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志鹃 陈明生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山东诸城 262200)
兽药的给药途径及方法
毕志鹃 陈明生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山东诸城 262200)
兽药基础知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但要做到合理用药并非易事,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临床用药的经验,正确选择药物,制定对动物和病情的合理给药方案。
合理用药的一般原则:正确诊断疾病、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了解药物对靶动物的药动学知识、预防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多种药物或固定剂量的联合用药、正确处理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的关系。
合理用药首先是正确诊断疾病,药物治疗方能有的放矢;应根据病情选用药效可靠、安全、方便、价廉易得的药物制剂;临床用药必须对治疗过程作好详细的用药计划;在确定诊断后,一般情况下,不应同时使用多种药物,除具有确实的协同作用的联合用药外,应慎重使用固定剂量的联合用药;治病应遵循治病必求其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但是,药物使用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防治疾病,药物作用于有机体必须借助兽医医疗器械,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即给药方法是重要技术环节。
给药途径:注射给药、内服给药、局部给药及其他给药方法 。药物的应用应严格按照《中国兽药典》、《兽药使用指南》,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能够用合理的剂量达到满意的效果,减少药物污染、食品性动物产品兽药残留,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
注射给药是用药的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借助注射器等一类的兽医医疗器械将液体注入动物体内,已达到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药物经注射后可迅速到达血液并产生作用,但误用药物则不易清除。
注射的方法包括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子宫灌注、乳房内注射、胸腔内注射、腹腔内注射、胃内注射(如反刍兽瓣胃注射、瘤胃注射)、气管内注射、关节腔内注射等。
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是不宜或不能做静脉注射、比皮下注射更能迅速发生疗效者,注射部位应选择肌肉厚实,离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将针头垂直、快速刺进肌肉内适当的深度,不可与骨骼接触,一般刺入2~3 cm。
静脉注射可分为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两种,静脉推注是用注射器将药液在短时间内注入静脉的方法,使药液从静脉快速进入血液循环而迅速发生药效,一般要求在一定时间内注射完成,但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他注射方法的,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应防止药液漏出血管外而发生静脉周围炎或坏死。静脉注射是将大量药物溶液通过静脉缓慢输入体内的方法,其特点药液容量较大、维持时间较长,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注意保护血管、控制药液的温度、滴注速度等。
皮内注射是将少量药物注射入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一般在颈部皮肤做皮内注射,进针不要深,拔针不要揉等。
皮下注射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对于不宜经口服的药物或需要延缓的吸收时间的可采用皮下注射,一般在颈部皮下或前后肢内侧,针头不易刺入肌肉。
气管内注射是将药液经气管环直接注入气管内的一种特殊给要方法,用于气管、支气管及肺部疾病的治疗,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易做气管内注射,注射量一般不要超过20ml,注射速度要缓慢。
关节腔内注射是借助注射器注入关节腔内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关节炎、滑液囊炎等,进针时寻找关节缝隙较宽避开血管、神经核韧带。
内服给药是将药物经口或经胃投服到胃内的一种常用的给药方法,分为口服、经胃管投服和混饲料给药。
口服药物是将药物通过人工或器具投入口腔,由动物自行咽下进入胃内的一种方法,用于刺激性不太强、适口性较好的药物的投服。
胃管投服是将药物经胃管由胃导管送入胃内的一种方法,也可用于食道探诊、胃内容物获取。用于大剂量、刺激性大、适口性差的给药。
混饲料给药是将药物与饲料混合给药的一种方法,用于大群或小群给药采用的方法,应根据动物采食量按照给药量配伍混饲药物,保证药物剂量相对准确,药物应现配现使。
将药物制成膏剂涂布在患部皮肤上或者将液体药物喷洒、浇淋到体表皮肤,用于患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皮肤病、皮肤的各种创伤及用于外部寄生虫的防治。
有直肠给药、乳房灌注、子宫灌注、胸腹腔注射、胃内注射等。灌肠是将药物灌入直肠内,达到局部或全身给药的一种方法;子宫灌注是用一定的器具将药物经阴道、子宫颈送入子宫腔内的一种给药方法,治疗子宫内疾病;乳管内灌注是用通乳针插入乳头管内,把药物注入乳池,用于治疗乳腺炎常用的方法;反刍兽的瓣胃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瓣胃内的一种方法,注射部位腹部右侧第7肋~第9肋间、肩关节水平线上下各2 cm处,进针点在第8肋间;瘤胃注射 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瘤胃内的一种给药方法,部位在左腹肷部中央或左侧髂骨外角与最后肋骨中点联线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