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结合MRV对脑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价值

2015-01-23 23:13:42卢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4期
关键词:丘脑基底节征象

卢禹

MRI结合MRV对脑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价值

卢禹

目的总结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CVT)的磁共振特点, 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分析10例DCV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 总结其特征性表现。结果10例患者中有5例磁共振成像(MRI)直接显示脑深静脉内血栓。10例患者MRI均出现丘脑和(或)基底节对称性异常信号, 其中6例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内混杂短T1信号, 4例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 与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显示深静脉狭窄或闭塞相符。结论丘脑和(或)基底节特征性信号改变结合MRV可早期诊断DCVT。

脑深静脉血栓形成;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诊断

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ins thrombosis, DCVT)是指发生于大脑内静脉、Rosenthal基底静脉和Galen静脉的血栓形成。DCVT占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s thrombosis, CVT)的3%~8%[1], 其临床症状复杂, 诊断明显延迟于其他静脉窦血栓形成, 且早期、规范的抗凝或溶栓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 所以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2013年在本院诊断为DCVT的患者10例, 其中女7例, 男3例, 年龄18~59岁, 平均年龄32.5岁。10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临床症状:头痛8例, 呕吐8例, 精神异常3例, 抽搐3例, 意识障碍2例, 高热1例。治疗效果:痊愈7例, 遗留偏瘫1例, 遗留不自主运动1例,死亡1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 achieve双梯度1.5 T MRI扫描仪, 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所有患者在发病5 d内行头颅MRI扫描, 发病7 d内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检查。MRI包括水平位T1WI、T2WI及Flair序列, 矢状位T1WI序列。MRV采用三维相位对比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法(3D-PC-MRV)。

1.3 图像分析 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及图像分别由3位具有6年临床经验的神经内科医师和磁共振诊断医师认真分析,并观察MRI大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和受累脑组织的间接征象, 结合MRV表现, 取一致意见后确定诊断。

2 结果

2.1 直接征象 10例患者中有5例在MRI可见大脑大静脉内异常信号, 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 T2WI呈低信号。上述患者中3例合并直窦信号异常, 2例合并上矢状窦信号异常, 1例合并右侧横窦信号异常。

2.2 间接征象 7例患者表现为双侧丘脑、基底节区异常信号, 3例表现为双侧丘脑异常信号。其中6例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内混杂短T1信号, 4例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上述患者中3例合并双侧额、顶、枕叶病变, 2例合并双侧顶、枕叶病变, 1例合并双侧大脑脚病变。

2.3 MRV表现 10例患者均行MRV检查, 其中大脑大静脉未显影7例, 显影不良3例。双侧大脑内静脉未显影5例,显影不良3例。双侧基底静脉未显影7例, 显影不良3例。合并直窦未显影4例, 显影不良2例。合并上矢状窦未显影3例, 显影不良2例。合并单侧横窦未显影3例, 显影不良2例。

3 讨论

3.1 概述 DCVT常见于围生期, 血液病、脱水等非感染性疾病, 另外自身免疫性疾病、蛋白C、蛋白S缺乏、长期口服避孕药等亦可增加DCVT的发病风险, 还有约20%病例原因不明[2]。DCVT多发生于青壮年及儿童。本组10例患者中女7例, 男3例, 年龄18~59岁, 平均年龄32.5岁。6例患者在妊娠或产褥期发病, 与上述观点一致。DCVT根据血栓累及窦腔范围、阻塞速度不同, 临床表现多样, 最常见的是颅内高压所引起的症状, 头痛是最常见的表现, 且多为持续性胀痛, 呕吐可呈喷射状。本组患者中出现上述表现的有8例。由于病变累及间脑, 可出现精神及意识障碍、高热、癫痫等症状。

