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芹
“秀才”是明清讽刺小说的一大切入点,小说家经常借秀才之口对皇亲国戚含讽带刺,对达官显贵说三道四。把秀才大军摁在案上尽情雕琢,既能慨叹世事的不公,又能转弯抹角地笔伐上流社会。
“秀才”的谷底在两宋,在宋人眼中“秀才”这一称谓是一种轻视,甚至是蔑视。宋代文人若被人呼作秀才,常常会大动肝火。王辛弃疾曾被一个大胆狂徒嘲笑是酸秀才,结果老辛挺剑相向。亏得朋友及时劝阻,狂徒也见势认怂,惨剧才得以避免。另外,《水浒传》中,官家称梁山泊首领王伦是“不第秀才”,便透着极大的轻蔑,可翻译为“一个科考失利的破屌丝”。
时钟再向前拨两百年,就到了秀才的黄金期。唐初科举有四大门目,入榜者分别被称为:秀才、进士、明经、明法。其中,秀才是无可争议的魁首。据《通典》记载,唐代秀才科的初试采取推荐制,如果哪州的参试者最终未能登榜,州长、郡长统统要严加问责。
贫家子弟一旦高中秀才科,便瞬间实现华丽逆袭。非但能够享受免除徭役、赋税等经济实惠,即便触犯律法,在受审时,也能坐而听问,不必遭受皮肉之苦。
唐代的秀才虽然称得上万里挑一,但跟隋朝的一比,骤然失色。隋朝尽管短命,可三十几年只选出了数十名秀才,一年一个的选拔量,这几十位,均是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唐书》在褒评隋朝降臣杜正伦时,就曾大书特书道,“正伦一门三秀才,皆高第。”
显而易见,考秀才绝对称得上穷小子变身高富帅的不二坦途。也正因为如此,秀才的选拔机制才异常苛刻,甚至很有些变态。要想高中,单作文一项就必须达到“应时并就,文无点窜”的纯青地步。文章要扣题、扣时,不能有丝毫纰漏,而且还需速文。
隋人对秀才的极度重视可从一件小事中轻松窥得。隋文帝十五年,主考员想要保荐一名佼佼者直接成为秀才,岂料杨素听闻后勃然大怒,拍案吼道,“即使周公旦、孔夫子突然复活,也不能这么容易就当上秀才,你怎敢妄加保荐呢?”至此,秀才的含金量,已无须赘述。
秀才,这个举世熟知的名词暗含着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它曾傲立于王朝之巅,却也曾低贱到人人喊打。兴衰之数,连无血肉的名词都无法逃避,一大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