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强
涉农电子商务: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新业态
王祖强
涉农电子商务作为农村信息化、产业化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通过跨越时空界限、缩短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已成为“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在全国各地,新农人不断涌现,专业电商村落不断浮现,新的农业生产与流通模式逐渐形成,有力推动涉农电子商务生态从村扩展到镇、县,形成区域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的星火燎原之势。
催生新农人的涌现与崛起。电子商务对农民的改造促成了新农人崛起,新农人已成为活跃在各大电商平台、社交网络上的新兴群体,呈现欣欣向荣态势。截止到2014年年底,阿里零售平台农产品卖家75万家,同比增长98%。不同于传统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新农人群体具有较显著的互联网思维,除了包括服务于农业生产、流通和服务的从业者,还涉及在农村地区从事非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网商、服务商以及三农的监管者和研究者。按照区域来源分,新农人不仅仅只有本地农村人口,还有来自外乡、城市的创业者。
推动专业电商村落的浮现与扩散。电子商务对农村的渗透诱发专业电商村落的浮现。从最初涌现的零星3个到2014年年底井喷式的212个,从少数省份扩散到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专业电商村落已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专业电商村落已得到国家层面和电商平台企业的高度重视。无论是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计划,还是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京东“星火试点”计划,都将大大加强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电商配套服务,促进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传统农村向开放式、信息化、产业型的现代电商村落升级。电商村继规模化涌现、集群化发展后,已经演变出一种规模效应更强、辐射范围更广的区域集聚形式,被称为专业电商镇。其分工更加细化、配套服务更加完善,要素集聚能力更加强大。截止到2014年年底,全国共出现19个电商镇,分布密度与电商村区域集聚密度正相关。
塑造农业生产和流通的新模式。电子商务通过集中大量的零散农产品需求,拓宽了农产品流通渠道,缓解了传统农产品季节性供求失衡、市场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的突出矛盾,已经与农业经济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新型流通组织模式——订单农业(即以销定产)和电子商务直销。
推动涉农电子商务发展,关键是形成丰富多样的电子商务生态,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组织性。涉农电商生态的构建依赖于多样化的市场主体、广阔的产业空间和专业化的电商平台,因此需要传统的农民、农村和农业进行转型与升级,增加更多的“互联网+”内涵。
市场主体培育:从传统农民到新农人。新农人是涉农电子商务的核心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各环节。相比于传统农民文盲、低学历的形象,新农人深受现代教育的培养与熏陶,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强的创新意愿,不仅对农业社会和农村经济有深刻的认识,还懂得互联网经济的规则与模式,能够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农产品生产方式和流通过程。新农人除了涵盖个体农户、生产合作社、农产品生产企业等农业生产者和批发商、零售商等流通商外,还包括物流、代运营、摄像摄影等农村十分缺乏的专业服务商。因此新农人培育需要从农民知识结构改善、高端智力要素集聚、专业服务商引入等方面着手。
产业空间拓展:从生产生活区域到大众电商产业园。发展涉农电子商务必须开拓电商产业新空间,从生产生活区域向大众电商产业园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网络通信质次价高问题,打通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从乡镇到农村);建立涉农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电商配套服务产业链;培育多层次涉农电商产业空间载体,形成网商孵化、创业培育、企业加速、产业化为一体的电商孵化体系。(1)加强网络通信、物流仓储、运输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规划,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网络服务水平。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公共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一方面通过优化供应链物流管理、提升物流技术发挥电商物流在品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整合电商物流与传统物流,成立适应农村电商发展的新型物流运营组织。(2)完善涉农电子商务的配套服务。建立服务涉农电商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从上游农资购买、中游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物流包装到下游营销推广、售后外包、教育培训的全产业链延伸拓展。同时平台要整合、协调农产品上下游供应链,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3)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涉农电商产业空间载体。根据农村网商的成长规律,培育服务于不同阶段网商的产业发展平台。不同的区域层面可选择搭建不同的产业平台:村一级适合建立网商孵化器;乡镇一级可以利用闲置厂房建设创业园,给予相应的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完善电商配套服务,降低创业者的经营成本;县一级重点建设更大规模的涉农电商产业园区,吸引规模以上的电商企业入驻,发挥龙头电商的引领、集聚效应。
