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上槐
(福建省宁德市畜牧站,福建宁德 352100)
宁德市山羊生产现状与措施
林上槐
(福建省宁德市畜牧站,福建宁德 352100)
针对宁德市山羊生产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要建立健全山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要建立闽东山羊保种场与扩繁基地,形成闽东山羊生产优势区;要引进良种山羊,开展山羊杂交改良,提高商品羊生产性能与经济效益;要大力提升山羊养殖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标准化山羊生产;要出台优惠政策以及成立山羊产业协会等,促进宁德市山羊生产的健康快速发展。
宁德市 山羊生产 现状与措施
宁德市山羊生产历史悠久,传统的养羊模式正悄悄地发生变化。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膳食结构的改变,国内外市场对羊肉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科学、环保养殖得到重视,绿色环保型羊肉备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宁德市养羊业工作重点抓山羊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宁德现代养羊业健康持续发展。现将宁德市山羊生产的状况、存在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措施与建议作简要介绍,供参考。
1.1 宁德市规模养羊现状及羊肉市场前景
1.1.1 全市山羊出栏稳步增长 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全省草山资源普查,宁德市草山面积为20.93万hm2,理论上讲发展草食动物潜力巨大,但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草食动物利用草山资源载畜力。据农牧部门统计,2011~2014年宁德市山羊年出栏稳定在12~13万只左右,2014年全市羊出栏100只以上有107家,出栏总量2.65万只,占全市羊出栏总量的20.51%:其中年出栏100~499只103家,出栏总量2.27万只,占全市羊出栏总量的17.57%;年出栏500~999只3家,出栏总量0.18万只,占全市羊出栏总量的1.39%;年出栏1 000只以上1家,出栏总量0.20万只,占全市羊出栏总量的1.55%。
1.1.2 宁德市草食动物肉类 人均占有量逐年增加,但在肉类比例中草食动物肉类比例逐年缩小;草食动物肉类比例中羊肉占草食动物肉类比例略大些。“十一五”末宁德市猪肉、禽肉、草食动物肉产品之间的比例为86.51:9.34:4.15,全省平均为81.66:14.66:3.68,全国平均为64.61:21.10:14.29,2012年全市猪肉、禽肉、草食动物肉产品之间的比例为87.89:8.45:3.66;牛肉、羊肉、兔肉产品之间的比例为22.37:40.00:37.63。“十二五”期间宁德市猪肉、禽肉、草食动物肉产品之间的比例没有根本性变化。
1.1.3 山羊及羊肉市场前景看好 宁德市山羊品种主要有福建省地方山羊地方优良品种:福清山羊、戴云山羊、闽东山羊,省外山羊地方优良品种:南江黄羊、黑山羊、湖羊和少量小尾寒羊等,少量引进国外山羊优良品种:波尔山羊。与养猪、养禽行业存在着疫病风险较高、市场行情波动较大等不利因素相比,规模养羊已成为养殖行业中的首选。羊肉市场价格历来只升不降,目前省内地方品种羊肉每kg达120~130元,省外引进山羊羊肉平均每kg达90元以上。山羊及羊肉利润丰厚、市场前景看好。
1.2 宁德市山羊生产的模式
1.2.1 散养模式和规模场(公司)加农户模式 这两种模式既传统又简单。长期以来,闽东山羊生产管理的方式是农户散养和规模场(公司)加农户模式,习惯下午放牧半天,放牧时间随季节而变,饲养管理较为粗放。规模场(公司)把部分种羊给农户饲养,产下第一代双方各对半分,规模场(公司)并收回种羊,第二代供种方只分到1/4,第三代全归农户了。
1.2.2 专业合作社带动社员养殖模式 如福鼎市永传专业合作社闽东山羊良种繁育场现存栏闽东山羊种羊800多头,该社发起人苏传佺带动农民发展闽东山羊生产60多户社员,总存栏达3 000多头,年收入达60多万元。专业户户均饲养闽东山羊30头以上,户
均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1.2.3 养殖基地带动家庭农场模式 如台湾秋田农牧(福建)股份有限公司在屏南县寿山猴洋自然村建立特大型黑山羊养殖基地,总占地地面积5 50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为16 027万元。第一期项目投资4 481万元,第二期项目投资11 546万元。目前已完成第一期建设。今后将形成玉米、牧草-菌物-黑山羊-有机肥-茶山茶叶-茶山茶树养殖绿蛋鸡立体生态循环为特色的高新农业科技生产基地。达产后存栏优质种羊(黑山羊)26 000只,年出栏优质种羊10 000只,出栏优质羔羊28 200只,建设5万只肉羊屠宰加工生产线一条,带动200个家庭农场。
制约宁德市山羊规模化发展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因素:
2.1 饲养管理粗放
羊舍简陋,房前屋后随意搭建;受传统养殖模式的束缚,缺乏现代养殖理念,长期以来以放牧散养为主,规模小,劳动力素质不高,饲养方式落后,生产水平偏低。
2.2 科技含量低
生产者缺乏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缺乏养殖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思维模式创新、经营管理策略创新等;没能走出去学习他人先进生产管理经验,跟不上市场发展变化的需要。技术推广力量薄弱,缺乏最佳选种选育与杂交改良方案。基层缺乏山羊养殖的专业技术团队,技术推广力量薄弱,缺乏养殖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山羊公、母混养,经常发生早配、乱交滥配等现象,再加上长期小群闭锁饲养,近亲繁殖,也不能很好引进良种杂交改良,导致山羊品种严重退化,体型变小,增重速度慢,生产性能下降,出栏率不高,经济效益低。
