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2015-01-23 09:35:57陈洪军山东省临朐县畜牧局262600
中国畜禽种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出血点粘膜猪瘟

陈洪军(山东省临朐县畜牧局 262600)

猪瘟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陈洪军(山东省临朐县畜牧局 262600)

猪瘟又称猪霍乱,它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传染病,在临床上表现为死亡率高的急性型、或者死亡率变化不定的亚急性型、慢性型以及隐性型。在我国将猪瘟列为一类传染病,在养猪生产中,如果防疫程序不科学或不到位,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广大养猪业者要引起高度警惕,要进行认真科学的免疫防控。

1 病原特点

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与牛粘膜病病毒、绵羊边界病病毒有共同抗原。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病毒株的毒力有强、中、弱之分。猪瘟病毒能引起猪的无临床症状的持续感染,经垂直传播的猪瘟病毒可使猪产生免疫耐受。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牛粘膜病毒会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死亡,并表现猪瘟症状和病变。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在自然干燥的情况下,病毒不易存活,污染的环境如保持充分干燥和较高的温度,经1~3周,病毒即失去传染性。

2 流行特点

2.1 易感性

本病仅发生于猪,各年龄、品种的猪(包括野猪)都易感。

2.2 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猪群引进外表健康的带毒猪是猪瘟暴发最常见的原因。病毒分布于病猪的各种体液和组织中,以淋巴结、脾脏、血液中含量最多。有的健康猪感染1~2d,在未出现症状前就能排毒。部分病猪康复后5~6周仍能带毒和排毒。蝇类、蚯蚓、肺丝虫都可在一定时间内保存猪瘟病毒。

2.3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经扁桃体、口腔粘膜及呼吸道粘膜感染。弱毒株感染母猪后,病毒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产生弱胎、死胎、木乃伊,部分胎儿产出后发生先天性震颤、共济失调,存活者可发生持续感染。

2.4 传播媒介

被猪瘟病毒感染的饲料、饮水、饲养用具、运输工具、饲养及管理人员的工作服、鞋及医疗器械等都可成为传播媒介。

2.5 发病特点

经过免疫的母猪所产仔猪,1月龄内很少发病,1月龄以后易感性逐渐增加。繁殖障碍型猪瘟多表现为新生仔猪发病、死亡。猪瘟病毒能引起免疫抑制,发生猪瘟时容易继发或并发猪肺疫、副伤寒等疾病。

3 临床症状

3.1 最急性型

多见于流行初期,突然发病,症状急剧,表现全身痉挛,四肢抽搐,高热稽留,皮肤和粘膜发绀,有出血斑点,经1~5d死亡。

3.2 急性型

此型最为常见。发热,体温41℃左右,呈稽留热,表现行动缓慢、头尾下垂、拱背、寒颤、口渴、常卧一处或闭目嗜睡,眼结膜发炎,眼睑水肿、有粘脓性分泌物,腹下、耳根、四肢、嘴唇、外阴等处可见紫红色出血斑。病初粪干,后期腹泻,粪便呈灰黄色。公猪包皮内有尿液,用手挤压后流出浑浊灰白色恶臭液体。哺乳仔猪也可发生急性猪瘟,主要表现神经症状,如磨牙、痉挛、角弓反张或倒地抽搐,最终死亡。

3.3 亚急性型

该型常见于老疫区或流行中后期的病猪,症状较急性型缓和,病程约20~30d。

3.4 慢性型

主要表现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常伏卧,步态缓慢无力,食欲不振,便干和腹泻交替。有的病猪在耳端、尾尖及四肢上有紫斑或坏死痂。病程1个月以上。不死亡者长期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3.5 温和型

病情发展缓慢,病猪体温一般为40~41℃,皮肤常无出血点,但在腹下多见淤血和坏死。有时可见耳部及尾巴皮肤坏死,俗称干耳朵、干尾巴。病程长达2~3个月。

3.6 繁殖障碍型

妊娠母猪感染后,将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造成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或产出弱小仔猪,也可能产出外表正常的仔猪,多数出生后陆续发病死亡,个别能长期存活,但呈持续感染和免疫耐受状态,成为猪场危险的传染源。

