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华
[内容摘要]脱产培训是推动教师队伍发展、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有力举措。在脱产培训中培育教师的德育能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关键词]脱产培训;教师德育;理论;思维;策略
随着社会愈来愈多元化发展,各种价值观相互激荡,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学生的德育工作难度空前增大,对教师德育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脱产培训是新时代下国家为增强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脱产培训具有专业性强、集中度高等特点,基于当前德育工作实际,笔者认为脱产培训是学生德育能力培养的极佳平台。利用脱产培训开展德育培训工作,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促进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笔者结合自身培训经历,就脱产培训期间教师德育能力培养进行深入探究,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引入社会学知识,学习德育理论
教育活动和德育工作是社会行为的一种,而社会学理论是确保社会行为方向正确、尺度恰当的重要基础和行为依据。如今的社会环境较以往已大有不同,教师全凭自身认知和教学经验组织开展德育,不仅无法适应当前工作需求,甚至会带来负面效果。如我们以往在进行鼓励和批评教育时,经常采取“红板绿板”的方式:表现优异给予红板,以资鼓励;表现不佳就给个绿板,以示劝诫。这种方法在一定的特定时期能起良好效果,但有些教师不分情况,直接将这种德育方法生硬地套用在初中生身上,结果引起学生反感,甚至有学生称其搞歧视,产生不好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科学理论支撑,德育行为不符合学生的接受习惯。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初中生正是受尊重需求最强烈、自我价值判断又不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德育更应讲究尊重与理解,“红绿板”的方式太过简单直接,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关爱,自然不为学生所接受。
可见,社会学知识的学习是教师德育能力培养的基础。搞好德育工作,自然要从基础抓起。在脱产期间进行社会学理论学习,基于教师综合素质较高、接受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建议采取重点知识教学、具体内容自学、案例分析讲学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安排培训课程,引导教师确实学习理论知识,增强理论素养。
二、突出创新重要性,转变德育思维
新时代需要新思路,教师要提升德育能力,首先要转变德育思维。过去我们德育讲究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方式多以谈心为主,较为单一,如今已经无法起到很好的成效。新时代的德育思维应该注重“润物细无声”,通过潜移默化的品德影响,帮助学生培育健康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完成德育任务。
教师转变德育思维,创新德育工作,主要可从三个方向进行加强:一是引导教师树立育人先立己的观念。教师要意识到自身行为对于学生思想影响深远,德育工作不光靠“苦口婆心”,更靠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二是引导教师树立教学与德育不分家的观念,注重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契机对学生进行“植入性”德育,让学生在文化常识、科学概念等各类知识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逐渐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三是引导教师养成两点论和重点论有机统一的德育方法。当今学生不再单纯相信“非黑即白”的德育解释,教师要善于用两点论剖析问题,用“重点论”引出观点,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确的道德准则,并成为自身的行为规范。
三、组织教师交流会,共享德育策略
脱产培训班上不乏来自各个学校的教学骨干,这些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各自独特的德育方法。培养教师德育能力,便不能忽视脱产培训这一重要的平台机会,要通过有意识的策划组织,开展以新时代德育工作为主题的交流会,让广大教师在脱产培训的舞台上展现自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德育能力和德育水平。
脱产培训上组织教师交流会,笔者认为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宣传发动要到位。在交流会举办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发动,让教师提前知悉、提前准备,以达到最佳的交流讲演效果。二是交流会内容设计要合理充实。整个环节应该包括教师个人经验例讲、教师相互评议,围绕某个主题进行集体讨论、建言献策等。三是交流会结束之后的总结要及时、到位,要及时将优秀的德育经验编印成册,进行二次宣传,扩大影响。
总之,脱产培训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提升机会。在脱产培训中组织德育培训,无论对于教师个人德育能力提升还是对于当地德育工作开展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要组织好培训班的德育教学,可以概括为“精心”“合适”。“精心”即德育培训内容要精心准备,环节要精心设计,活动要精心组织;“合适”即德育培训的方法要与教师这一培训对象相适宜,适应当前德育工作发展需要。只要符合这两点,我们完全相信通过脱产培训期间的德育能力培训,将确实提升教师的德育水平,推动德育工作更好更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万春红.抓好教师培训工作 以德育人 提高整体教学质量[J].中国教育科学,2014,(09).
[2]林海亮,王林霞.社会学知识:教师德育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J].教育探索,2012,(11).
[3]徐金妹.“以生为本”的德育管理教师如何做到位[J].文理导航,2014,(29).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