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献河南省濮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濮阳457000
奶牛病毒性疾病的传播特点及防控
胡永献
河南省濮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濮阳457000
摘要由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大多具有传播迅速、传播途径多、流行面大、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对养殖业危害极大。本文分析了口蹄疫、黏膜病、牛瘟、牛流行热、牛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水泡性口炎等常见奶牛病毒性疾病的传播特点和防控措施。
关键词奶牛;病毒性疾病;传播特点;防控
胡永献,男,1966年生,研究员,濮阳市动物疫病控制中心主任。
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是一类胞内寄生性的、具有特殊繁殖方式的非细胞微生物。但由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大多具有传播迅速、传播途径多、流行面大、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对养殖业危害极大。奶牛的病毒性疾病相较于猪、鸡而言较少,但一旦发生常给生产带来极大的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了解奶牛常见病毒性疾病的传播特点并落实好防控措施,是搞好奶牛养殖、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的关键。
1.1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家畜中以牛最为易感,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临床主要症状是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
口蹄疫病毒以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方式传播。经消化道感染最为常见,也可通过皮肤损伤和呼吸道传播。活畜流动、畜产品运输以及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和被畜产品污染的用具、饲料、牧地、水源等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近年来发现空气也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口蹄疫的传染性极强,流行速度快,常呈大流行的形势。暴发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每隔1~2年发生1次或3~5年发生1次。本病的发生无严格的季节性,但其流行却有不同的季节性。如在牧区,往往在秋末开始,冬天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基本平息;农区则无明显的季节性。
1.2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所引起的牛的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急性病例发热,白细胞减少,腹泻,口腔及消化道黏膜糜烂或溃疡。
病牛和带毒牛为主要传染源,病牛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且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本病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染,主要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或因吸入含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胎盘、精液而传染。
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各年龄段的奶牛皆可感染,但以6~18个月龄的犊牛发病率高。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冬季和初春多发,犊牛中急性病例可达25%,病死率达90%~100%。慢性病例呈持续感染,但不产生体液抗体。
1.3牛瘟
俗称烂肠瘟,是由牛瘟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兽特别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自然情况下,牛最易感,尤其是改良的奶牛最易感染。以黏膜尤其是消化道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
病牛是主要传染源,不仅症状明显的牛能传染,潜伏期中的牛也能传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病毒通过消化道黏膜侵入体内。也可通过接触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感染。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呈流行性。由于发病急、传播快,所以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引起大批牛发病以致死亡。新发病区其发病率可高达100%,病死率在90%以上,常发病区为50%~90%。
1.4牛流行热
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突然高热、呼吸迫促,伴有消化道机能和四肢关节障碍。本病虽然症状容易控制,病死率不高,但传播快、感染率高,致使奶牛产奶量明显下降,部分怀孕母牛流产,造成极大损失。
本病主要侵害奶牛、黄牛及水牛,以3~5岁多发,1~2岁和6~8岁牛次之,犊牛及9岁以上牛少发。母牛的发病率高于公牛,产奶量高的母牛发病率高。
本病的发生有季节性,一般在夏末到初秋、高温炎热、蚊蝇多生的季节发病率很高,其他季节较少发病。该病的传染力极强,传播较为迅速,短期内可波及全群,呈流行性和大流行性。该病具有周期性,约3~5年流行1次,1次大流行之后,常隔1次较小的流行,发病率2%~20%,病死率1%以下。
1.5牛恶性卡他热
又称恶性头卡他或坏疽性鼻卡他,是由恶性卡他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持续高热、口鼻黏膜发炎,全眼球炎,并伴有角膜混浊和严重的神经症状,病死率很高。
在自然条件下,黄牛和水牛最易感,以2~4岁牛多发,老牛发病者少见。本病的传染源是狷羚和绵羊,自然传播方式尚不明确,与病牛接触并不感染。绵羊是本病的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发病牛多与绵羊有接触史。
本病常年都可发生,但以冬季和早春多发,绵羊产羔季节多发。多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不高,但病死率高,可达60%~90%。
1.6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由牛鼻气管炎病毒Ⅰ型所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以呼吸道黏膜炎症、水肿、出血、坏死和形成浅溃疡为特征外,还可发生生殖器炎、结膜炎、流产及脑膜炎等临床类型。
肉牛的易感性高于乳用牛,犊牛的发病率较高。病牛和带毒牛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牛的鼻腔、气管、眼睛以及流产的胎儿和胎盘等组织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飞沫、唾液而传染,眼结膜通过泪液传染,生殖器官通过阴道黏液、包皮污垢和精液而传染,直接接触也可感染。由于本病具有潜伏感染和长期持续排毒的特点,牛群一旦感染则很难清除。
本病多发于冬季,特别是舍饲的大群奶牛,在过度拥挤、密切接触的条件下,易造成本病的传播。牛群的发病率为20%~30%,死亡率为1%~3%,2周岁以下犊牛比成年牛病死率高。
1.7水泡性口炎
是由水泡性口炎病毒所致的多种哺乳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病畜的口腔黏膜发生水泡,流泡沫样口涎,间或在蹄冠和趾间皮肤上发生水泡。
本病能侵害多种动物,以成年牛的易感性最高,而1岁以下的犊牛易感性较低。病畜和患病的野生动物是主要传染源。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水源、用具等可能保毒而成为传染源。在自然情况下,本病多从消化道侵入动物机体,也可从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一般是通过唾液和水疱液散播病毒。双翅目昆虫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夏秋季流行,秋末平息。多呈点状散发,感染性不强,每次只有少数发病,奶牛的发病率较高,通常无死亡。
2.1搞好免疫预防
免疫预防是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一般奶牛场的建设和管理封闭性不强,有的还需要到牧场放牧,因此病原传入较为方便。奶牛常见的病毒性疾病都有可靠的疫苗用来预防,因此根据奶牛病毒性疾病的传播特点,在其流行季节到来前适时注射疫苗,使其在流行季有足够高浓度的抗体来保护奶牛不发病。免疫时要根据近几年来的疾病流行史以及周边地区疫情发生情况确定预防病种,并结合每种病的传播特点科学制定免疫程序,做到应免尽免、科学免疫。
2.2加强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也是搞好疫病防控的重要方面,其涵盖的内容较广。从营养供给上要根据奶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产奶阶段供应足额的、全价的营养需要,确保机体健康;从环境控制上要搞好夏季防暑和冬季保暖,为奶牛营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生产环境;从管理上要及时分群饲养、分类管理,不放牧的牛每天要定时运动,强身健体;从卫生消毒上要搞好圈舍卫生,及时打扫、冲洗圈舍,定时圈舍消毒等。
2.3严格引牛检疫
因生产需要引进奶牛时,事先要做好考察,不从疫区引牛;要严格检疫,严防引牛时带来病原;奶牛引进后要在隔离场饲养观察1个月,确认无病后方可进场混群饲养。
2.4强化扑疫措施
口蹄疫、牛瘟是国家规定的一类动物传染病,是需要采取严厉措施进行处置的动物疫病。养殖场户要从大局出发,着眼长远,一旦发现场内出现疑似疫情,要及时上报当地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确诊后要配合好兽医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处置规范进行处置,杜绝病原扩散、疫情蔓延,避免对社会造成更大危害。
2.5对症治疗措施
牛的病毒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一般采取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发现病牛时要及时隔离,对发烧、不食、精神不振的牛使用退烧药、强心药等,同时使用抗生素防止并发症及继发感染。病重不食的牛要及时补液、补营养,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补给电解质、维生素等,以提高机体抗病力,使其尽快康复。
收稿日期:2015- 04-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