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铁兵李 春曹 坤王婷婷宋春玲肖 宁△
(1.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专家经验·
杨志旭教授治疗胸痹临证经验*
范铁兵1李 春2曹 坤2王婷婷3宋春玲3肖 宁2△
(1.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胸痹 阳微阴弦 临证经验
杨志旭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教学与临床工作,学验颇丰。认为“阳微阴弦”为胸痹基本病机,治宜详审正邪,辨证论治,倡审识神机,精益用药之法,疗效确切。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1]。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主要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关系密切。杨志旭教授的学术观点根源于《黄帝内经》,集后世医家之大成,结合自身的临证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风格。笔者有幸侍诊,现介绍其临证经验以飨同道。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明确提出“胸痹”的病名,有“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的记载。杨志旭教授据此认为,胸痹的基本病机当属阳微(正虚)阴弦(邪盛)。正虚包括气虚、阳虚、血虚、气阴两虚等,但主要是指阳气亏虚,胸阳不振,无力推动气血的运行,使心脉失于充养。邪盛包括痰浊、寒凝、血瘀、气滞等,有形实邪阻碍心胸阳气的升降。临证之时,症状复杂多变,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有正虚为主、邪实为主之分,应当仔细辨识。胸痹正虚、邪实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临床中气虚推动无力、阳虚温煦不足、血虚失于濡养、阴虚火炎炼痰,其多由虚转实;痰浊痹阻胸阳、阴寒凝结伤阳、瘀血痹阻心阳、气机阻滞胸阳,其多由实转虚。
心主血脉,推动气血运行;肺主治节,辅助心血畅达;肝主疏泄,以助血液运行;脾主运化,以资气血之源;肾藏精气,调控精微互化。此五脏相辅相成,协调运转,机体得以健康;反之,五脏相生相克,一脏失衡,则打破“阴平阳秘”状态而发病。因此,胸痹病位在心,但涉及五脏。
胸痹发病的基本病机是正虚邪盛,虚实夹杂,故治疗当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正虚宜补,详审虚损,以补气血阴阳诸不足,尤重视补益心阳,同时兼顾他脏之偏;邪实宜泻,见微知著,以泻实邪,祛痰、温阳、化瘀、理气。
2.1 从阳气亏虚,温煦失司论治 心居胸中,属上焦阳位,推动着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人的正常生理功能。若心胸阳气衰微,温煦失司,无力推动气运血行,日久则阴邪上乘,侵袭阳位,痹阻心脉,症见胸闷气短,动则尤甚。因此,杨教授特别重视温补心阳,以复温煦。临证中常用生黄芪、薤白、桂枝益气温阳,以助止痹痛。薤白温通阳气,散结止痹痛,《灵枢·五味》云“心病宜食薤”。生黄芪补益阳气,具有补而不滞的特点;桂枝振奋心阳,温通心脉。如伴有水肿,可加用滑石、藕节渗湿利水;伴有喘促,可加用茯苓、白术合桂枝以温化水饮。
2.2 从阴血不足,失于濡养论治 诸脏有赖于阴血的滋润与濡养,阴血不足则心失所养,脉道不畅而发痹痛。此外,阴血亏虚,水不济火,虚火内灼,更耗阴津,加剧脏腑失养,血脉不利而发胸痹,症见心胸憋闷,虚烦不爽。因此,杨教授重视补益阴血,以濡养脏腑。临证中常用玄参、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促进血脉畅达止痹痛。玄参、生地黄养阴生津兼能清热,当归补益阴血兼能活血。如伴有失眠,可加用酸枣仁、远志以安心神;伴有头晕、盗汗、咽干,可加用熟地黄、芦根养阴生津。
