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炜 魏丹青
低碳模式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经之路
黄炜 魏丹青
城镇化引发的碳排放具有刚性增长的特征,城市将是未来碳排放的主要增长来源。2014年3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创新规划理念,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2015年11月3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等目标。加快推动城镇发展模式转型,探索以低碳为特征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的任务十分紧迫。
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浙江城镇化进程在全国处于前列,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后期,即将进入成熟阶段。2005年以来,浙江城市化率增加了7.98个百分点,城市常住人口约增加500万人,民用车辆保有量约增加750万辆,城市建成区面积约增加700平方公里,而相应的交通和建筑等部门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增加约1500万吨。
浙江在城镇化过程中高碳排放的诱发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筑业碳排放增加。近年来建筑能耗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同时由于建筑使用寿命短、城市重复建设、空置率过高也会造成碳排放的额外增加。二是交通运输碳排放增加。交通需求增加使得交通能耗总量及其占比皆呈现上升趋势。三是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碳排放增加。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将进入城市,其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费水平的转变带来大量的碳排放。四是工业生产碳排放增加。工业行业仍是浙江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碳排放量将会相应地增加。在浙江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低碳模式是必经之路,须着眼于全局,统筹各方面的发展。
——强调城镇规划的低碳布局。建立新的城镇规划理念,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要因地制宜对城镇发展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为新城建造做好顶层设计,对既有城镇实行低碳化改造,确定碳排放目标,选定合理的主导产业,突出高效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并对区域功能、产业布局进行明确的界定划分。要合理布局低碳基础设施,将低碳技术应用于低碳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力。
——推动产业经济的低碳发展。切实改变城市产业结构,根据本地区的环境状况、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发展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低碳产业,特别是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力。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计数据表明,浙江工业平均碳排放强度大致是服务业的8倍,提高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是在城镇化过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加快能源结构的低碳调整。在城市规划中,应明确能源对城市发展的限定条件和控制因素,并以综合能源规划统筹和协调各项能源工程规划。结合本地可再生能源和可利用能源资源情况,以降低能源需求为前提,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最大化降低城区传统能源的使用,探索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倡导城市运营的低碳模式。全面推进交通、建筑、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低碳化建设。建设城镇低碳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公交、轨道交通、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规模较小的城镇可以以步行为主的出行方式。推广绿色建筑,把绿色理念融入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生产之中,使各种建筑物能够充分适应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运动,充分采集和利用地热能、太阳能、风能来满足建筑能耗。建立低碳的公共照明系统,在城镇公共照明系统中广泛使用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要加强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处理,大力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理念上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