2.3 体系不健全,投入不足
相关体系不健全,长期财力支撑不足,对山羊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造成基础设施建设差,不能适应山羊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一是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无专项经费研究和推广山羊业生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山羊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二是动物保护、疫病监测体系不完善;三是信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尚未健全;四是生产缺乏布局规划,相应配套设施如饲料加工机械等投入不足;五是对牧草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山羊业的发展后劲受到制约。
2.4 规模化养殖建设用地审批难
随着山地的开发、荒地的减少,适合羊只放牧的场地越来越少,原来以放牧为主饲养方式就受到限制。规模化养殖建设用地要么占用林地要么占用农保地,通过环评也难。
2.5 山羊养殖组织化程度低,不能提升畜产品附加值
企业生产经营脱节,产、供、销链节断开,山羊深加工能力缺乏,经济效益普遍偏低。
3.1 要建立健全山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3.1.1 要建立闽东山羊保种场 闽东山羊品种已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闽东山羊种羊场采集血样已送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分别作DNA测定和存放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永久保存。闽东山羊存栏逐年减少,因此,要建立闽东山羊资源保护场—在福安市嘉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闽东山羊种羊场开展闽东山羊保种工作,制定闽东山羊保种方案,进一步开展闽东山羊本品种选育与推广工作。通过实施山羊良种工程和良种项目,围绕提高资源保护能力、良种生产能力,逐步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监管有效的山羊良种繁育体系。
3.1.2 要建立闽东山羊扩繁基地,把福鼎、屏南、霞浦、周宁作为闽东山羊扩繁基地。
3.1.3 要建立闽东山羊生产优势区 把福安、蕉城、霞浦、福鼎4个县(市、区)和周宁、柘荣的部分山区作为发展闽东山羊生产优势区。在福安松罗、赛岐、溪柄,福鼎店下、秦屿,霞浦下浒、三沙、长春,蕉城飞鸾、石后,柘荣东源等地建立闽东山羊产业化生产基地。
3.1.4 要引进良种山羊,开展山羊本品种选育和杂交改良,提高商品羊生产性能与经济效益。加强台湾秋田农牧(福建)股份有限公司屏南特大型黑山羊养殖基地、蕉城三阳开泰企业湖羊的选种选育工作。
3.2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
应用同期发情、超数排卵、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对纯种羊进行扩大繁殖,为经济杂交选育出适应性强、产肉性能高的父本品种和常年发情、繁殖率高、产肉性能好的母本品种,源源不断地为商品羊生产基地和农户提供种源,扩大良种覆盖面,提高良种普及率。
3.3 要建立制度化、规程化管理
羊场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建立技术管理制度、员工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生产指标绩效管理制度等;规范山羊养殖生产相关操作规程,如规范免疫程序、消毒程序、驱虫程序、保健程序、养殖备案管理等。
3.4 要发展现代标准化山羊生产
按照山羊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要求,发展现代标准化山羊生产。今后要大规模地发展标准化养羊生产,提高规模养羊经济效益,就必须改变放牧散养的饲养方式,发展以舍饲为主的高效养羊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养羊业成为必然。要发挥龙头企业和标准化示范场的市场竞争优势和示范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家庭农场”等形式带动农户发展养羊业。以秋田农牧(福建)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特大型黑山羊养殖基地、福鼎市永传专业合作社为榜样,通过示范、推广引领现代标准化山羊生产发展。
3.5要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加强棚圈等饲养设施的建设,因地制宜开展人工种草,加强饲草料储备和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母羊饲养和羔羊当年出栏,提高母羊繁殖性能和育肥羊单产水平。加快新品种培育和养殖方式转变,推广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精饲料补饲增产等配套技术,推行规模化、标准化育肥,提高出栏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快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形成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行模式,推动山羊良种产业化进程,保障适度规模山羊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3.6要大力提升山羊养殖组织化程度,建立互助互保互促机制,强化培训和引导,带动散养户和中小规模户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山羊养殖场户自创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山羊规模养殖场户与大中型超市、屠宰加工企业建立直接的产销对接关系,完善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
