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亲子依恋的相关研究

2015-01-25 08:46:44卢茜佘丽珍李科生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情绪性亲子问卷

卢茜,佘丽珍,李科生

(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205;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湖南长沙410131;3.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执行系,湖南长沙410131)

随着农村的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徙,广大农村地区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周宗奎把留守儿童定义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出外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1]。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并且因为其特殊性导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诸多问题。从留守儿童现象出现至今,尤其是2003年以后,研究者对留守儿童问题作了大量研究,王东宇认为留在躯体化、恐怖、敌对和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问题更为突出[2]。周宗奎、孙晓军认为留守儿童在学习、品行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3]。刘霞、李科生等人指出留守儿童表现出相对较多的暴力、盗窃等违纪甚至违法行为[4-5]。这些主要涉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行为等外显性方面,近年来才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留守儿童的情绪、情感方面。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情绪的世界,王东宇均认为留守儿童情绪较不稳定[6]。孤独感是留守儿童报告得非常多的情绪体验[7]。范方指出留守儿童在聪慧性上与普通儿童没有显著差异,但却有严重的自卑感、焦虑、抑郁等情绪体验[8]。所以本研究将重点放在留守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行为上。最近,关于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很多,胡昆、张连云等人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进行了研究。胡昆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较差[9]。张连云指出同学支持、教师支持能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10]。刘宾、杨海荣等人对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刘宾指出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状况较差[11]。杨海荣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呈中等程度相关[12]。目前,越来越重视亲子依恋的研究。亲子依恋是塑造幼儿健康人格的第一环境,对儿童的发展极其重要。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儿童的个性发展、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都与亲子依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13]。黄小娜等认为父母的爱是子女身心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旦缺失,容易使孩子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差[14]。因此,本研究试图从父母离开时间入手,探索父母离开时间的长短对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亲子依恋与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关系。留守儿童从小与父母分离,很难建立和谐的亲子依恋,因此,本研究假设亲子依恋水平越低,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越严重。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从湖南省醴陵市随机抽取一个小学和一个中学,又分别在这两所学校的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随机抽取一个班的同学作为研究对象,一共发放了250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233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下226份,有效率为90.4%。其中男生123人,女生103人,留守儿童150人,非留守儿童76人。

1.2 研究工具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取样,统一指导语,当场收回问卷。

1)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量表:采用谢玉兰、陈旭编制的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学生自评量表,包括抑郁焦虑、攻击性行为、自卑退缩、偏执和情感冷漠五个维度,一共19个题项,采用4点计分,从不符合到基本符合分别给予1~4分的评定。各个因素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76~0.681之间,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3。

2)亲子依恋量表:采用Armsden等人编制、Raja等人修订的亲子依恋问卷(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简版。测量青少年与父亲、母亲依恋的水平。每种依恋对象都包含10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依恋的水平越高。父子依恋与母子依恋两个分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0 和0.75。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调查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在父母离开时间长短上的差异

通过对父母离开时间长短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进行方差分析(ANOVA)得知:只有情感冷漠这一维度上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异,除了自卑退缩维度,在问卷总分上和各维度父母外出时间长的均分要大于父母外出时间短的。

表1 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在父母离开时间长短上的差异

2.2 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亲子依恋的相关分析

由表2可知,情绪性问题行为各维度与父母亲亲子依恋安全性总分、母亲依恋、父亲依恋的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表2 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亲子依恋安全性的相关

2.3 亲子依恋总表对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回归

以亲子依恋总表作为自变量,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总表为因变量进行了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亲子依恋水平能否对留守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行为做出预测。由表3可知,亲子依恋能够对留守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行为做出预测。

表3 亲子依恋总表对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回归分析

2.4 亲子依恋各因子对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回归

以亲子依恋的两个分量表为自变量,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量表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用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两个因子建立一个多元回归模型来预测适应性水平,回归模型是显著的,即P<0.01,其中母子依恋具有较高的预测力,父子依恋的预测并不显著。

