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闯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得胜畜牧兽医站,四川泸州 646126)
猪主要传染病及其防治
李 闯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得胜畜牧兽医站,四川泸州 646126)
猪的主要传染病是广大养殖用户应该广泛了解的常识,对养猪人员和相关组织的社会效益获取产生着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应该加强对猪主要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视,避免因传染病防治不当为用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对猪传染病中较为典型的副伤寒病、口蹄疫、传染性胸膜肺炎以及丹毒进行了分析,分别介绍了这几种疾病的发病现象和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广大养殖用户提供一定的借鉴。
猪 传染病 防治
我国是世界上生猪生产和消费大国,猪的存栏和出栏量都高居世界首位,猪肉产量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46%以上。养猪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大众对猪肉以及相关副产品的实际需求,还为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生猪养殖的重视,积极向广大养殖户宣传生猪主要传染病的防治措施,为养殖户的生猪疾病管理提供相应的指导。下面本文就结合猪传染病中的主要几种进行具体介绍,为生猪养殖户的猪传染病防治提供一定的帮助。
本病主要发生在1~4月龄仔猪身上,并且一年四季的每一个时间段都可发病,阴雨潮湿季节发病概率更大[1]。病猪以及带有副伤寒病菌的猪是主要传染源,一般经过消化道进行感染。在子宫中的猪也有一定的感染概率。健康猪普遍带有此类细菌,一旦猪在生活中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自身抵抗力逐渐下降,就会产生一定的内源性感染。主要特征是下痢和腹泻,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就会因为脱水而死亡,死亡率相对较高,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产生严重影响。
1.1 临床症状
急性疾病症状:疾病多发生在仔猪断乳前后,病程较长,体温可能高达40℃以上,不仅产生腹泻、下痢问题,还会导致仔猪呼吸困难,胸前、腹下、耳根处的皮肤出现紫色斑点,死亡率高。
亚急性或慢性疾病症状:仔猪体温明显升高、眼角有脓分泌物、眼结膜发炎,由最初的便秘转变为后期的腹泻,粪便呈灰白色或黄绿色,有恶臭。病猪逐渐消瘦,皮肤出现湿疹。病程可长达数周,疾病后期仔猪成为僵猪或最终死亡。
1.2 防治措施
预防管理:对仔猪进行防疫注射或者根据实际情况投放副伤寒疫苗。控制猪源,最优猪源为自繁自养。改善猪舍卫生条件,最大限度的消除发病诱因,减少仔猪感染机会。喂优质并容易消化的饲料,注意避免随意更换饲料。
治疗处理:肌肉注射盐酸环丙沙星和肌注恩氟奎林羧酸两种药物,并与口服盐酸土霉素片相结合;联合庆大霉素、氯霉素肌肉注射用药,口服盐酸土霉素片;也可以选择肌肉注射磺胺嘧啶钠和氯霉素,口服盐酸土霉素片等。
猪口蹄疫是一种急烈性传染病,不仅是猪,牛羊等偶蹄动物也容易感染,感染性相对较强,并且疾病感染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病特征为口腔、鼻盘、乳房以及蹄部出现水泡,并且有一定的流涎、跛行症状。
2.1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明显升高,全身出现发病症状,开始喜卧、流涎、跛行,口腔、鼻盘、乳房以及蹄部出现疱疹,疱疹发生溃烂后,溃烂部位流脓血并逐渐形成烂斑,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蹄壳脱落,最终死亡。
2.2 防治方法
一旦发现所养殖的猪患上口蹄疫,就应该及时上报动物疾病检疫部门,并对病死猪进行焚烧和深埋处理[2]。对猪舍、槽子以及相关用具消毒,避免病毒经过空气、污染物等传播,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害人的安全。该病至今尚未得出明确的治疗方法,只能预防。因此,广大生猪养殖用户应该定期对猪进行口蹄疫疫苗注射,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这一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是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各阶段的猪都容易感染,但相对来说6周龄~6月龄猪感染概率更大。饲料不当、天气骤变或者长途运输等外部因素都能够引发疾病。病猪和带病菌猪为主要传染源,并且一般经过呼吸道系统传播、感染。
3.1 临床症状
感染此病毒后,会产生1到7天的潜伏期。并且此疾病按照病程的长短可以具体划分为最急、急、亚急和慢性几种类型。最急性型病猪一般会无征兆突然死亡,死猪四肢、腹部和耳朵发绀[3]。急性型病猪出现绝食现象,体温升高,精神萎靡,四肢和口鼻出现蓝紫色,呼吸困难、间歇性咳嗽,表情较为痛苦,一般会在24小时之内由于疾病导致窒息,并最终死亡,也有一部分转化为亚急性和慢性疾病。亚急性和慢性型病猪体温稍显升高、食欲减退、偶见咳嗽、消瘦,病程延长或者发生深度恶化。
3.2 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定期注射传染性胸膜肺炎活苗,严格把控猪源关。加强对饲料、饲养过程的管理,通过定期消毒保证猪圈舍清洁,发现病猪应该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处理。
治疗措施:本疾病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效果相对较好,应该加大用药量。一般情况下,静脉注射磺胺嘧啶钠疗效显著,也可以适当地使用长效盐酸土霉素进行肌肉注射。在注射治疗过程中可以联合维C、地米用药,增强疗效。
此猪传染病发病源为猪丹毒杆菌。此病一般多发生在夏秋或者阴雨天气,2月龄以上猪感染概率较强,疾病潜伏期不定,短的为3~5d,长的则会潜伏长达半个月的时间,病死率相对较高,对养猪业的危害也一般较大。
4.1 临床症状
此疾病具体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败血型、慢性型以及疹块型,病猪体温明显升高,精神萎靡,食欲开始减退甚至完全废绝,口渴症状明显,大便较为干燥,在猪身体的腹部、背部、胸部、大腿上一般会出现大小相异、形状不一的扁平肿胀紫红色疹块,手指按压会出现褪色现象。
4.2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定期注射猪丹毒预防疫苗。加强对猪舍的消毒工作,保持猪舍卫生。严格控制猪源,新购进的仔猪应该在进行为期一周的隔离饲养后,再投入到正常圈舍喂养。
治疗措施:静脉注射磺胺嘧啶钠,并使用复方氨基比林稀释青霉素进行肌肉注射,每天注射两次,也可以适当地选用中药疗法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养殖业人员要想保证自身经济效益,就必须对猪主要传染病进行防治处理。而要切实加强对养殖场猪群主要传染病的控制,相关饲养人员就应该对主要传染病的发病时间段、主要症状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加以了解,针对发病原因对猪圈舍进行科学管理,减少猪群的应激刺激,逐步增强猪群的免疫能力,在提升自身养殖效益的同时,为社会大众提供安全放心的猪肉。
[1] 杨春莲.对我国猪主要传染病的防治研究[J].吉林农业C版,2012(6):177.
[2] 赵华.生猪主要传染病的防治策略[J].科技致富向导,2013(18):273.
[3] 刘根杰,王兵启.防治猪主要传染病的策略[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