3.7 成立山羊产业协会
在企业、养殖户创业创新方面进一步发挥引导作用,在助农增收方面进一步发挥组织作用,在政企互动方面进一步发挥纽带作用,切实做好为政府、为企业、为群众的服务工作,为全市山羊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4.1 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工作方针,采取积极的政府财政补贴政策。
4.1.1 建立促进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加快现代山羊规模养殖发展的扶持政策。努力增加政府财政对畜牧业的投资,特别是增加畜牧业基础性、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扶持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确保财政对畜牧业的投入稳定增长。
4.1.2 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议国家实施南方草场建设项目。
4.1.3 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投保自愿”的原则,稳步开展畜牧业保险。落实畜牧业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
4.1.4 确实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精神,改变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场新征用地困难的局面。加强畜禽规模养殖用地管理利用,将山羊规模养殖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山羊养殖设施农用地管理方式,坚持农地农用和集约节约的原则,加强设施农用地用途管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积极利用荒山、荒地、丘陵、滩涂发展山羊养殖。对发展山羊规模养殖用地、用电、用水采取优惠措施,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优先安排山羊规模养殖项目用地,山羊规模养殖场生产用电、用水享受农业生产待遇。
4.2 健全畜牧业生产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市、县、乡三级农牧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畜牧技术服务体系
4.2.1 要建立科技人员从事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的激励机制,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管理和专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鼓励各类专业院校毕业生从事畜牧业,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和山区县创业。鼓励畜牧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实现技术和成果的转化。
4.2.2 要强化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的科技培训,加强对基层畜牧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牧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训。
4.2.3 要加快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强化以市场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畜牧业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多元主体参与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社会化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3 加强领导、广泛宣传
各级畜牧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畜牧业特别是现代山羊规模化生产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切实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努力确保各项强牧惠牧政策的落实。大力宣传党对现代标准化山羊生产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积极宣传各地在发展生态高效养羊业和循环经济中涌现出来的成功经验、先进人物、典型事迹,营造全党、全社会关心现代标准化山羊生产、支持发展现代标准化山羊生产的良好氛围。加大对行业协会与公共服务组织的支持引导力度,鼓励和支持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发展,为现代标准化山羊生产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