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5-01-23 12:58:47王新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5期
关键词:鞘内尼莫地平蛛网膜

王新明

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观察

王新明

目的分析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7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6例, 实验组患者给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 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出现颅内血管痉挛1例, 再出1例;对照组患者出现颅内血管痉挛6例, 再出3例, 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现低血压1例;心率增快1例, 头痛1例, 恶心呕吐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对照组出现低血压4例, 心率增快3例, 头痛2例, 恶心呕吐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8.89%。实验组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鞘内注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效果显著, 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尼莫地平;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后容易引起脑动脉狭窄或迟发性收缩而形成脑血管痉挛, 而脑血管痉挛极易降低相应部位的脑组织的血流量, 严重的会影响正常的脑神经功能[1]。现阶段,临床上常用尼莫地平来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2例, 分别采用鞘内注射和静脉注射尼莫地平, 对比分析两种用药途径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2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6例。实验组中男25例, 女11例, 年龄20~58岁, 平均年龄(35.2±5.7)岁, 入院时发病1~24 h, 平均发病时间(6.2±1.1)h。对照组中男17例, 女19例, 年龄22~55岁, 平均年龄(31.7±6.2)岁, 入院时发病1~24 h, 平均发病时间(5.9±1.6)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采取降颅压处理, 同时给予止血抗纤溶药物和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患者给予鞘内注射尼莫地平20 mg, 在蛛网膜下腔L3~4行进行穿刺, 同时置入3~4 cm的硬膜外导管固定后行尼莫地平鞘内冲洗。对照组患者给予尼莫地平40 mg以及5%葡萄糖注射液50 ml静脉注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以及出现低血压、心率增快、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出现颅内血管痉挛1例, 再出1例, 对照组患者出现颅内血管痉挛6例,再出3例, 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实验组出现低血压1例, 心率增快1例, 头痛1例, 恶心呕吐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对照组出现低血压4例, 心率增快3例,头痛2例, 恶心呕吐5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38.89%。实验组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3.368, P<0.05)。

3 讨论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 发生几率>50%。因此临床上在治疗和预防脑血管痉挛时主要采用钙通道阻滞剂, 防止细胞外的钙离子内流而导致钙离子超载[2]。尼莫地平通过药对细胞内的Ca2+浓度的调节, 实现对其抑制。目前, 尼莫地平在临床上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颅内血管痉挛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可降低患者的疼痛感, 提高其康复速度。鞘内使用尼莫地平药物后, 可以实现扩张颅内血管, 促进脑血畅通, 缓解脑血管痉挛症状。与临床上其他药物相比, 尼莫地平更好的避免了心率加速和低血压的出现。本研究中, 对患者进行鞘内注射尼莫地平药物后, 促进了脑脊液扩散。实验组出现低血压、心率增快、头痛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颅内血管痉挛得到缓解, 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 尼莫地平鞘内注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效果显著, 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梁俊君, 孙宏亮, 王海鹏, 等. 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效果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88-89.

[2]刘学文, 田步先, 蔡爱民, 等. 尼莫地平2种给药途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中国药房,2010,21(16):1490-149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5.068

2014-11-18]

115000 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猜你喜欢
鞘内尼莫地平蛛网膜
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对比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研究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鞘内连续注射吗啡和地塞米松在癌性骨痛中的疗效及其机制
癌症进展(2016年11期)2016-03-20 13:16:06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多发性硬化应用β干扰素鞘内注射治疗的效果分析
中外医疗(2015年18期)2016-01-04 06:52:02
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研究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45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