表4 亲子依恋各因子对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回归

3 讨论

3.1 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在不同父母离外出时间上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情感淡漠这一维度上在不同父母外出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很容易产生情感淡漠。父母外出时间越长,留守儿童的情感越淡漠。但是冯娜娜等人的研究结果则是:情绪性问题行为总分、抑郁焦虑和孤僻冷漠在不同的父母外出时间上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15]。出现不同研究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与冯娜娜研究取样的当地时间情况的差异,本研究的地区经济落后,留守儿童现象在当地太普遍,因此差异不显著。

除了自卑退缩,在问卷总分和各维度上父母外出时间长的均分都要大于父母外出时间短的。这与王东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6]。王东宇在研究中发现: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留守孩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种心理问题越突出。许多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开,在交往中具有时间上的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性以及互动频率上的不足性[17]。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沟通存在障碍,使他们成为一群“情感饥渴”的孩子,长期下去,留守儿童心理出现不平衡,随着父母外出时间的增加,孩子的情绪性问题行为也就越严重。

3.2 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亲子依恋水平的相关和回归

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总分及各维度与亲子依恋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谢玉兰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8],谢玉兰认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依恋水平越高,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引发率就越低。亲子依恋是塑造幼儿健康人格的第一环境,Bowlby把依恋解释为一个终生建构的过程,儿童会在整个童年期维持一种依恋联结,直至成人期发展起其他依恋关系(如配偶、恋人和朋友之间的依恋)[19]。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个体早期,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其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是儿童成人后与人顺利交往的保证[20],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主动加强与孩子的沟通,避免产生亲子关系的疏远甚至断裂。

本研究还发现,亲子依恋总表对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具有良好的预测力,其中母子依恋具有较高的预测力,而父子依恋的预测并不显著。这是因为我国农村地区孩子的饮食起居、情感满足都是由母亲负责,母子依恋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行为。而父亲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使父亲与孩子之间亲近不足,沟通较少,因此,父子依恋对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影响大多是隐性的、不明显的。但是Peter的研究结果不一样。Peter认为父子依恋是极其重要的,父教缺失很可能使孩子产生孤独、寂寞和无助感[21]。李晓巍也认为虽然父子间的感情互动是隐性的,但是父子依恋对儿童的影响可能通过其他中介变量间接发挥作用[22]。

4 结论

1)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越长,孩子的情感越冷漠,情绪性问题行为越突出。

2)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水平越低,越容易产生情绪性问题行为。

3)亲子依恋能够对留守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行为做出预测。母亲依恋比父亲依恋的预测力要好。

[1]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12(6):921-521.

[2]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2):477-479.

[3]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7(1):71-79.

[4]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98-102.

[5]李科生,罗旭,邓巍.社会生态视野下留守儿童暴力行为产生原因解读[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04(3):57-60.

[6]王东宇.小学“留守孩”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22(10):354-355.

[7]王良锋,张顺.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7(15):639-640.

[8]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9]胡昆.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976-978.

[10]张连云.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与孤独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1):123-125.

[11]刘宾,欧阳文珍.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报告[J].陇东学院学报2010,21(3):119-120.

[12]杨海荣,石国兴.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志,2004(6):416-418.

[13]陈立民.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14]黄小娜,吴静,彭安娜.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J].医学与社会,2005,18(2):5-7.

[15]冯娜娜,王滨.农村留守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与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干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16]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2):477-479.

[17]张胜.四川某县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6):829-831.

[18]谢玉兰,陈旭.农村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19]Lieberman M,Doyle A,Markiewicz D.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security of attachment tomother and father in late childhood and early adolescence:associations with peers relations.Child Dev,1999,70:202-213.

[20]李科生.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对工读学生攻击性的干预[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6):806-809.

[21]Peters B,Ehrenberg MF.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separation and divorce on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Journal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2008,49(1-2):78-109.

[22]李晓巍,刘艳.父教缺失下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3):493-496.

猜你喜欢
情绪性亲子问卷
善调情绪,缓解情绪性失眠
酒店情绪性工作探讨
压力大的孩子容易产生情绪性饮食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