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殿霞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262200)
鸡白冠病夏季防治要点
初殿霞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262200)
鸡白冠病又称为鸡卡式白细胞虫病,是一种细胞内寄生性原虫病,病鸡主要有鸡冠苍白、精神萎靡、步态不稳、鸡体消瘦贫血、粪便稀薄等临床特征。该病多发于高温多湿的夏季和初秋,易在蚊虫滋生的夏季传播和流行,其中雏鸡和育成鸡的死亡率可达91%,产蛋鸡发病后其产蛋率明显下降,进而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鸡白冠病应引起养鸡户的重视,本文就夏季该病的防治措施阐述如下,以供参考。
病鸡以鸡冠苍白、肉垂色淡、脚软、产蛋率下降以及排绿色稀粪为主要症状,常有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或基本废绝、羽毛杂乱、消瘦无力等表现。同时,病鸡喜卧,患病后可有零星死亡,死前鸡体抽搐、痉挛甚至口鼻出血或口流粘液。多发于3~6周龄的雏鸡,且死亡率较高。育成鸡患病后死亡率相对较低,产蛋鸡发病后产蛋率可下降5~20%,情况严重时可达55%。产蛋率处于上升期的鸡群发病后其上升态势停止,甚至较之前略有下降;所产蛋中软壳蛋的比例较高,蛋壳表面可见红色颗粒。此外,病鸡眼结膜苍白,多排黄绿色稀粪。
病鸡血液较稀薄且颜色偏淡、不易凝固;肌肉颜色较淡呈苍白色,胰脏、胸腿部肌肉、肠管外表面以及心、肝、脾等脏器表面出现较多栗粒大小的出血小结节并存在明显界限;肝、脾等脏器肿大,其表面出现灰白色小坏死点,其中肝脏有破裂出血现象,血液不易凝固,胸肌有出血斑点,气管内存在血样粘液,肾脏也有肿大及出血现象。
本病可根据其临床症状、发病季节性与病理解剖结果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可取鸡冠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在高倍显微镜下检查,可发现部分血细胞内存在配子体,细胞明显膨大且变型;将其脑、肝组织制成切片检查可见有大小不等的裂殖体,可据此确诊。
夏季是库蠓等吸血性昆虫大量繁殖的季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鸡白冠病的发病率。因此,消灭库蠓是防控该病的重要措施。在本病流行时每周向鸡舍内外喷洒0.01%敌百虫溶液或0.03%蝇毒磷溶液1次,还可将泰灭净、可爱丹等药物加入饲料中投喂,持续3~5d,已达到整群预防的目的;处于发病期时应首选泰灭净进行治疗,按4g(原药粉):10kg的比例拌料,连续饲喂 6~8d;或使用氯喹,按100mg/kg每日应用1剂,连续使用3d,间隔2d后按上述方法再使用3d;还可按25mg/kg口服增效磺胺嘧啶,连续使用3~5d。此外,还可采用措施整治库蠓等吸血性昆虫的生存环境,立夏后即可使用杀虫剂消灭鸡舍及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库蠓成虫。可使用0.03%蝇毒磷喷雾杀虫,或先后使用0.05%除虫菊酯、百毒杀喷洒抑杀病原微生物及库蠓等有害昆虫,于傍晚18:00至晚上20:00杀毒为宜。另外,鸡舍周围存在杂草、矮树、积水洼或池塘时不仅可造成通风不良,还会导致库蠓繁殖加快。因此,应于入夏时在其周边喷洒草甘膦除草或直接铲除杂草,同时改善通风条件,平整洼地,清除积水。
物理驱蚊相对较为安全,可在鸡场周边种植茉莉花、七里香或薄荷等防蚊植物,防止害虫靠近;还可在鸡舍门口挂上门帘或安装窗户、纱网等。此外还可食用灭蚊灯、电子灭蚊器等消灭蚊蝇。
卡氏白细胞原虫为鸡白冠病的主要致病原,其发育期为22~27d,应于入夏时合理用药,实现整群预防。通常用药5d左右,间隔3~5d后再重复用药,持续3~5个疗程即可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常用药物有复方泰灭净(按30~50mg/kg混饲)、 乙胺嘧啶(按1mg/kg混饲)、磺胺奎嗯啉(按50mg/kg混饲)或可爱丹(按125mg/kg混饲)等。此外,还可选择敏感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并重视应用辅助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促使病鸡早日康复。
夏季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以防产生热应激;改善鸡舍的通风条件,控制饲养密度,调整饲料的营养浓度,增加维生素用量,饲喂富含植物蛋白的饲料,以增强鸡的整体抗病能力;在鸡舍安装饮水器,为其供应清洁的饮水;对夏季易发生的主要传染病和其他寄生虫病进行重点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