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为危害最大的原虫病,重庆本地经感染的病猪数量大增,严重影响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汇总各项资料,结合临床实践,就此病的诊治要点做汇总阐述,为今后科学防治此病提供技术指导。
弓形虫除在猪体内发现,也可在狗、猫、兔等体内发现。猪弓形体病为对养猪业危害很大的原虫病,流行有增加趋势,属于人畜共患,严重影响了生猪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近些年,重庆地区弓形虫病开始出现,为了解重庆地区猪弓形虫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2004~2011年间对重庆地区巴南、荣昌等39个区县采集的11 700份猪血清样品,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猪弓形虫抗体。试验结果显示,血清样品检出的猪弓形虫抗体平均阳性率为75.95%,按样品来源检出率排序,其抗体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散养户、种畜场、规模猪场和屠宰场。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的生猪弓形虫感染率很高,应加强其预防和控制,并防止人员感染。
1 病原体生活史
弓形虫的发育可细分为5个阶段: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卵囊。虫体在猪体内形成滋养体和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卵囊,更多的是在终末宿主即猫体内形成。弓形虫侵入猪体,可随淋巴、血液遍布全身各器官、组织。同时,寄生滋生在组织器官内大量的繁殖,最后侵害脏器及组织细胞。在毒素的作用下,各器官开始水肿,出现出血灶,坏死组织,及其他的一些变化。
2 流行病学
弓形虫易感动物多,感染源广泛;卵囊、包囊和滋养体具有抵抗力;易感途径多。猪只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均可感染,但以肉猪多发,本病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以7~9月高温、闷热、潮湿的暑天多发,大多为散发。本病一般可通过下列感染途径感染:通过胎盘、子宫、产道、初乳感染。通过采食被弓形虫包囊、卵囊污染的饮水或捕食患弓形虫病的鼠雀等感染。专家报道,一般可通过猪呼吸道和皮肤伤口感染。
3 临床症状
感染后的病猪,体温骤升41℃左右,高热稽留1周。
患猪食欲废绝、水样腹泻,部分便秘,交替下痢。呼吸困难,严重呈犬式呼吸,伴有阵咳。部分病猪呕吐,腹股沟淋巴肿大。末期,可见鼻端、下肢、股内侧、腹部等有红斑,甚至是出血点。随病程加剧,个别病例卧地不起,呼吸极度困难,因体温降低而死,病死猪口吐白沫。母猪怀孕期感染此病的典型症状就是高热、废食、昏睡,数天后流产、死胎、甚至产弱胎。
4 病理变化
肝脏肿大,稍硬、有针尖大坏死灶和出血点。肺稍肿胀,间质增宽,有针尖至粟粒大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切面流出多量带泡沫液体。肾、脾有灰白色坏死灶和少量出血点,盲肠和结核有少量黄豆大至榛子果实大的凹陷的浅溃疡,胃底出血斑点,有片状或带状溃疡。全身淋巴结肿大,灰白色、切面湿润,有粟粒大灰白色或黄色坏死灶和大小不一出血点。
5 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基本可判断为本病。必要时,可送病料到实验室检查确诊。一般选用淋巴结、胸、肺、腹腔的渗出液等进行涂片,在涂片完全干燥之后,利用甲醇进行固定,利用姬氏液进行染色,而后将其放在油镜下面进行检查,该种方法不适用于对阴性猪进行诊断。
6 治疗
猪弓形虫病的治疗,普遍用磺胺嘧啶、二甲氧苄氨嘧啶的组合用药,康复治疗效果较好。具体用量:磺胺嘧啶,70mg/kg体重;二甲氧苄氨嘧啶,4mg/kg体重。口服,2次/d,经4 d连续用药,效果明显。临床有用磺胺甲氧吡嗪的药效实验,剂量30mg/kg体重,药效很好。如果配合使用甲氧苄氨嘧啶,康复效果更好。此外,常用药物有磺胺-6-甲氧嘧啶,具体用量要根据生猪发病情况而定,多数控制在60~100 mg之间,超过这一标准易诱发药物中毒。需连续用药3 d以上,首次用药,建议加倍剂量。
治疗本病选用磺胺类药物、抗生素等混合用药,可提升疗效。但是,复发率也相当高,而且还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由此,科研工作者尝试研制治疗此病的新药,并有效应用于临床试验,取得不错的康复效果。已经被证实的新药包括:阿奇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红霉素、多西环素、美浓霉素、氯林可霉素等,疗效明显。
7 预防
加强日粮管理,禁止用生肉汤水喂猪,避免生猪吃到含有带虫动物的尸体,感染此病。做好灭鼠防鼠工作,及时清除鼠类尸体,禁止生猪误食。流产胎儿及排泄物中,同样有含有滋养体的可能,必须要集中收集,集中无公害化处理。加强猪舍卫生管理,及时清扫圈舍,定期消毒,常用的消毒药剂:来苏水、烧碱溶液、石灰水溶液等。夏季控制猪弓形虫病,可提前在饲料中拌药预防。例如,饲料中加入大青叶,100 g/d,连用1周。或用磺胺六甲氧散。或用复抗片,用60~100mg/kg体重,1次/d,口服,5 d 为1个疗程,首次加倍,预控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