚被放大,仕途受挫的杜甫身处人生低谷,平生抱负施展无望,身老病废,流离失所,这样的境遇,甚至不如一只可以自由飞翔的“白头翁”,漂泊之苦让人无法自抑。
在杜甫的另一首诗作《小寒食舟中作》中,“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的诗句,也诉说了诗人清明时节的漂泊愁思。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相比于清明节抒发家国情怀的作品,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轻快了很多。清明时节西湖春景引人入胜,游人熙攘,随着傍晚热闹退去,流莺重新占领夜幕下的杨柳,足见春日美景的诱惑之大。诗人未直接绘景,却把清明时节的美景写得淋漓尽致,凸显清明时节的欢愉惬意。
唐代诗人顾非熊的 《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摄下了万家车马出动,领略“芳菲莺自啭”的暮春风景。北宋诗人张先有“芳草拾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佳句,饶有情趣地描绘了郊野踏青游人往来不绝,妇女乘春游之际采集花草、流连忘返的景象。
风和日丽,梨花盛开,杨柳葱翠,流莺娇啼。清明节虽然是一个值得感怀思考的节日,但毕竟也是清心明志的时节。愁归愁,但不是全部,不如吹一吹春风,莫负了大好春光。
● 经典诗歌推荐
《介子推血书》(春秋)介子推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