4 病理变化

肉眼可见病变为小血管内皮变性引起的广泛性出血、水肿、变性和坏死。

4.1 最急性型

常无明显的特征性变化,一般仅见浆膜、粘膜和内脏有少量出血斑点。

4.2 急性型

皮肤、浆膜、粘膜、淋巴结、心、肺、肾、膀胱、胆囊等处常有程度不同的出血变化,一般为斑点状,以肾和淋巴结出血最为常见。淋巴结肿胀、充血及出血,外表呈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状。肾脏色泽变淡,皮质部有小出血点,肾盂也可见到。脾脏一般不肿大,被膜上特别是边缘常可见隆起的红色小出血点,有30~40%的病例脾脏边缘有出血性梗死,呈紫黑色、稍突起。这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多数病猪两侧扁桃体出血、坏死。喉头、咽部粘膜及会厌软骨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4.3 亚急性型

全身出血病变较急性型为轻,但坏死性肠炎和肺炎的变化较明显。

4.4 慢性型

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大肠的回盲处粘膜形成特征性的纽扣状溃疡。全身出血变化不明显。由于钙、磷失调表现为突然钙化,从肋骨、肋软骨联合到肋骨近端常见有半硬的骨结构形成的明显横切面,该病理变化对慢性猪瘟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4.5 温和型

病变一般较典型猪瘟轻,如淋巴结呈现水肿状态,轻度出血或不出血,肾出血点不一致,膀胱粘膜只有少数出血点,脾稍肿,有1~2处小梗死灶,回盲瓣很少有纽扣状溃疡,但有时可见溃疡、坏死病变。

4.6 繁殖障碍型

可见死胎、木乃伊、产出弱小仔猪或颤抖仔猪,多数仔猪可见水肿,腹腔积水,肺动脉畸形,肠系膜淋巴结串珠状肿大,肾皮质出血和出现裂缝,皮肤和肾点状出血,淋巴结出血等。

5 鉴别诊断

5.1 临床综合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症状、剖检病理变化等作出初步诊断。

5.2 流行病学诊断

根据疫情调查,猪场免疫情况分析,母猪繁殖情况记录,药物治疗效果分析等。

5.3 实验室诊断

常用方法有动物接种实验、免疫荧光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正向间接血凝实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6 防控措施

6.1 预防措施

(1)平时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环境控制,防止病毒侵入。实施疫苗免疫是控制猪瘟的有效措施。中国的猪瘟兔化弱毒苗是世界上最好的猪瘟疫苗,现已为许多国家采用,并取得了控制或消灭猪瘟的效果。猪瘟的免疫程序可根据自己猪场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母猪经过免疫的情况下,仔猪可在30日龄第一次免疫,由于考虑到母源抗体的影响,第一次免疫用3~4倍剂量效果较好;65~70日龄进行第2次免疫;后备母猪5月龄进行免疫,公猪、繁殖母猪每年注射猪瘟弱毒疫苗两次,繁殖母猪可与仔猪30日龄时的免疫同时进行。发生过猪瘟的猪场,实施超前免疫,30日龄时再加强免疫一次。新购仔猪最好在7d内进行免疫接种。

(2)发病时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封锁疫点、处理病猪、紧急免疫接种、彻底消毒,对繁殖障碍型的母猪及仔猪应坚决淘汰。

6.2 治疗措施

该病尚无有效疗法。对贵重种猪,发病初期可用抗猪瘟高免血清、干扰素、转移因子、黄芪多糖等抢救,同群猪可用抗猪瘟高免血清紧急预防,但治疗费用较大,一般在养猪生产中不提倡应用。近年来,对非典型猪瘟的防治大多采用注射大剂量(10~20头份)猪瘟疫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养猪者不防尝试一下。

陈洪军(1973.9-),男,大学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

猜你喜欢
出血点粘膜猪瘟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幸福(2019年12期)2019-05-16 02:27:44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猪业科学(2018年8期)2018-09-28 01:27:52
Mutually Beneficial
Beijing Review(2016年32期)2016-08-30 02:42:51
浅谈猪瘟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6
基于严重烧伤抗休克时胃肠粘膜内缺血的研究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矫正阴道松弛的护理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手术治疗阴道松弛患者的护理
猪瘟与附红体混合感染的防治
趣味常识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