2.3 从气机阻滞,瘀血内停论治 《类经·摄生类》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强调了正常运行的“气”的重要性。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则血行不畅,脉络不利,心脉不和而发胸痹,症见心胸胀满,时欲太息。因此,杨教授据此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临证中常用枳壳、厚朴疏理两胁,和胸中之滞气;丹参、赤芍活血化瘀,通利血脉。如伴有便秘,可加用生大黄、芒硝通利肠腑;伴有纳差,可加用生麦芽、炒神曲健胃消食。
2.4 从痰浊痹阻,阴寒内盛论治 痰浊积聚胸中,胸阳不振,气机痹阻,或感寒邪,凝聚经脉,心阳不振而发胸痹,症见胸闷重浊,痰多气短,或猝然心痛,遇寒加重。因此,杨教授善于祛痰宣痹;温阳散寒。临证中常用瓜蒌、薤白豁痰通阳;桂枝散寒祛邪。如伴有纳差便溏,可加用白术、山药益气健脾;关节酸痛,可加用鸡血藤、大血藤。
前贤诸家创制了许多针对胸痹的有效方剂,如瓜蒌薤白白酒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疾病的特点也富于变化,固有方剂难以适应疾病的变化,因此在领悟先贤遣方用药之精髓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形成富有特色的方药配伍。
3.1 生黄芪配瓜蒌 生黄芪味甘微温,归肺脾经,功善补气升阳,其虽不及人参补气之力,但其性走而不守,补益与疏通兼顾,达到补气而不滞气的目的。《药品化义》云“黄芪,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瓜蒌甘寒微苦,能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而奏宽胸散结之效,为治胸痹之良药。《名医别录》云“主胸痹,悦泽人面”。两药配伍益气疏通,消痰开胸,相得益彰。一般用于畏寒肢冷,胸胁胀满疼痛,舌胖而淡,脉细而微,属心阳不振兼有痰浊阻滞者,多有良效。
3.2 玄参配生地黄 玄参甘寒质润,善于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补益阴血之不足,兼能活血行血,逐瘀通脉,《本草正义》记载“玄参,禀至阴之性,专主热病,味苦则泄降下行,故能治脏腑热结等证。味又辛而微咸,故直走血分而通血瘀”。生地黄甘寒性润,入肾经而补肾水真阴,生津液,补阴血,《本草汇言》云“生地,为补肾要药,益阴上品,故凉血补血有功,血得补,则筋受荣,肾得之而骨强力壮”。两药均具有滋阴生津之效,相须为用,功效必增。临证多用于胸痛隐隐,心悸,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虚而数为主要表现者,疗效甚佳。
3.3 厚朴配枳壳 厚朴苦燥辛散,能下气宽中,燥湿胀满,既可除无形之湿满,又可消有形之实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本草经读》云“厚朴,气味厚而主降,降则温而专于散,苦而专于泄……能散则气行,能泄则血行”。枳壳味微苦,苦者主降,能行气化痰以消痞,破气除满而止痛。两药相须为用,具理气消痹,调理气机之功。胸痹因痰湿内结、肝郁气滞等导致胸中气机不畅者,均可用以调畅气机。
3.4 瓜蒌配薤白 瓜蒌甘寒微苦,能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而奏宽胸散结之效。薤白辛散苦降、温通滑利,善散阴寒之凝滞,通胸阳之闭结,为治胸痹之要药,《本草纲目》云“治少阴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气散血,安胎。温补助阳道”。两药配伍,常用于寒痰阻滞,胸阳被遏,失于温煦之胸痹。
4.1 病案1 患某,女性,51岁,2013年1月8日就诊。患者形体略胖,主因“胸闷3月余,加重2 d”前来就诊。既往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刻下:胸部闷痛不适,心悸不安,伴有失眠烦躁,耳鸣,关节痛,口干,舌质暗,苔黄腻,脉滑。诊断:胸痹,痰瘀互阻证。治法:清热化痰,祛瘀通络,宁心安神。处方:生黄芪20 g,瓜蒌15 g,石菖蒲12 g,生地黄12 g,薤白10 g,鸡血藤20 g,黄芩15 g,丹参12 g,远志12 g,白芍12 g,山药20 g,小茴香8 g。6剂,水煎服,每日1剂,去渣取汁,分两次温服。二诊:服上方后,诸症好转,但仍感胸闷、失眠,活动量增大时尤为明显,舌质较前转淡,苔微黄腻,脉滑。故调整薤白用量至15 g,加酸枣仁12 g,煅龙骨、煅牡蛎各15 g。12剂,水煎服,每日1剂,去渣取汁,分两次温服。三诊:服药后,胸闷基本消失,唯耳鸣改善不明显,考虑患者老年,肾之精气渐亏,故去瓜蒌、黄芩、鸡血藤,加肉苁蓉10 g,熟地黄10 g。续服6剂,水煎服,每日1剂,去渣取汁,分两次温服,以巩固疗效。嘱其调畅情志,少食肥甘厚腻之品,注意防寒保暖,适当锻炼身体。
