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防治鸡痘的临床实践中,必须了解发病原因、典型症状、流行特点等。文章简介了相关内容,提出了严格消毒管理,减少病原感染及时药防,科学防病科学免疫接种,提前做好防病准备等技术措施,供读者参考和借鉴。
1 病因分析
蚊子吸血,在本病中起着传播病原的重要作用。蚊子吸取过病鸡的血液,之后即带毒长达10~30d,其间易感染的鸡就会通过蚊子的叮咬而感染。鸡群恶癖,啄毛,造成外伤,鸡群密度大,通风不良;鸡舍内阴暗潮湿,营养不良,均可成为本病的诱发因素。没有免疫鸡群或者免疫失败鸡群高发。
2 流行特点
侵害30d以上鸡群,主要以皮肤型、眼型、爱自膜型和混合型出现。开始以个体皮肤型出现,发病缓慢不被养殖户重视,接着出现眼流泪,出现泡沫,个别出现鸡只呼吸困难,喉头出现黄色假膜,造成鸡只死亡现象。
3 临床症状
鸡痘病毒可根据机体的发病情况分为黏膜型鸡痘、皮肤型鸡痘。
黏膜型鸡痘特征口腔、喉头、气管、眼险等黏膜表面长有黄白色的小结节,这层黄白色假膜有坏死的黏膜组织和炎性渗出物凝固而成,很像白喉,故称作白喉性鸡痘。皮肤型鸡痘特征鸡身体无毛的地方或在稀少的地方,特别在鸡冠上、肉垂、眼险、嘴角、翼下、腹部、腿等处长有白色小节结,很快增大,初期是白水泡,中期发黄,后期发黑。
上述两种病型,在发生数量上,较前几年,黏膜型病例有锐减趋势。同时,呈现的典型临床症状,也日趋非典型化。非典型性病变,集中在喉头、大气管等处,呈现大量的黄色干酪物或脓性分泌物。同时,在上述黏膜处汇集了大量的灰白色丘疹结节,导致病鸡呼吸困难。这些症状的变化,极易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相混淆,为临床诊治带来极大的难度。此外,还出现鼻腔炎症、呈现浆性分泌物,频繁甩头、擦拭喙部等,非鸡痘的典型症状。此类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此病的诊治难度。
4 病理变化
黏膜型鸡痘,在口腔、鼻、咽、喉、眼或气管委占膜上有隆起的白色结节,成黄色奶酪样坏死。
皮肤型的特征为长在表皮下层的毛囊,上皮增生形成节结,初期为湿融,往后变成干燥,外观成圆形,不规则皮肤变成粗糙成灰色暗棕色结节,干燥的切开出血,到后期湿融而脱落。
5 综合防治措施
5.1 严格消毒管理,减少病原感染
感染鸡群,诊治不及时,鸡痘病毒可残留鸡体内,并持续繁衍下去。经患病的病畜,散落的痘痂,是重要的致病载体。而且残留痘痂上的致病病毒,具有很强的环境抵抗能力,短时间内不易被清灭。由此,所有感染的鸡群,待过的鸡舍,应严格消毒管理。尽量做到全进全出,每批进之前严格消毒,彻底清扫。并使用消毒药剂,彻底喷施。甲醛、过氧乙酸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必要情况下,可提前用上述消毒药剂熏蒸。然后封闭鸡舍3周以上,达到杀灭病菌的作用。
5.2 及时用药,科学防病
目前,药物防治此病,尚且有一定的疗效。目前,市场上有防治此病的多种中草药,类似痘克、痘康散等等,用于临床的防治效果都较好。但是,部分养殖户使用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比较中药而言,西药有尝试借鉴使用。但是,在用量、时机、效果等诸多方面都有待探讨,尚没有统一的定论。
5.3 计划免疫
5.3.1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程序
接种鸡痘弱毒疫苗,是预控的关键所在。日常较常使用的鹌鹑化弱毒细胞冻干活疫苗、皮肤型二价鸡痘苗、皮肤型二价鸡痘苗等,都有很好的接种效果。接种方法以刺种方法最佳,可安排在2~4周龄首免,剂量为1羽份。二免安排在12周龄左右,刺种,剂量为2羽份。具体接种剂量的控制,可根据稀释倍数来控制。部分地区,此病严重疫区,可考虑提前1周龄进行。重灾区的产蛋鸡,可考虑开产前进行三免。肉用仔鸡,重灾期,首免可提前到1~7日龄,剂量用1羽份。使用的接种疫苗,以国产弱毒冻干苗接种效果最好。可以说,不同日龄阶段的鸡,均未有不良反应。
5.3.2 掌握正确的接种技术
稀释疫苗用的杯子、刺种针等用具,经煮沸后干燥,禁止使用消毒药剂消毒。使用的用具,尽量多备几套,已备中途更换使用;刺种可用专用刺种针或蘸笔头。专用刺种针的针点与针槽距离较长,注意稀释的疫苗在使用时,液面要浸到针槽。使用蘸笔时,应将笔点左右两片略劈开一点,以保证吸附足量的疫苗刺种部位选在鸡翅内侧无毛处翼膜下,不要伤及血管、肌肉和关节,操作时刺种针不要触及羽毛,以免疫苗被擦去。每刺种一栏或一小群鸡,应换一枚经消毒过的刺种针和新稀释的疫苗,以减少疫苗被污染或交叉感染的机会。
例行接种疫苗的前后2d,尽量不要带鸡消毒。但是,在此之前,应制定程序化的带鸡消毒工作,减少空气中致病菌的含有量,避免使用疫苗被病菌所污染,影响接种效力。接种成败,有一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情况下,接种后1周,在刺种部位会出现小点红肿,逐渐形成谷粒大小的结节,到后期出现一干痂。如果出现这样的表现,基本可判定接种成功。经判定接种失败,必须要重新进行接种。如果有接种部位,出现干酪样物,可能是遭受细菌性污染的可能,针对病因做好预控措施。
6 结语
总的来讲,鸡痘的防治首先要认识其危害性,提高此病的重视程度,并了解最新的变化、新特点。更不要因为其病死率、病发率不高,就单纯地将防治工作落实到消毒管理上。截至目前为止,此病防治最理想的措施,还是坚持免疫接种为主,制定切合实际的接种程序,掌握正确的接种方法,不要存在任何的侥幸心理,疏于防范,影响此病的综合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