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地方猪种的现状与选育探讨

2015-01-25 08:40:52陈光伟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年6期
关键词:保种猪种产仔数

陈光伟

(江苏灌云县畜牧兽医站,江苏灌云 222200)

江苏省地方猪种的现状与选育探讨

陈光伟

(江苏灌云县畜牧兽医站,江苏灌云 222200)

江苏省有着丰富的猪种资源,为育种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地方猪种在保种、选育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其生产性能有退化的趋势。笔者从江苏省地方猪种的现状谈及选育的历程、方向和措施,和大家分享,共同探讨。

地方猪种 太湖猪 新淮猪 淮猪 选育

我国养猪业的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养殖历史最长,饲养量最大的国家。我国猪的饲养量占世界猪总量的40%,猪肉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有着丰富的猪品种资源,从耐贫瘠的藏猪到有着极大抗逆力的民猪;从产仔数世界第一的太湖猪到个体小、肉质美的香猪,构成了我国养猪业的基础;已经列入《中国猪品种志》的地方猪品种就有48个,培育品种12个。另外,还有一些地方猪品种,已经被分别收集于各省编撰的《家畜家禽品种志》中,我国的猪品种资源很丰富,而且品质优良,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基因库。我国的不少猪品种对世界著名的猪品种(如巴克夏猪与约克夏猪)的培育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江苏省地方品种也很多,有著名的太湖猪、姜曲海、淮猪、东串猪、新淮猪等,这些地方品种具有优良的特性,是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

1 江苏省地方猪种现状

江苏省地方猪种很丰富,有很多中国地方猪种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选育的结果,虽然它的生长速度慢,胴体瘦肉率低,脂肪较多,但是其繁殖性能好,发性明显,配种容易,肉质好,肉色鲜红,肌内脂肪含量较高,对当地适应性强。在优质猪肉的生产中具有不替代的作用,是世界猪种基因库中的宝贵资源。在江苏灌云县养殖比较多的猪品种为太湖猪、新淮猪、淮猪。

1.1 太湖猪

太湖猪是江苏优良的地方品种,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沿江沿海地带,属华北,华中过渡型猪种。属于兼用型品种,以产仔多、肉质好闻名。太湖猪类型较多,梅山猪、枫泾猪、嘉兴黑猪、二花脸猪、米猪、沙乌头猪等统称为太湖猪。

1.1.1 血统来源

太湖猪是一个种群的统称,由于各个群体间的差异,其血统比较复杂。各个群体在当地条件下,通过人们的选择、培育逐渐形成,在各相邻分布的群体之间有过杂交。太湖猪的形成,是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1.1.2 体型外貌

太湖猪体型中等,体质疏松,各类群之间有差异,梅山猪较大,骨骼粗壮;米猪的骨骼比较细致;二花脸猪、枫泾猪、横泾猪和嘉兴黑猪介于两者之间;沙乌头猪体质比较紧凑。全身被毛黑色或者青灰色,毛稀疏,在鼻嘴、尾尖与四肢下部有白毛,头大额宽,额部多深皱褶,耳特大而下垂,四肢较粗,卧系,凹背斜尻,乳头多为8~9对。

1.1.3 生长发育

据统计,一般太湖猪的初生重0.7 kg,仔猪45日龄断奶窝重在100 kg左右,2月龄断奶重15 kg左右。6月龄体重约为65~70 kg。适宜屠宰体重为75 kg左右,屠宰率为67%。成年公猪体重140 kg,母猪110 kg左右。

1.1.4 繁殖性能

太湖猪的繁殖性能很高,产仔数量多,尤以二花脸、梅山猪最高。初产母猪平均12头,经产母猪平均16头以上。太湖猪的性成熟早,公猪4~5月龄精子的品质即达成年猪水平。

1.1.5 利用前景

太湖猪品种内结构丰富,遗传基础多,肉质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品种。和长白猪、大约克夏、苏联白猪进行杂交,其一代的杂种的日增重、胴体瘦肉率、饲料利用率、仔猪的初生体重都有较大的提高,但是产仔数上略有下降,平均每胎减少0.96头。在太湖猪内部各种群之间进行杂交也可以产生一定的杂交优势。

