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会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临床治疗分析
赵永会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临床治疗。方法对40例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经治疗, 治愈18例, 好转18例, 无效4例,总有效率90.0%。结论防止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的控制;迅速停止急性关节炎的发作, 防止尿酸结石的形成和对肾功能损害。
高尿酸血症;痛风;药物治疗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 是一组疾病的不同阶段,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前期, 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特点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的慢性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畸形, 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的形成[1]。选取临床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临床药物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高尿酸血症患者40例, 其中能痛风15例, 高尿酸血症25例。其中男32例, 女8例, 年龄55~69岁, 平均年龄58岁。病程1个月~11年, 平均病程5年。其中并发肥胖14例, 高血压10例, 糖尿病2例, 冠心病6例。痛风患者多伴有血尿酸盐的增高, 有时检测可能正常, 如高度怀疑, 需反复检查。
1.2 方法
1.2.1 一般治疗 控制食物总热量, 限制酒精和高嘌呤食物(如心、肝、肾等)大量摄取;饮水量应超过2000 ml/d以增加尿酸的排泄, 慎用利尿剂等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 对相关疾病的致病因素加以避免。
1.2.2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患者应抬高患肢, 卧床休息, 休息至关节疼痛缓解,72 h后可恢复活动, 常用药物有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及泼尼松等。非类固醇抗炎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介质来抑制和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 缓解局部症状。此类药物有:吲哚美辛、布洛芬、莫比可、塞莱昔布等。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病情严重而秋水仙碱无效的患者, 可用ACTH和泼尼松, 但停药后容易复发, 可与秋水仙碱合用。
1.2.3 间歇期及慢性期治疗饮食控制 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服用降低血尿酸的药物, 常用的有:丙磺舒主要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而促进尿酸排出。服用时自小剂量开始, 初用0.25 g, b.i.d.,2周内增至0.5 g, t.i.d., 最大剂量不超过2 g/d。苯磺唑酮是保泰松的衍生物, 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 排尿酸作用比丙磺舒强, 促进尿酸排泄, 起始剂量50 mg,3次/d, 渐增至100 mg, t.i.d., 最大剂量为600 mg/d。苯溴马龙(痛风利仙)为强有力的利尿酸药,25 mg/次, 逐渐增至100 mg, 毒性作用轻微。在促进尿酸排泄过程中, 碳酸氢钠口服3~6 g/d, 碱化尿液, 需多饮水, 保持尿量在2000 ml/d以上。别嘌呤醇:为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100 mg, t.i.d., 可迅速降低血尿酸浓度, 与排酸药物合用可加强疗效, 但一般不需联用。对于继发性痛风, 别嘌呤醇为降低尿酸的首选药物[2]。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血尿酸降至正常;好转:血尿酸下降但未降至正常范围;无效:血尿酸无明显下降。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40例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经治疗, 治愈18例, 好转18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0.0%。
急性痛风关节炎往往是原发性痛风的首发症状, 好发于下肢关节,90%位于第一跖趾关节, 拇趾、踝、膝、指、腕、肘关节也可为发病部位, 肩、髋、脊椎等关节较少发病。起病急骤而突然, 关节及周围的软组织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疼痛常常难以忍受, 可伴有头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先兆的患者在发病前的多数, 发病前的部分患者有乏累, 全身不适等感觉。多在午夜的发生较多, 多发季节为春季和秋季。关节局部损伤如扭伤, 穿太紧的鞋子, 还有走长时间的路, 吃喝过度, 过度疲劳和感染等都可能是诱发因素。痛风发作持续几天到几周可缓解, 关节活动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完全恢复, 留下的只是局部皮肤颜色变暗及其他的痕迹。少部分患者长期的慢性和反复发作可引起关节周围的慢性炎症, 使关节发生僵硬畸形, 活动受限, 并可伴破溃形成瘘管。间质性肾炎肾组织引起尿酸盐沉积, 表现为轻度肾区疼痛,早期可有蛋白尿和镜下血尿, 呈间歇出现, 随着病程进展,蛋白尿转为持续性, 肾浓缩功能受损, 出现夜尿增多。且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肾结石、尿路感染和其他疾病,痛风患者终末期肾衰竭的患者17%~25%。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量的尿酸结晶, 广泛阻塞管腔, 引起尿流梗阻、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症状。如积极治疗, 多饮水, 以基本药物降低血尿酸, 患者往往能挽救。
原发性痛风患者的泌尿系结石有20%~25%尿酸性结石,尿路结石继发高尿酸血症的患者较多。细小的泥砂样结石可随尿液排出体外无症状, 较大的常引起肾绞痛, 血尿, 尿路感染的症状。继发性痛风大多发生在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急性和慢性白血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溶血性贫血, 多发性骨髓瘤, 淋巴瘤和多癌症化疗后, 由于细胞内的核酸分解产生大量的尿酸, 或导致肾脏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和先进性等疾病, 并且血尿酸增高、肾功能衰竭是由于尿酸排泄困难。继发性痛风患者的尿酸浓度往往是原发性高。尿路结石的发生率较高, 但是关节症状多不如原发者典型, 且多为原发病所掩盖, 不易被发现。应该控制高尿酸血症防治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治疗和预防尿酸盐沉积;快速停止急性关节炎和肾功能损害的攻击;防止尿酸结石的形成[3]。
[1]陈光亮, 徐淑云. 高尿酸血症研究进展.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19(10):1088.
[2]张月安, 武阳丰, 赵连成, 等.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2):133.
[3]朱敏, 俞茂华, 史虹莉.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复旦学报,2004(1):71-7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5.112
2014-11-26]
162400 黑龙江省泰来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