按语:患者为老年女性,四诊合参,辨证当属痰瘀互阻证。方中生黄芪益气健脾,补而不滞,促进血脉运行。瓜蒌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宽胸散结止痛。石菖蒲辛香温通,化痰浊、止痹痛。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丹参活血化瘀通络。远志宣泄通达,开心气而宁心安神。黄芩清热燥湿泻火。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渴。天麻通经络而止痛。鸡血藤苦温,药性平和,功善行血养血,舒筋活络,增强独活通络止痛之功。山药补脾养胃之佳品,然其性甘平,补而易滞。配伍小茴香理气和胃,通调中焦气机,使山药补而不滞。二诊:病情好转,但仍感胸闷,考虑病重药情,故加入薤白通阳散结,煅龙骨、煅牡蛎镇心安神,酸枣仁养心安神。三诊:耳鸣未见明显好转,故在巩固胸痹疗效的同时,增加肉苁蓉、熟地黄滋补肾阳、肾阴。全方初以治疗主症,兼顾兼症,后期主症得愈,则增加治兼症之药,治疗过程中,主次分明,故终至病愈。
4.2 病案2 患某,男性,58岁,2013年9月7日就诊。患者于1991年无明显诱因突发胸闷、心悸,诊断为“后壁、下壁心肌梗死”,保守治疗后缓解,服用ASP及降脂药等,之后出现心律失常,无明显自觉症状,分别于1999年、2011年行冠脉造影检查,均提示右冠第一转折以远80%狭窄,锐缘支100%闭塞。2012年8月大量活动后再发胸闷,伴有肩甲放射痛,静息环节,症状缓解后就诊于外院,冠脉造影提示:LM远段80%狭窄,LAD中远段斑块,D1 80%狭窄,RCA近段70%狭窄,中段闭塞,左室造影提示膈面及后基底段运动减低,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支)治疗,现采取降脂、降压、抗凝、ASP治疗。5月26日B超示:双侧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9月2日血生化示:甘油三酯2.0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78 mmol/L。既往萎缩性胃炎、高血压病史。刻下:乏力,口干,入睡困难,多汗,心脏无明显症状,舌质紫红,苔黄,脉弦。诊断:胸痹、失眠,气虚血瘀、心脉痹阻,神失所养。治法:益气破血,养心安神。处方:生黄芪15 g,瓜蒌15 g,三七粉3 g(冲服),三棱10 g,莪术10 g,丹参15 g,川芎15 g,红花12 g,郁金12 g,薤白12 g,川牛膝12 g,黄芩12 g,土茯苓15 g,生薏苡仁12 g,五味子10 g,炒枣仁15 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去渣取汁,分两次温服。药毕,病愈,症除。
按语:心居胸中,主血脉,为血液的正常运行提供动力,心气不足则血行瘀滞,导致胸痹,气虚血瘀则心神失养而失眠。患者病程较长,胸痛频发,活动后加重,伴有乏力、舌质紫红,为瘀血日久,应益气破血。方中生黄芪益气促进血行,三棱、莪术破血逐瘀,薤白、丹参、川芎、红花、郁金、三七、川牛膝等活血通脉。土茯苓、黄芩、薏苡仁、瓜蒌相合清热祛湿,消痰浊,有利于降血脂。五味子、炒枣仁酸性收敛,养心安神。诸药相合,益气破血,养心安神,故病愈。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5-144.
R249.8
A
1004-745X(2015)03-0433-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3.020
2015-01-1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407004)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icuxiaon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