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恩泽 刘 宏
(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畜牧兽医站,江苏如皋 226521)
小反刍兽疫病在羊中的综合防治分析
贾恩泽 刘 宏
(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畜牧兽医站,江苏如皋 226521)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山羊、绵羊以及野生羚羊、岩羊等一些野生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由于危害严重,扩散迅速,被我国农业部列为一类传染病,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必须上报的疾病之一。该病于1942年在非洲西部的象牙海岸首次暴发后,被命名为小反刍兽疫[1]。受周边国家疫情影响,2013年11月份以来,我国新疆、甘肃、陕西、内蒙古等地先后局部性爆发了小反刍兽疫,呈地方性流行,疫情形势严峻,随后,河南、贵州、山东等地也相继发病,给我国养羊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2]。为了规范该病的防控措施,农业部专门制定了《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对该病的防治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文介绍了该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技术,并重点对该病在羊疫病中的综合防治措施。
该病四季均可以发生,但以阴雨潮湿和干燥寒冷天气条件下多发;山羊和绵羊是主要的易感动物,山羊比绵羊更易感;各月龄段羊都可感染,一般3~8月龄羊多发;该病通过直接或间接传播,呼吸系统是主要的感染途径,病羊的分泌物、排泄物是传染源,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用具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在50%以上,甚至达到100%。
病羊潜伏期在3~4 d,最长不超过21 d。病羊发烧,可达40℃~42℃,食欲减退或者废绝,鼻盘干燥,鼻腔流出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堵塞鼻孔,呼吸困难,咳嗽,气喘,胸部啰音以及腹式呼吸。眼结膜发炎,潮红,流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充血,溃疡,坏死性病灶,病情严重者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出现组织坏死,病情较轻者可耐过性痊愈。大部分病羊在后期出现腹泻,水样粪便,脱水,消瘦。怀孕母羊流产、产死胎。病羊发病后,容易继发感染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羊传染性脓疱等疫病,增加了病羊的症状。
剖检病死羊可见口腔、鼻腔黏膜充血、肿胀、糜烂坏死,或者糜烂成片,病程长者有厚的结痂;支气管肺炎,弥漫性充血,黏膜变薄透明,尖叶性肺炎,充血水肿,腹泻病羊坏死性或出血性炎症,结肠近端、盲肠和直肠有明显的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其他器官无明显实质性病变。
从流行病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只能做出疑似小反刍兽疫的初步诊断,要确诊必须进行试验室诊断。要注意该病与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口疮、羊快疫、巴氏杆菌病、蓝舌病、口蹄疫等疫病的鉴别诊断。实验室诊断技术手段包括传统的血清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血清学方法有琼脂免疫扩散试验、血凝试验(HA)、对流免疫电泳试验(CIEP)和血凝抑制试验(H I),分子生物学方法有RT-PCR、核酸杂交[3]。
5.1 引种检疫,把好引种关
一般来讲,一个羊场发生该病与引种不严格检疫有直接的关系。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小反刍兽疫大多与外地引种不严格有关系,导致疫情呈跳跃式发生,地方流行。因此,引种是防范该病传播的重要一关。要在引种前,实地考察该病是否在输出地发生过,不要在疫区引种,要查验卖方羊场的检疫证明,并且在引种前对羊进行逐只检疫,认真观察临床症状。购进羊群在进入羊场前隔离观察至少2周,发现疑似病羊,隔离、深埋,全场消毒,不得与本场羊群混在一起。新引进羊群在隔离15 d后进行免疫接种,以后根据疫苗的免疫期进行注射。经临床诊断和血清学检查确认健康无病,再进入羊圈饲养。
5.2 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
要饲喂营养全面的饲料,添加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防止喂过期霉变饲料,禁止饲喂动物源性肉骨粉,增强羊体抵抗力。羊群应避免与野羊群接触。建立健全消毒制度,完善消毒防疫设施,要保持羊舍空气通风,干燥,羊粪便、污物及时清理,采取堆积发酵或焚烧等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圈舍卫生。每周至少进行1次圈舍消毒,1月至少2次全场消毒。羊舍消毒用2%氢氧化钠或10%~20%的漂白粉,消毒1~2 h后,用0.3%~0.5%过氧乙酸或者2%的百毒杀喷洒消毒;畜舍外环境消毒可用0.3%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消毒。
5.3 加强常规疫病的免疫监测,及时掌握疫病动态
要了解周围疫情动态,每天认真观察羊群的健康状况,对发现疑似病羊隔离观察。每年定期开展羊痘、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口蹄疫、炭疽、羊快疫、羊黑疫、破伤风、巴氏杆菌病、口疮、羔羊痢疾等疫病的免疫接种,同时,在开展常规疫病的免疫防治基础上,定期采集羊血清,开展小反刍兽疫的免疫接种。对羊群实行强制免疫,免疫密度达到100%,及时建立免疫档案,做好免疫记录,建立有效免疫屏障。定期驱虫,采用驱虫净、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等药物进行绦虫、线虫、肝片吸虫、螨等寄生虫的防治。
5.4 疫情处置措施
5.4.1 实行疫情报告制度
疫情报告制度是及早防控该病的有效措施。养羊场户一旦发现疑似疫情,要按照农业部有关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的要求,坚持“早、快、严、小”的原则,立即向当地疫情所在地的动物疫病防控部门报告,然后,在要求的时限内逐级上报。动物疫病防控部门要立即派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临床诊断,按照预案要求根据国家农业部制定的实验检测机构进行确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隐瞒不报,或者擅自采取销售、转移等引起疫情可能进一步扩散的措施。
5.4.2 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危险区
疫情得到确诊后,要立即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危险区。疫点是指病畜所在地点,例如,病畜所在养殖场户,散养病畜所在的自然村,病畜所在的运输工具,病畜所在的屠宰点,病畜所在的交易市场等等。疫区是指疫点周围3 km以内。受疫区是指疫区周围10 km以内。要按照《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的规定,分别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采取扑杀、消毒、禁止出入、加强检疫和关门市场等措施。
5.4.3 加强免疫接种防治
在本病呈流行的地区,用牛瘟组织培养苗进行免疫接种。应用细胞培养的牛瘟疫苗预防小反刍兽疫,接种后可获得稳固的免疫力。通常主张在雨季开始前接种2~6个月的山羊和绵羊。近年来已研制成功同源性小反刍兽疫苗,接种后均能获得较好的免疫。目前,商品化的PPR疫苗有:适应细胞的RP弱毒疫苗,所诱导的免疫力至少可维持3年;PPR弱毒疫苗,所诱导的免疫力可维持终身,对孕畜安全,母源抗体可维持2~4月;重组疫苗,该疫苗安全、免疫力确实,包括重组羊痘病毒表达的F蛋白和H蛋白[5]。
参考文献
[1] 朱迪国,宋建德,袁丽萍,魏荣.全球小反刍兽疫流行趋势[J].中国动物检疫.2014(06)
[2] 信爱国,杨仁标,向文彬.小反刍兽疫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3(02)
[3] 蒋梅,杨仕标,张念祖.小反刍兽疫的流行趋势与防控[J].动物医学进展,2007,28(增):88-91
[4] 李彦芳.小反刍兽疫的诊断与防控[J].新疆畜牧业.2014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