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关键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文章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从确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加“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等方面,探索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探索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0601(2015)08- 0096- 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项目课题(课题编号:ZJC121402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凯(1980-),男,工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建筑工程方向。
Effective Way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y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GAOKai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college,Harbin 150025,China)
Abstract: The key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ability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constructs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reform the teaching mode, set up the practice teachingsystem,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ofteachers.
Keywords: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education;personnel training;professional ability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是顺应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建筑行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筑企业对管理类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思想,构建合理的校企合作教育学生能力结构,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学生职业能力,是建筑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教育作者必须予以重视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目前校企合作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弊端
1.过分强调学科教学目标。
现行的校企合作教育“管理”特征使得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专业课程设置逐步趋向规范。但从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看,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足。一是我们在校企合作教育教育方面依然存在着沿袭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的现象,在思想观念上存在过分强调学科的教学目标,课程教材强调的是知识的学术性,没有把职业教育应有实际操作性摆在应有的地位,偏离了高职院校教育的目标。二是近年来校企合作教育建设重心已向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转移,但还有许多高职院校存在教学结构不合理,过分注重理论性,忽视实际应用性等弊端,学生常常因“上手慢”而难以适应职业岗位需要。三是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评价方面偏重于理论型“双师型”教师,凸显出教师职业技能平平,缺少具有实践经验,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2.高职院校教学培养模式单一。
在日常教学中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进步以及这三者间的日益整合,行业内对工作的行业化、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以及工作方式和信息化办公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事各项工作人员工作领域也发生了变化。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许多学校的校企合作教育校内教学阶段仍然采用传统的单纯的课堂传授方式教学,教学手段落后、单一。一些院校对当前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校企合作教育人才的具体要求的差异性认识不足,对校企合作教育在知识结构的层次与能力结构的侧重点把握不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化程度不高,实际操作能力差。学校和用人单位在人才的招聘录用方面出现供需不对口的局面。因此,必须根据市场需求,重新探索当前校企合作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培养不同层次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教育人才。
3.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
实践性课程主要是获得直接的经验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形成实际工作能力,养成适应工作环境的职业态度等,是高职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虽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其中有一些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许多院校在教学观念上只是把实践教学当成理论教学的完善过程或辅助手段,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的成绩常常附属在理论教学成绩上,大多数实践教学处于任课教师随意取舍、各自为政的状况,实践教学难以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加之许多校企合作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缺乏重视,实践教学还普遍存在现代化教学设备缺乏、简陋,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单位少等问题,使高职院校脱离生产实际和就业需要,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直接导致毕业生有效就业率偏低。
二、高职院校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1.确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培养目标。
对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面临的核心任务。近年来,我们在广泛吸收国外办学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强化校企合作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符合当地建筑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必须以国家颁布的相关行业标准为依据,企业需求为准绳,继续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
2.构建校企合作教育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结构。
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社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和操作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培养目标的确立,决定了校企合作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内容,应着重体现在学生具体工作能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方面,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结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基础素质能力。是职业能力结构的基础,不仅包含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等公共基础素质方面的内容,而且还需要大量的相关行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内容。并合理的把知识结构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日后专业发展的后劲。加强办公自动化、社交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专业英语等岗位必需和够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另外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校企合作教育知识能力结构的核心。
(2)专业拓展能力。主要包括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职业培训、各类与学生自身爱好和就业前景相关的专业类选修课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体现知识结构的开放性、动态性,是能力结构的延伸,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联合企业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加强职要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因此必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社会对岗位要求和培养目标,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模拟实训、社会调研等途径,强化对基础素质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的必备技能。
1.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单一课程和综合实训的结合,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渐进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在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重点实行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任务导向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先关职业能力大赛,通过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动性感受竞争压力。通过比赛认识到自身度不足,提高相关能力水平。同时紧跟市场规律,开拓眼界避免闭门造车。
2.加强校企合作教育制度。
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基地,完成学生知识能力的转化。一方面,建立各类实训室,对学生进行办公自动化实训、模拟实训、综合实训等实际操作训练,在仿真的实训环境中,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和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到校办企业相关工作岗位顶岗实践的机会。加强学校和校外实训单位共建关系,建立校外职训基地。以校内实训情景模拟、实际岗位体验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与企业深度融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有效的“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保证。要适应以能力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出合格的校企合作教育人员,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取积极措施解决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问题。
要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相关职业技术培训,获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争取定期选派相关教师参加企业培训,邀请资深商专家进行讲座,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岗位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
2.完善校企合作教育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定期把企业人员请进校园参与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根据实际工作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从学科设置上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3.促使教师走出校门承担企业相应的工作,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
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参与实践,熟悉职业环境,加大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的频率。鼓励教师到管理服务一线去寻找课题、参与企业决策、政府咨询等,用其理论服务于社会,并在实践中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实际操作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