3.2 影像学表现 DCVT的直接MRI表现为:急性期(1~5 d)血栓表现为短T2等T1信号, 与血流信号无明显差异, 所以其对急性期DCVT的诊断并无特异性[3]。亚急性(5~15 d)血栓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慢性期(>15 d), 血栓逐渐机化,表现为T1短T2信号, 但血栓机化后部分可再通, 静脉窦流空信号部分恢复, 这时依靠血栓信号异常来诊断DCVT就很困难。本组10例患者, 在急性期出现典型信号改变的只有5例, 证实了上述观点。另外, 血栓形成并完全阻塞窦腔的时间长短不定, 再加上大脑深静脉位置深、形态细, 即使存在异常, 也容易被忽视, 所以依靠静脉血栓本身信号改变来诊断DCVT难度较大。

DCVT继发脑实质病变的MRI表现存在特征性, 表现为丘脑、基底节区对称性、多发性病灶。因该区域灰质核团致密, 在血栓形成初期, 受累静脉扩张、淤血, 脑脊液和细胞间液平衡失调, 受累脑组织水肿, 可见丘脑、基底节区对称性片状长T2长T1信号。如静脉阻塞持续, 则迅速发展为静脉性梗死, 静脉管壁坏死、红细胞渗出和炎症细胞浸润, 神经组织坏死和出血[4]。病变区域内常见小灶出血, 表现为长T2长T1信号内混杂短T1信号, 此时脑组织肿胀更加明显,并可出现脑积水征象。出现上述影像学改变与深静脉的解剖特点有关, 大脑深静脉包括基底静脉、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后者收集前两者的回流血液, 引流至直窦。其引流范围包括基底节灰质核团、丘脑及脉络丛的静脉血, 还包括部分颞叶、枕叶、上部脑干及小脑的静脉血。大脑深静脉缺乏静脉瓣, 属于容量血管。除大脑内静脉是其引流区域唯一一条静脉外, 其他静脉侧支循环丰富[5], 这决定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低, 但一旦发病易累及双侧丘脑的特点。

MRV直接反映脑静脉窦形态及血流状态的改变, 血栓形成时, 受累静脉局部或全程狭窄、不显影。由于静脉血回流障碍, 常见多条侧支循环扩张。DCVT和CVT诱发因素及病理生理无明显差异, 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病累及的范围不同, 所以DCVT常常合并静脉窦和(或)皮质静脉受累。在本组患者中合并直窦血栓形成6例, 合并单侧横窦血栓形成5例, 合并上矢状窦血栓形成5例。

综上所述, 当年轻患者急性发病, 以剧烈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为首发表现, 同时存在脑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MRI出现对称性丘脑及基底节区出血性梗死, 应想到有DCVST的可能。结合MRV显示大脑深静脉和静脉窦窦腔狭窄或静脉血流信号消失, 则可明确诊断, 如及时给予合理的抗凝或溶栓治疗, 可大大改善预后。

[1]张海玲, 董秦雯, 刘建国, 等.大脑深静脉血栓形成六例分析.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3, 46(12):810-815.

[2]陈荣杰, 张本恕.脑深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 13(6):429-433.

[3]范晨雷, 曲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影像学诊断.现代实用医学, 2005, 17(4):222-223.

[4]吴江, 张辉, 毛小峰, 等.脑静脉血栓形成的磁共振诊断.放射学实践, 2006, 21(9):892-894.

[5]马欣, 华扬, 贾建平, 等.脑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5, 38(2):101-10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4.018

2014-11-21]

473000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室

猜你喜欢
丘脑基底节征象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人丘脑断面解剖及磁共振图像三维重建
电针“百会”“足三里”穴对IBS 模型大鼠行为及丘脑中CGRP mRNA 表达的影响
丘脑前核与记忆障碍的研究进展
Ki-67、p53、CerbB-2表达与乳腺癌彩色超声征象的关系
癌症进展(2016年11期)2016-03-20 13:16:03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中外医疗(2015年18期)2016-01-04 06:51:53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