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绍稳 刘秀英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仅是单纯的“三农问题”,它涉及到土地、税收、金融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对策
1、罗平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1.1 主导产业和产品形成规模。罗平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始终坚持把粮食、畜牧、油菜、生姜、蔬菜、水产等主导产业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首位,逐步扩大种植(养殖)面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使主导产业和产品具有了一定规模。
1.1.1 粮食产业持续增长。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82.73万亩,比2011年的74万亩增8.73万亩,增13%;产量3.23亿公斤,比2011年的2.83亿公斤增0.6亿公斤,增13%;产值7亿元,比2011年的5.66亿元增1.34亿元,增24%。
1.1.2 畜牧产业做大做强。2012年,全县生猪存栏74万头,出栏126万头,分别比2011年的67万头、11.7万头分别增7万头、9万头,分别比2011年增长10%、7%;肉牛存栏8万头,出栏7万头,分别比2011年7.8万头、6万头增0.2万头、2万头,分别增长3%、21%;山羊存栏25万只,出栏20万只,分别比2011年的22万只、16万只增3万只、4万只,分别增长14%、27%;家禽存栏59万只,出栏218万只,分别比2011年的54万只、198万只增5万只、20万只,分别增长9%、9%;全县肉、蛋总量分别为14万吨、2.7万吨,分别比2011年的12.8万吨、2.3万吨增1.2万吨、0.4万吨,分别增长10%、17%;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22亿元,比2011年的19亿元增3亿元,增20.5%。
1.1.3 油菜产业形成支柱。油菜播种面积75万亩,比2011年的65万亩增10万亩,增15%;产量14.3万吨,比2011年的12万吨增2.3万吨,增19%;产值7亿元,比2011年的5.5亿元增1.5亿元,增27%。
1.1.4 生姜产业逐步壮大。生姜播种面积16万亩,比2011年的15万亩增1万亩,增7%;产量24.5万吨,比2011年的18万吨增6.5万吨,增36;产值6.1亿元,比2011年的4.5亿元增1.6亿元,增36%。
1.1.5 水产业稳定增长。水产养殖面积5.7万亩,产量3.2万吨,产值2.7亿元。
1.2 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提升。罗平坚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产业化,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产业化经营理念,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战略位置,使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2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37个,其中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4个,农业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达23.5万吨,加工产值突破17亿元大关。
1.3 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罗平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认真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构筑农业生产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加大科技示范样板的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科技样板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2012年,全县基地种植面积51万亩,带动农户10余万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带动增收76809万元。
1.4 龙头企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增加。罗平不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切实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使农业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12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788个,实现产业化经营收入170563万元,支付劳动报酬3134万元,上交税金4112万元,企业利润8917万元。
1.5 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罗平依托小黄姜品种品质的国际优势,坚持走外向型经济之路,改进生产加工工艺,打造低硫姜国际品牌,提高出口创汇额。2012年,全县出口农产品8700吨,出口创汇4160万美元,比2011年的1492万美元增2668万美元,翻了一番多。
2、罗平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 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基地的标准化低。罗平农业仍然为雨养农业,农作物产量、品质的高低,直接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适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近几年来,尤其是2008年、2009年、2010年先后遭受雪灾、凌冻、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造成了农业生产特别是小春大幅减产。农业基础十分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离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要求较远,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2.2 市场波动大,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弱。2007年以来,罗平每年有30多万吨粮食、10多万吨油菜籽、30万吨小黄姜、20万吨蔬菜等农副产品大多以原料形式进入市场,油菜籽价格1.9-5.5元/公斤,菜籽油价格5.5-13元/公斤,鲜姜价格0.8-4.5元/公斤,干姜块(片)价格4.9-20元/公斤,低硫姜价格24元/公斤左右,市场波动大,特别是生姜,近十多年来的1996年、2003年、2004年、2009年鲜姜价格高达4.5元/公斤,干姜块(片)价格20元/公斤以上,而其他年分,鲜姜价格维持在1.0元/公斤左右,干姜块(片)价格5-10元/公斤,收入大幅降低。由于市场波动大,农民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
2.3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很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多数龙头企业仍处于低层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阶段,与农户之间的合作仍属松散型合作,利益纽带联系不紧密,约束力不够。经营主体的自利性行为严重挫伤了其他参与方的积极性,导致龙头企业没有稳定的原料基地和初始产品的来源,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产业链的不稳定。
2.4 加工工艺落后,龙头企业少,现有龙头企业产业带动能力弱。罗平生姜加工以土法明火烘烤为主,含硫量50ppm以上,与国家标准含硫量30ppm以内为低硫姜相差20ppm以上,先后引进培育的万兴隆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板桥黄姜公司、九龙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为罗平农副产品的宣传和加工发挥了一定作用,吸引了较多客商到罗平收购加工生姜等农副产品,但是质量仍不高。
2.5 知名品牌的少。目前仅有“银瀑”牌纯菜油、“金菜花”牌菜籽油、“十里香”牌菜籽油、“云岭”、“罗悦”、“罗康”、120#干姜块、160#干姜块、“罗平小黄姜”等证明商标,由于品牌不多,因此知名度还不高。
3、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工作,要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尽快解决产业化办公室的机构和人员编制问题。同时要作好工作经费的预算性安排,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工作正常进行,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2 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我县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围绕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建成适应市场风险的油菜、生姜、蔬菜、蜂蜜、水产品等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较好的解决原料供应问题。
3.3 标准化生产。我县结合国家第四批和第五批小黄姜标准化示范及油菜标准化示范的实施,于2006年审定、发布了四个小黄姜省级地方标准,2008年审定、发布了一个双低油菜省级地方标准。建成10万亩小黄姜标准化示范基地和30万亩双底油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栽培技术在我县小黄姜和双底油菜种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全县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标准化工作应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实现农产品按照标准进行生产,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3.4 市场化运作。市场是连接农户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农产品的增值转化必须通过市场来体现。要实现农产品市场化运作,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加强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要结合油菜、蔬菜、生姜、畜牧、水产等产业发展情况,建立必要的专业市场。
3.5 品牌化推动。按照“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原则,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积极申报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的申报创建,加大力度推介无公害农产品和品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要扶持优秀品牌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增强龙头企业创品牌、树品牌和品牌带动意识,用发展现代工业的理念培育品牌,发挥品牌的示范、引领、积聚和辐射效应,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转型和升级。
3.6 加大外引内培力度。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相关部门要落实好农业龙头企业现行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投融资体系,引进外地资本投入我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本地龙头企业的培育,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口企业的扶持培育,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入我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3.7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科技部门和企业要围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调整科研与开发方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培育、示范、推广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运等关键技术组织攻关,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并建立健全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