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杰
(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镇畜牧兽医站,江苏东台 224224)
规模猪场疫病防控策略
林 杰
(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镇畜牧兽医站,江苏东台 224224)
猪的传染病分为细菌性疾病、支原体疾病和病毒性疾病,规模猪场危害最大、最难防控的疾病是病毒病。一般采用消毒、药物预防、疫苗接种等方法控制。但要防控规模猪场主要传染病还应有新的思维,近年来,规模猪场主要传染病的防控形成了新的思路:(1)正确认识人和微生物的关系,要节制非理性的生活行为。(2)防治病毒性疾病要从猪场选址开始,合理布局养殖生产基地,两个养猪场之间的距离要在 1~3 km。(3)办养猪场要“中等规模,多点分散”,自繁自养,全进全出。新建猪场购猪需要从同一个猪场购入,减少病毒交叉感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猪的病毒性疾病。(4)改善猪舍小气候环境的方法有:小单元饲养,全进全出、保持干燥、通风良好、仔猪采用超早期隔离断奶。(5)正确认识微生物,特别是病毒类微生物的繁殖及传播规律,有效防控人畜共患的病毒病,才能保证人畜之间的安全。
人类不但要节制自身数量的增加,而且要节制自己的生活行为,不一定非吃当场宰杀的活鸡、活鸭不可,通过大型屠宰场加工检验的肉类(包括禽肉)更安全卫生,营养更合理。
正确认识某些病毒侵害人类的途径,既要认识它对人类的危害,又要看到它并不是不可防治。养殖业是人类为自身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产业,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养殖业,但可以改变养殖的方式与布局,不要为病原微生物的变异和传播创造条件。人类完全有能力控制畜禽疫病的暴发。
动物、植物与微生物是地球上生命系统的三大类,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病原微生物(病原体)是在众多微生物中的一个小类。人类对病原微生物的态度是不能消灭它,但可以防治它,远离它,尽量减少病原体新类型(毒株)的出现。
过去我们提倡 “菜篮子工程”,把养猪场办在城市郊区或集镇附近,周边有许多居民,使人和猪的距离很近。这就很容易使猪和人共有的致病微生物相互交流,发生变异。猪场的粪污也容易污染环境。有的地方,搞养殖小区,把原来分散在各处养的猪集中到一处饲养,几栋猪舍距离很近,连成一片,各户进猪又各自为政,一旦一家发生猪病毒性疾病,致病微生物很快相互传染,殃及全区。
因此,我们主张,防治病毒性疾病要从猪场选址开始。合理布局养殖生产基地,把养殖场办到山区、半山区,远离人居的地方。两个养猪场之间的距离要在 1~3km。特别是要改变用塑料大棚、密不通风的限位饲养模式,提倡放牧、回归自然的饲养模式。拉大人与畜禽的距离。这些都是人类可以做到的事情。人类不可能消灭家畜(禽)的病原体,但至少可以减少病原体新类型(毒株)的出现。只有这样,人畜的健康才有保证。
自繁自养,全进全出,这也是一条重要的经验。新建猪场如要购猪也要从一个猪场购进。减少病毒交叉感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猪的病毒性疾病。
目前,这种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所接受,并加以推广应用。
规模化养猪技术在我国已推行了几十年。规模化养猪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但保育猪的疾病也越来越多,成活率越来越低。如何提高保育猪的成活率成为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经过多年实践,认为改善保育猪舍的环境是提高保育猪成活率的重要措施。目前,较成功的经验有下列几条:
5.1 小单元饲养,全进全出
保育猪是猪群一生中死亡率最高的一个阶段,约占整个猪群死亡率的85%。为了提高保育猪的成活率,在猪场设计时就采用小单元饲养的方式,即每批以8窝或l2窝保育仔猪为一个饲养单元,这一饲养单元的仔猪全进全出。出栏后,该单元清洗消毒,空圈2~3天后再进入另一批仔猪饲养,以切断保育猪之间的交叉感染。有的场采用很大很长的猪舍,几十窝保育猪通栏饲养,这在外表上很好看,但猪群之间的疾病(如腹泻、呼吸道疾病和一些其他病毒性疾病等)交叉感染,永远不能消灭。这是造成保育猪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单元的仔猪出圈后,对整个饲养单元采用高压水泵冲洗消毒。具体步骤为:
①高压水泵冲洗地面、猪栏、用具和四周墙体;
②用2%碱水喷洒地面维持3h;