电商平台建设:从综合性电商网站到专业垂直类涉农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是涉农电子商务信息交换、农产品交易、资金流转的关键性、基础性场所。必须完善涉农电子商务平台体系建设,从综合电商网站下的附属类目提升为具有多层次平台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服务、农产品溯源等功能的专业化垂直网站,为农产品交易提供一个全面、可信赖的便捷流通渠道。(1)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涉农电商交易平台服务体系。支持第三方电商平台拓展涉农电商业务;引导涉农信息发布平台向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于一体的电商平台转型与提升,最终形成一个开放、协同、优势互补的平台生态系统。整合搭建以销售地方农特产品、旅游产品为特色的本土专业化电商平台,提高平台的专业水准、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2)完善涉农电商的信息采集、信用评价、在线支付、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体系。发挥电子商务的动态优势,实时跟踪和监测相关经营主体交易的变化情况,实现认证信息、交易信息和信用档案的及时更新、互通和共享。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奖惩机制,实现信用评价体系的标准化。健全涉农电子商务的信用服务保障制度,推动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第三方信用服务和产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小额信贷产品、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在涉农电子商务中的推广应用。(3)推动农产品质量保证和溯源机制建设。建设地理标志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质量保障和安全监控。推广组织机构代码与商品条码在涉农电子商务中的应用,逐步建立起精细化管理、安全责任可追溯的农产品溯源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依托农产品溯源机制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失信行为,保障涉农电子商务有序健康发展。
遂昌县通过积极发展涉农电子商务,创新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探索出了涉农电子商务的“遂昌模式”,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截止到2014年底,遂昌县涉农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超过6000人、网商1500多家,网上销售额5.3亿元。遂昌凭什么取得了上述不俗的成绩?其发展模式的奥妙在哪里?
遂昌模式的内涵与特征。遂昌模式是指中介组织组织零散农户发展电子商务,实现包容性创新的模式。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本地电子商务服务商作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了其在资源整合、标准制定、利益协调等方面的强大作用,支撑涉农电子商务良性发展。具体而言,遂昌模式显现主要归因于以电子商务服务商为核心的涉农电商生态、积极有为的当地政府和独特的当地自然资源。(1)遂网协会和遂网公司作为电子商务服务商,通过搭建农产品分销平台、组织网商培训和规范涉农电商服务市场,集聚和整合供应商、网商、物流快递、金融机构等资源,完善涉农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分工协作机制,促进遂昌涉农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遂昌县政府积极完善交通、网络宽带、电商产业园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出台财政补助政策支持电子商务发展。为应对食品安全问题,遂昌县政府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完善对农产品的全方位品质控制。(3)遂昌县拥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优越,造就了烤薯、山茶油、菊米、竹炭花生等品质优良的农特产品,赋予遂昌发展涉农电子商务的天然禀赋。
遂昌模式的启示。遂昌模式代表着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新气象、新境界,其以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为核心驱动力重构了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业组织方式,这对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农业转型具有重要的经验借鉴意义。首先,以本地服务商为中介的涉农电子商务生态提高了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打通了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网络营销、平台分销、仓储管理、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的涉农电子商务产业链,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其次,偏远农村可以在没有工业产业支撑的现实背景下,通过涉农电子商务突破农民个体能力弱小、农产品非标准化的限制,集中零散分布的农业生产活动、对接外部巨大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形成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规模经济效应。最后,政府在培育涉农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时,必须定位服务性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营造符合新业态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强调服务,并不意味放松管理,必须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和责任追溯机制,确保新业态的有序健康发展。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软科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