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恒
(河南省济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济源 459000)
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探究
杨 恒
(河南省济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济源 459000)
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又称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简写PRRS),生猪感染此病毒后,主要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厌食、发热、呼吸困难等,尤其对种猪、繁殖母猪、仔猪的危害较大。1987年,此病在很多国家就已有发生,大约在20世纪90 年代中期传入我国,给我国的养猪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是引起猪蓝耳病的病原微生物,此病毒主要侵入巨噬细胞,尤其是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引起呼吸道疾病,最易感的动物是仔猪。此病毒耐寒冷、不耐高温,对酸碱较为敏感。pH值低于5或高于7的环境下很快被灭活;在低温条件下,存活很长时间,例如,在-70℃可存活18个月,4℃可存活1个月;在温度较高时,很快失活,56℃30~90 min就完全失去活力。猪蓝耳病是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后很容易引起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猪副嗜血杆菌 、支原体、圆环病毒等的感染,当此病和其他疾病同时存在的时候,很容易引起死亡。
2.1 猪种来源不明
在规模化养猪业中,流通越来越便利,养殖户从外地引种的概率增多,但是对于从外地引进来的猪种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检疫,也没有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就直接混群饲养了,这样引进猪种的同时,也可能引进了外来致病微生物,增大了本地猪群感染猪蓝耳病的风险。不同的品种对蓝耳病的抵抗力并不一样,抵抗力差的品种就很容易感染。还需特别重视的是对于疫苗的使用,如果不规范使用,不仅不能起到预防作用,还可能增多感染的风险。
2.2 饲养管理粗放
养殖场饲养管理条件差,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有害气体的浓度高,温度高,湿度大,卫生状况差,都可以降低生猪的免疫力,如果再加上营养不良,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这都增加了感染蓝耳病的风险。
猪蓝耳病是接触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只都可以感染,尤其是怀孕母猪、初生仔猪最易感,仔猪感染此病后的死亡率可以高达80%~100%。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它们通过鼻分泌物、粪便、尿液等排出大量的病毒,污染饲料和生产用具,健康猪接触以后就会感染。尤其是在应急存在的情况下,容易诱发此病的爆发和流行。大型的养殖场,饲养密度大,发病概率高。
猪蓝耳病的潜伏期时间长短不一,常常反复发病、持续感染,流行期一般为70~100 d,有的甚至长达4~6个月。临床症状不同的生长期表现也相同。
蓝耳病的典型特征就是母猪流产、仔猪死亡快。怀孕母猪的早期症状为流鼻涕、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没有食欲;有的母猪在口鼻、两耳、乳头、外阴、腹下、尾部等处皮肤发紫,故而被称为“蓝耳病”;病情严重的母猪会发生流产、早产、产弱胎、死胎。病情严重的养猪场的母猪流产率可以高达70%~80%。种公猪感染后症状较轻,表现为性欲低下、咳嗽、呼吸困难等。初生仔猪感染后,有明显的症状,眼结膜潮红,眼睛肿胀突出,四肢外展,后躯瘫痪,共济失调。粪便颜色发黑,有明显的出血,常在产后48 h死亡,死亡率高达100%。日龄较大的仔猪、架子猪症状轻微,死亡率也较低。
目前,对于猪蓝耳病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5.1规模化养猪场最好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尽量不从经常发病的疫区引种。如果引种,要严格检疫,做好蓝耳病的检测工作,购买后要隔离饲养2周,没有异常的症状在混群饲养。
5.2加强饲养管理,在高温季节,保持猪舍通风良好,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不要过于拥挤。 冬天要做好防寒保温,防止贼风侵袭。 严格消毒,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猪舍的粪便及其污染物,并对各种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猪场周边环境和猪舍要严格消毒,一般场区消毒每周不少于一次,猪舍内带猪消毒不少于3次。
5.3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根据当地此病的流行规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一般商品猪在23~25 日龄时,免疫1 次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种母猪除在23~25 日龄免疫外, 配种前要进行1 次加强免疫。种公猪除在23~25 日龄免疫外,每隔6 个月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1 次。
5.4发现可以病例,要及时隔离,并立即上报当地畜牧兽医部门,要在当地兽医的指导下按有关规定处理。对病死猪及其粪便、垫料等要做无害化处理。
猪蓝耳病病毒一直在变异,已经研究出来的疫苗,可以抑制变异程度不大的蓝耳病病毒,对变异程度较大的毒株就失去了免疫效应。国际上已经发现了新型的蓝耳病毒株,为了预防蓝耳病的传播,要加强猪肉进出口,和种猪引进时的检验检疫工作,加强监管,对各种大型养殖场定期做检疫,提高防病意识,做好全面的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