(2)结合图表分析,开花后10~20 d内,水稻籽粒细胞中pH可能在____(填“5.7”、“6.0”或“6.6”)附近,此时间段内,水稻籽粒中磷酸化酶相对活性与淀粉含量变化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水冲去碱水;
④用消毒灵喷洒地面、猪栏、墙壁;
⑤用福尔马林喷雾密闭一个晚上;3天后再进另一批仔猪。
5.2 舍内保持干燥,少用水冲
产房和保育舍内湿度过大是促进细菌繁殖、引起仔猪下痢和其他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当保育舍内养有仔猪时,要少用水冲洗,用生石灰替代水性消毒剂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5.3 采用北走道、屋顶无动力通风的设计,保持舍内良好的通风
保育猪舍内空气污浊,CO2、CO和氨气等过多是许多规模化猪场的通病,特别是在北方冬季,有的场为了保温,紧闭门窗,不让通风,人进去后,有一股刺鼻味。这些有害气体是引起仔猪呼吸道疾病的重要诱因。解决保温和通风这一对矛盾时,要从猪舍建筑开始,如保育猪舍采用北走道、屋顶无动力通风的设计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北走道(1.2~ 1.4m宽)对阻挡冬季寒冷的北风,有很好的作用,可以使处在南面的小单元保育舍内的温度提高3℃~5℃。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如小单元内的仔猪保育箱用电热板,保育舍内可以不用再另外供暖。屋顶无动力通风可以使猪舍内的空气不断流动,在冬季,通过阀门来控制出风流量,使有害气体外排同时又不使温度下降太快。这是减少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方法。
5.4 仔猪采用超早期隔离断奶
仔猪及时离开哺乳母猪,可有效防止母仔之间的交叉感染,也就是 “切断了母仔之间传染途径”。这也是防止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方法。现有的理论认为,母猪在妊娠期免疫后,产生的抗体可垂直传给胎儿,仔猪在胎儿期就有某种免疫力。母猪乳中的抗体在产后21日龄左右开始降低或消失。因此在仔猪21日龄前(最好在7~14日龄时)就断奶,移至条件较好的保育舍,采用两阶段保育法,即 l4~49日龄为 “小保育”阶段,50~77日龄为 “大保育”阶段。事实证明,用这种方法养殖的健康猪群,可以有效防止猪主要的病毒性传染病。如果其他措施跟上,这个健康猪群可以保持3~5年或更久。如果大面积推广这一经验,可以在一个地区、一个省甚至更大范围内建立一个健康的区域。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到处存在,引起人畜生病的病原微生物也到处存在。我们不可能消灭所有的病原微生物。只有正确认识微生物,特别是病毒类微生物的规律,才能有效地去防止人畜共患的病毒病,才能保证人畜之间的安全。
6.1 病毒传播条件
6.1.1 病毒需要有繁殖场所
病毒离不开活体,离开活体就要很快死亡。所以,病毒性疾病主要是从场外引入 “带毒活猪”带进来的。带毒活猪的流动是目前病毒性传染病不能彻底消灭的重要原因。
6.1.2 抗生素对病毒没有作用,只有疫苗才能控制病毒
一般的抗生素对病毒没有作用,只有疫苗才能控制病毒。但疫苗有专一性,即一种疫苗只能治疗该种病毒的该种血清型或类型。疫苗还有滞后性,即必须在该种病毒感染家畜发生疾病并确诊分离出新病毒类型之后,才能制成控制该类型病毒的疫苗。不可能预先制成一种尚未致病的新类型病毒疫苗。因此,疫苗并不是唯一的防治病毒性传染病的最好方法。
6.1.3 病毒易发生变异
病毒易发生变异,不断出现新的病毒类型。尤其在当前活畜禽流动频繁、饲养密度大的情况下,在一个活的畜禽群体中,各种病毒类型相互交错感染时,病毒更易发生变异,而病毒新类型的产生又使我们不可能很快制成疫苗。容易发生变异是病原体(微生物)的一个重要规律。
6.2 切断传染途径是控制病毒传播的最好方法
人类对发生于 2003年春天的 SARS病毒的控制就是很好的证明(当时还没有防治 SARS的疫苗,现在也正在试制),主要是通过控制人(包括病人与健康人)的流动来消灭的。因此,在防治我国猪的主要传染病的策略上,控制活猪(包括病猪与健康猪)的流动应是所有策略中的首位。改革活猪的流通体制,改活猪流通为猪肉流通,提倡 “集中屠宰,就近屠宰”,减少或禁止活猪(除种猪外)流通。减少屠宰点,把全国的屠宰场从现有的3万多个再进一步减少。大力发展年屠宰 50万~100万头的中型屠宰场和年屠宰100万头以上的大型屠宰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我国猪的主要传染病。
为了防控病毒性疾病感染,做好养猪场的科学布局,一般选择山区、半山区,远离人居的地方。另外,提倡“中等规模,多点分散”的办场原则。通过小单元饲养,全进全出、保持猪舍干燥和良好的通风、仔猪采用超早期隔离断奶等方法改善猪舍小气候环境。以达到有效地控制规模猪场主要传染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