1.2 新淮猪

新淮猪原产于江苏淮阴地区,是由淮猪与大约克夏猪杂交选育而成的,在1977年通过省级鉴定,属于兼用型品种。

1.2.1 体型外貌

新淮猪全身被毛黑色,部分体躯末端有少量白斑。头稍长,耳中等且向前下方倾垂。背腰平直,腹稍大但不下垂,四肢强壮,乳头7对。

1.2.2 生长发育

新淮猪生长发育较快,比较耐粗饲。成年公猪的体重在230~250 kg之间,成年母猪的体重约180~190 kg之间。在比较粗放的养殖条件下,2~8月龄的育肥猪全期平均日增重为490 g,6月龄肥育猪活重大约63 kg,8月龄可达100 kg。适宜屠宰体重80~90 kg,屠宰率为71%,胴体瘦肉率为49.6%。

1.2.3 繁殖性能

新淮猪的繁殖性能较高,一般初产母猪的平均产仔数为10.5头,经产母猪的产仔数平均为13.23头。

1.2.4 前景利用

新淮猪产仔数较多,生长较快,适应性比较强,杂交效果比较好。但是经济成熟比较晚,瘦肉率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1.3 淮猪

淮猪是原产淮北平原的古老地方品种,在长期的选择和选育下,逐渐培育形成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趋于一致的淮猪品种。江苏省淮猪品种分淮北猪、山猪、灶猪3个类型。淮猪中的淮北猪类群主要分布在淮阴、泗阳、沭阳、淮安、涟水等县及盱眙县的北部;山猪类群主要繁殖中心产区在高邮、仪征、邗江3县交界处,里下河、高淳、溧阳西部地区亦有分布;灶猪类群分布于东台、大丰市及海安,如东交界处。

1.3.1 体型外貌

淮猪全身被毛黑色而且较密,头部面颊部皱纹浅而少,呈菱形;嘴筒较长而直;耳朵大且下垂;体形中等较紧凑,背腰窄平,极少数微凹,腹部较紧,不拖地;四肢较高且结实;母猪乳头数7~10对。

1.3.2 繁殖性能与生长发育

淮猪性成熟早,母猪产仔数较多,可以产3~9胎,平均产仔13头左右。生长发育较快,育肥猪平均日增重约475 g左右,饲料报酬4.57:1,胴体背腰部较薄,皮较厚,瘦肉率较高,达45%。

1.3.3 利用前景

淮猪是优良的地方品种,到了70年代后期,淮北地区广泛推广新淮猪,当地大部分淮猪被新淮猪及其杂种猪取代。淮猪几乎濒临灭亡的危险,数量逐渐减少。淮猪有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等优良特性,为当地改良猪种提供丰富的遗传基础。2 000年,农业部第130号公告将淮猪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

2 地方猪种选育

2.1 地方猪种的选育历程

2.1.1 繁荣期

在20世纪70、80年代,江苏省地方猪种选育改良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无论从政策的支持力度还是技术支持都是空前仅有的。第1,每一个地方猪种都有专门成立的育种委员会,参加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也非常之多。第2,对每一地方猪种都建有数个种猪场。第3,对地方猪种确定选育方向,保持其优良的性状。第4,对二花脸猪和姜曲海猪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种质特性研究。江苏省的几个地方猪种经过十几年的选育工作,不仅保持了产仔数高的优良特性,而且生长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2.1.2 停滞期

在20世纪80、9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畜产品的要求有了改变,瘦肉型猪肉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各地纷纷从国外引进瘦肉型品种猪,如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等,与当地的地方猪种进行杂交生产商品猪,这对地方猪种的保种冲击很大,例如太湖猪类群之一的横泾猪已经灭绝,沙乌头猪只在启东市有1头公猪、22头母猪,枫泾猪只有2头公猪,1127头母猪。淮猪中的山猪也只有公猪2头,母猪262头。地方猪种的数量迅速减少。原来的种猪场也有的关门,保存下来的很少而且工作也选入困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对于地方猪种的选育工作几乎处于停顿和倒退的状态,非常令人担忧。

