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张丹
(1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陕西西安 7100482陕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 陕西西安 710048)
2015年2月,环保部印发了《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环发[2015]20号文,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此文件的印发,在全国环保系统引起普遍关注,环保系统的监测机构是否做好准备和应对已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社会不断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家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总体要求是大势所趋。随着广大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国家环境监管手段的提升,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环保部门、社会团体及人民群众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应用日益广泛,形成了当前多样化的环境监测服务市场,因此整个环境监测服务走向社会化、市场化势在必行。作为管理部门及国家环境监测职能单位,我们应积极引导,充分解读环保部文件精神,以保证形成监测能力的社会化监测机构能够真正的为环境管理做好技术支持,为陕西省的环境保护事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1 陕西作为科技大省,尤其西安地区高校及科研院所云集,环境检测能力在200项以上的机构不在少数。
2.22015 年陕西省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全年业绩较好的企业合同额近1000万元,全年合同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也并不鲜见。
2.3 从目前陕西省检测机构进入环境检测行业的步伐来看,过去从事医药检测、建筑检测、自来水检测等单一行业的检测机构购置一些常用的采样设备再通过实验室扩项即可进入环境检测市场。
2.4 由于目前环保系统监测面临的矛盾很多,其他行业检测机构的进入将会对我们自身造成很大的冲击。我们还没达到飞翔的时候,天空已经失去了允许我们继续上升的空间。
2.5 目前,全省监测业务用房面积达到38490m2,省站和咸阳、渭南、榆林、汉中、商洛市站和杨凌区站建成办公实验大楼,61个县建设有监测办公和实验室场所。全省监测仪器设备达到4372台(套)。全省监测系统现有人数1800余人。在监测能力上,省站监测因子为14大类322项,市级站均达5~7类100项以上,县级站均达3类35项左右。如此的监测能力不必放眼全国,就和陕西本地的检测机构相比,我们也是相形见绌。
为保证环保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成为未来环境监测服务市场的骨干,为环境管理起到技术支撑作用,必须及时谋划全省环境监测站的布局和发展,全面提升队伍建设、硬件能力建设方面的水平,以过硬的素质为陕西省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陕西省环境监测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础,陕西省目前各级环境监测站都面临着不能适应环保新常态的人才危机,尤其是二级站人才危机最为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受制于编制及地域的影响,市级监测站的技术人员在本来就紧张的前提下经过培养和锻炼后进入公务员队伍或者成为社会检测机构的技术骨干,导致整体队伍不稳定且有相对缩小的趋势。(2)目前陕西省三级站普遍程度上没有达到国家关于三级站能力上的要求,大量的工作积压给二级站承担,导致二级站人员疲于应付,缺乏创新。(3)目前陕西省大部分地市站技术人员的工资绩效没有形成激励的有效机制,不能充分体现按劳取酬、按能力取酬的原则,单位对这一块的管理也无创新之处,无法对优秀进行鼓励、也难对后进予以处罚。
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当前环保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面对前所未有压力的前提下确实是一种危机,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1)国家层面未做统一部署的前提下,陕西省各级监测站尤其是二级站应以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加快人才引进、强化队伍建设。积极协调市级环保主管部门优化人才队伍,保证市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的稳定性及专业性,同时若能协调市级人事组织部门增加编制的话,一定要严格人才准入的条件。(2)积极争取各方力量,为人才培养建成优良的培育土壤,近年来,省站参与省级及国家环境科研课题的机会越来越多,获得的科研成果也逐年增加,为二级站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经过近年来国家及省级能力建设的设备配备,陕西省环境监测系统硬件建设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基本能够满足日常监测工作的需要,但是面对“十三五”即将开展的土壤例行监测、预警预报等,还存在硬件不足的情况。就省站而言,虽然仪器设备较前已有很大提升,但较国内先进环境监测实验室,不论从种类还是数量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上述差距及环境监测工作的新要求,建议做好以下工作,由省厅相关职能处室牵头做好调研,按照陕西省环保工作重点及要求,对各级环境监测站进行全面细致的设备配备。2014年以前陕西省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基本上是按照国家2008年开始的标准化能力建设的模板进行配置的。如果再按照这种方式配备已经明显不合理也不科学,在当前环保工作的大前提下,既要有前瞻性的战略,还要综合考虑全省环境监测系统的布局,总之必须深思熟虑。
如前文所述,陕西省环境监测系统目前的现状是,一级站主要业务工作为竣工验收监测,参与监测科研的机会较少,没有走到环境保护工作的最前沿。二级站疲于应付各类事务性工作,大量本应由三级站承担的工作堆积到了二级站,其次监测能力普遍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环保新常态下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三级站数量较多,但是能力参差不齐,布局不合理。
面对上述问题,面对环保新常态的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谋划、合理布局,为实现陕西省环境监测工作在“十三五”期间跨越式发展做好准备。(1)在陕西省“十三五”环保规划中将环境监测规划作为重要内容积极谋划,或者单独编制“十三五”陕西省环境监测规划,在规划中全面定位全省各级环境监测站的职能,一级站应当在质控、预警预报、环境监测新技术的研发上多下功夫。二级站要在应急监测、环境执法监测、竣工验收监测上重点谋划,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三级站在环境质量监测、竣工验收监测上实现监测能力的突破。(2)重新布局全省环境监测机构,尤其是三级站的布局,应该按照县域布局、交通地位、能力建设等情况综合考虑,建设一些能够真正适应三级站定位的监测站点。(3)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布局仪器设备,对前几年国家各种能力建设项目配置的仪器设备进行统一调配,全面加强二级站的能力建设,重点强化重点区域三级站的能力建设,省厅要在固定资产的管理划拨及计量认证工作上给予重点支持,保证在“十三五”末形成陕西省特色明显的环境监测能力布局。(4)以市为单位,对全市的环境监测系统人力资源进行优化布局,统一管理,近年来,各区县站积极争取人员编制、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但是这些人才的引进并不一定在县级监测岗位上,也不一定能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如果能够让市站进行统一调配和使用,让这些新近人员练就扎实的业务基础,再进入三级站工作,那么带来的效应远比现在要好。
总的来讲,环境监测服务市场化是大势所趋,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作为环境监测站的护翼和温床不能永远的持续下去,引入竞争也是对自身的一种激励,因此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从自身素质上下功夫,真正实现未来环境监测机构为骨干、社会化检测机构为补充的局面,实现三秦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