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养羊业发展迅速。但在养羊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寄生虫病,而且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羊寄生虫病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带来严重的危害。本文分析了病因,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供读者参考。
睢宁县养羊历史悠久,特别是近10年来,通过申报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县、引进波尔山羊对当地山羊进行杂交改良、申报“中国白山羊之乡”、举办首届中国.江苏(睢宁)山羊节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使睢宁白山羊知名度大大提高。山羊饲养量在180万只左右,位居全省第一,是江苏省唯一列入《2009-2015年全国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县份。县域规模养羊迅速发展,但管理水平提升没有跟上,加之羊只的调运频繁,发生疫病风险增大,寄生虫病感染增加。但养殖场(户)对羊寄生虫病的重视程度远低于诸如小反刍兽疫、羊痘、羊口疮、羊梭菌病、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然而羊寄生虫病造成的危害是隐性的、多方面的,寄生虫不但从羊体内夺取大量的营养物质,而且引起机械性损伤和毒素作用,常造成羊只尤其是幼畜营养不良、贫血、消瘦、生长发育迟缓、生产能力下降。除此之外,寄生虫感染使羊体的抵抗力下降,给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创造了条件,容易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而造成死亡,羊的很多寄生虫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可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所以,羊寄生虫病综合防控十分重要。
1 绦虫蚴
羊的绦虫蚴多指棘球蚴病和脑多头蚴病,因饲养管理不当、羊场普遍养犬等,羊寄生绦虫蚴非常普遍,这类病感染率高,死亡率低,一旦表现症状则病死率非常高,且生前诊断困难,剖检时才可以发现。
1.1 概述
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细粒棘球蚴寄生在羊的肝、肺、脾、肾、脑、腹膜等器官组织,其危害程度取决于寄生棘球蚴的大小、数量和部位,机械性压迫引进周围组织发生萎缩和脏器功能障碍,代谢产物被吸收后可引进组织炎症和全身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致死。脑多头蚴病是多头带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寄生在羊的脑、脊髓内引进的脑炎、脑膜炎及一系列神经症状,甚至死亡。幼虫的移行和虫体的增大,机械性刺激和损伤羊的脑膜和脑实质组织,压迫脑脊髓,导致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并波及全身各系统。它们的感染源多为犬。
1.2 临床症状
羊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病羊多表现为消瘦,被毛逆立无光易脱,黄疸,腹水,咳嗽,倒地不起,终因恶病质或窒息死亡。而羊感染脑多头蚴的病羊多表现神经症状,表现为运动和姿势异常。
1.3 综合防控措施
(1)羊场尽量不养犬,如养则要对犬定期使用吡喹酮、阿苯达唑、氢溴酸槟榔碱等驱虫,驱虫后特别注意犬粪的无害化处理,防病原的扩散。
(2)病羊的脏器不得随意喂犬,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
(3)保持羊舍、饲草料和饮水卫生,防止犬粪的污染,全群定期使用吡喹酮、阿苯达唑驱虫。
2 羊虱
2.1 概述
羊虱病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皮肤病,山羊比绵羊发生更多,危害性大。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羊虱分为吸血类羊虱和食毛类羊虱两种,其中常见的吸血类羊虱主要有山羊颚虱、绵羊颚虱、绵羊足颚虱和非洲羊颚虱等;食毛类羊虱主要有山羊毛虱、绵羊毛虱。羊虱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做好防控,尽量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危害。
2.2 病因分析
羊虱为永久寄生的外寄生虫,通过直接接触传染,饲养密度大、卫生条件差、寒冷季节多发,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发育期1个月左右。
2.3 临床症状
寄生于羊毛上,发痒,绒毛上可发现毛虱虫体。虱子分泌有毒的唾液,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而引起发痒,羊通过啃咬或摩擦而损伤皮肤。当大量虱聚集时,可使皮肤发生炎症、脱皮或脱毛,尤其是毛虱可使羊绒折断,对羊绒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由于虱的长期骚扰,病羊皮肤发痒,精神不安,常用嘴咬或蹄踢患部,并喜靠近墙角或木柱擦痒。寄生羊虱久者,患部羊毛粗乱、易断或脱落,患部皮肤变粗糙起皮屑,久之因吃、睡不好而消瘦、贫血、抵抗力下降,影响采食和休息,以致逐渐消瘦、贫血。幼羊发育不良,奶羊泌乳量显著下降。羊体虚弱,抵抗力降低,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2.4 综合防控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及兽医卫生工作,保持羊舍清洁、干燥、透光和通风,平时给予营养丰富的饲料,以增强羊的抵抗力。
(2)对新引进的羊只应加以检查,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治疗,防止蔓延。伊维菌素注射液300μg/kg皮下注射对吸血虱有效,对食毛虱无效,同时使用除虫菊酯类、双甲脒、辛硫磷等外用药喷洗。
(3)羊舍要经常清扫、消毒,垫草要勤换勤晒,管理工具要定期用热碱水或开水烫洗,以杀死虱卵。
最后,及时对羊体灭虱,应根据气候不同采用洗刷、喷洒或药浴。
3 螨虫病
3.1 概述
羊螨虫病对羊的生长发育具有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在春初到秋季,螨虫病情更为严重,所以更要尤其注意。
羊螨虫病主要是疥螨和痒螨的侵袭而导致的一种慢性的、接触性的皮肤病,这种病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传染性特别强,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能引起严重的羊群感染。
3.2 临床症状
患羊浑身瘙痒,皮肤有发炎的迹象,皮肤呈现出红肿,食欲也会因此而大大减退,并且逐渐消瘦。
由于羊螨虫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一旦羊群中出现患病现象,其他与之一起生活的羊也会相继出现相关的症状,但是由于螨的种类的不同,因此在感染该病以后发病的时间也有所区别,一般在3~6周。
3.3 综合防控措施
(1)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时刻注意保持羊圈羊舍的干燥与通风,定期用浓度为2%的火碱进行消毒,尽量减少羊螨虫病的发病概率。
(2)羊群可定期使用双甲脒、辛硫磷、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等药浴,同时使用伊维菌素注射液皮下注射。
(3)一旦发现有患病的羊,一定要及早进行隔离,同时果断采取准确地治疗,预防产生交叉感染。伊维菌素注射液300μg/kg皮下注射,每间隔7d用一次;双甲脒、辛硫磷等
(下转第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