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华 王澎涛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天水 741000)
地暖技术在养猪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
于文华 王澎涛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天水 741000)
天水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1.5℃,冬季气候寒冷,时间长达6个月,不利于养猪业均衡性生产。环境温度很低,舍内温度上不去,极易造成分娩的仔猪和保育猪的腹泻,继之导致死亡。育肥猪生长发育缓慢,饲料报酬低,直接影响到养猪场(户)的经济效益。地暖技术在养猪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使猪舍内热效率高,提高了仔猪成活率和饲料转化率,养殖效益提高,深受当地养殖户欢迎。
冬季气候寒冷,光照少,刮风大,猪舍温度低,温差变化大,通风不良,猪舍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空气污浊,地面潮湿,导致仔猪呼吸道黏膜抵抗力下降,个体免疫力降低。同时,许多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在潮湿低温环境下易于存活,促成疫病的暴发和大面积的流行,其中,仔猪流行性腹泻病尤为严重。
仔猪流行性腹泻(PEDV)是由类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电镜负染观察,TGE病毒粒子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病毒对热比较敏感,56℃30min能很快灭活,37℃4d可丧失毒力,但在低温下可以长期保存,液氮中存放3年毒力无明显下降。
TGE病毒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入侵机体。经鼻腔进入呼吸道,在鼻黏膜和肺中增殖,然后经血流进入小肠。病毒经口咽、食管、胃进入消化道,在小肠上皮细胞发生感染,导致空肠和回肠的绒毛显著萎缩。感染的上皮细胞受到破坏脱落,破坏了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功能,使肠道吸收乳糖和吸收其他营养成分的功能下降,肠腔内高渗,导致严重的腹泻脱水,据国内外专家报到,本病无明显的地域性,但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常见。它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2~18 h,仔猪一旦发病3~4 d呈暴发性流行,发病率与年龄的关系不是很大,大小猪都可以发病,但死亡率和年龄的关系甚为密切。2周龄的仔猪死亡率很高,日龄越小死亡越快,5日龄内的死亡率为100%,10日龄的死亡率为50%以上,5周龄以上的猪的死亡率较低,较大的或成年猪发病后如能及时治疗几乎没有死亡的现象。由此可见,这种病主要危害的是哺乳期及断奶期的仔猪。防控的关键应以预防为主,主要做好猪舍的保温通风,抑制病毒的滋生和蔓延。同时,给予全面均衡充足的营养,做到良好的饲养管理和消毒防疫工作。
因为猪最适宜生存的温度为18℃~28℃,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给仔猪生长带来危害,而天水地区冬天最低温度可达到零下十几摄氏度。这样的寒冷应激会使仔猪腹泻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死亡率加大。另外,猪群会增大采食以增加机体代谢产热来维持体验生活温,采食量的增大,日增重的降低,会增加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效益。因此,人为提高猪舍的温度给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其方法有多种多样,较传统的方法主要有用热风炉、煤炉、电热毯等设备提供热源来提高舍温。而传统用煤炭为燃料的供暖设备,在我区比较普遍,但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排烟不畅,一氧化碳滞留舍内,达到一定的浓度,会导致猪群一氧化碳中毒甚至死亡,因此这种方法在逐步的被淘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天水市许多专业户引进了利用地暖技术为猪舍增温。也就是在地下装入热水循环管道,热水在地下不断的循环流动,热气由地表均匀的散发到舍内的每个角落,来达到增舍温的目的。地暖技术既环保又经济,没有任务风险,越来越被广大的养殖专业户所接受。天水地区的祥盛养殖场于2008年11月份安装了地暖设备,调查表明,测量每间猪舍的温度均可达到18℃以上,猪群从此摆脱了烟的刺激和干扰,有了一个逍遥自在的生长环境,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增强了,发病率大大降低,生长速度逐步加快,根据我们在祥盛猪场的实际测算,采用地暖增温的养殖方法比传统的方法平均生长周期缩短10~15d左右,从而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为养殖户带来了实惠。
(1)地暖技术能使舍内温度达到技术要求的范围,提高仔猪的免疫力,增强抗病力,生长速度快。
(2)地暖技术可减轻饲养管理人员的劳动量,不用到每个猪舍频繁添煤倒灰。
(3)地暖技术可节约燃料,降低成本,改变了传统方法频繁开窗放烟的过程。减少了能量的流失。
(4)地暖技术对环境的污染比较局限,舍内卫生状况明显好转,比较环保。
(1)加强猪场的饲养管理,提高饲料中营养水平和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2)注意猪舍的保温、通风、密度要恰当。(3)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认真执行。(4)抓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5)控制猪和人员的流动,尽量实行自繁自养的方式,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生产区,不要盲目从外场引种。(6)及时发现病猪,及时处理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