2.1.3 恢复期

到了21世纪初期,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保种的重要性,逐渐加强了对地方猪品种选育工作,进一步加速了地方优质瘦肉型猪种的选育进程并对部分濒危地方品种实施了抢救性保护。2006~2007年,江苏省组织抢救了山猪、米猪等地方猪种,新建了山猪保种场、米猪保种场。2008年和2011年,江苏省有7个地方保种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单位,进一步推进了江苏地方猪种保护和本品种选育工作。2009年,二花脸猪、梅山猪、横泾猪、枫泾猪、米猪、沙乌头猪、红灯笼猪、淮北猪、山猪、灶猪、姜曲海猪、东串猪、新淮猪等13个地方猪种被列入省级畜禽遗传保护名录之中。经过世代选育工作,地方猪种的生产性能比以前有明显的提高。

2.2 地方猪种的选育方向

对于地方猪种来说,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对它们进行保种和选育,大致可以分为3个方面。首先是尽可能的维持现有的性状,不改变现有外貌。其次是通过本品种的不同类群之间的杂交,引起变异,改善其生产性能,尽可能地提高瘦肉率、产仔率等。第三是通过引进外来品种进行杂交,引起变异,再反复选择,产生与仍然保持原来特点又有不同性能的新群体。现在好多猪场在保种选育的时候往往提出很多的目标,常不能实现。很多的地方猪种都有不同的类群,这是地方猪种长期不衰的重要条件,保种就是保不同的类群,不能强调单纯的“纯种”,搞一个类群,如果这样做,往往最后是保不住的。

2.3 地方猪种的选育措施

一个优良的地方品种,只有不断地加强选育工作,才能减少自然选择的影响,防止品种退化。

2.3.1 进行品种普查。首先要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去查清地方猪种的数量、分布、主要的生产性能,进一步明确品种的特征特性、主要的优缺点,以便于采取相应的选育措施,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2.3.2 制定选育计划,明确选育目标。选育目标要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品种原有的优良特性和缺点,综合考虑来确定。例如太湖猪产仔性能高,这是其他品种所不能替代的,在选育的时候要保留和提高。

2.3.3 明确选育基地,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在地方猪种的产区划定选育基地,并逐步建立育种场、良种繁育场和一般的饲养繁殖场,建立一套良种繁育体系。在育种场内建立好核心群,提供优良的种猪,促进整个品种的提高。江苏大多还是家庭饲养为主,繁殖场可以建在专业饲养大户中,但要有专业育种技术机构的指导,开展种猪登记、制定选种选配方案、落实饲养技术操作规程,促进选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3.4 尽量延长地方猪种保种中的世代间隔。世代间隔越短,小群体的近交系数在一定时间内上升幅度就越大。在新品系选育时一年一个世代的方法,不适合地方猪种保种。对于地方猪种保种,应该适当的延长世代间隔,可以3~4 年1个世代,也可以采用交叉世代,即每 1~3 年留几个血统的后代,不要一起淘汰或者留种。

2.3.5 做好协调工作。选育工作涉及面广,时间长,任务重,因此要在统一组织领导下,制定选育方案,所有的参与单位要分工协作,共同组织完成。

[1] 王立贤,王立刚.地方猪种资源的“保”与“选”[J]. 养猪. 2012(01)

[2] 杨葆春,张军霞.我国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前景[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8(08)

猜你喜欢
保种猪种产仔数
贵州地方特色猪种培育
提高妊娠母猪产仔数的技术措施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四川蚕业(2022年2期)2022-11-19 02:10:24
可视化中国地方猪种地理分布图
猪业科学(2022年10期)2022-11-03 09:46:04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猪业科学(2021年6期)2021-08-12 06:42:56
影响母猪产仔数的因素和解决措施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猪业科学(2021年3期)2021-05-21 02:06:24
胎次与公猪对巴马香猪产仔数影响及产仔数统计对样本量要求的研究
卢国伟:矢志不渝,痴心保种
罗非鱼保种越冬三个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