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杰(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畜牧兽医局 266200)
浅谈奶牛布病难以净化的原因和防治
刘志杰(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畜牧兽医局 266200)
奶牛布鲁氏杆菌病(布病)作为一种由布氏杆菌所引起的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归类为B类传染病,我国则列为二类传染病。其主要特征发生在奶牛,生殖器官、胎膜发炎、流产、不育等是其主要特征,除对奶牛影响巨大外,该病还可通过病牛传给人类,高度威胁人类身体健康。近年来,奶牛养殖业在国内外迅速发展,阳性病例数量不断增加,感染率持续上涨。在我国现有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体制下,奶牛大多数由个人饲养,由此造成了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却忽视日常饲养管理的现象,而再加上政府行政手段力度不够,使得控制和净化奶牛布病显得十分困难。本人就奶牛布病难以净化的原因和防治的措施进行探讨,仅供大家参考。
(1)认识不足。有些养殖户特别是新养殖户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布病防疫知识,引进牲畜不检疫,更有甚者对于检出的阳性布病牛,不让政府扑杀,私自违法买卖,造成布病持续存在。
(2)养殖场饲养人员未真正树立定期体检的健康意识,感染布病的人员仍然饲养管理奶牛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布病频发。
(3)个别养殖户存在奶牛与羊混养现象,使得牛羊之间互相传染。
防治奶牛布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要想全面净化,必须建立从上而下的长效机制,各级地方政府要对此高度重视,每年所有奶牛进行2次检疫,阳性牛及时扑杀。
某些地方因为补偿机制不健全或者补偿资金不足,阳性病牛扑杀工作举步维艰,特别是当牛的市场价格处于高位时,扑杀工作更是面临重重障碍,导致带病牛作为传染源长期存在,为布病疫情的蔓延和扩散留下隐患。
部门之间未真正建立起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往往是互相推诿、扯皮,在疫情防控方面缺少协同配合,布病要想真正达到净化,必须由各部门协同作战,出现疫情时迅速赶赴现场,按照工作职责,各司其职,果断处理疫情,方能迅速有效地控制疫情的扩散蔓延。
目前奶牛大多采用自由式饲养模式,奶牛保定困难,因此对奶牛进行采血化验难度大大增加,同时由于无法得知奶牛调入时间、养殖分散、检测经费不足等原因,严重影响检疫效果。
近年来,即墨市奶牛发展迅速,饲养量大幅度增加,多数外地调进致使异地交易频繁,使一些病牛被调入而传染。
个别养殖户检出阳性牛后,未按照法定要求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导致传染源不能彻底消灭,造成该病继发。
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建立从上至下的工作机制,高度重视布病的净化工作,逐级签订责任状,责任分工明确,对辖区的所有奶牛进行登记,随时掌握调入和调出,实行动态化管理。奶牛场在建场之前就应当按照动物防疫条件的要求做好规划,同时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颁发 《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生鲜乳收购站必须与奶农签定质量安全协议,要求奶农凭畜牧部门颁发的奶牛健康证送奶,确保牛奶质量安全。同时养殖场应当建立体检评估制度,每年对饲养管理人员进行体检,一旦发现患病者,要及时采取治疗换岗等措施。
在布病非高发区,采用普通检查的方法即可。每年春秋两季要对所有存栏奶牛采血进行血清学检测,彻底净化该病。检出阳性奶牛都必须及时扑杀,然后对其所在的牛舍进行消毒,并将其做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确保净化率达到100%。
在养殖场门口,建立消毒间或消毒通道,进出人员车辆必须进行彻底消毒。按比例使用消毒威或生石灰对奶牛运动场和圈舍每3天进行一次消毒,每月进行一次全场的彻底消毒,经常刷洗饮水槽,勤换饮用水,保持水质干净。另外,栏舍内的剩余草料和粪便要及时清理。只有把消毒工作做好做细了,才能彻底杜绝被病源感染,防止疫病传播。
布氏杆菌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会在人畜间交叉感染,因此特别需要加强饲养人员的管理,保护好人身健康。饲养管理人员需要定期体检,持有健康证;在疫苗免疫过程中应注意防护各种活疫苗对人不同程度的残余毒力;不得在饲养场内就地屠宰动物、煮食动物产品;外来人员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进出养殖场,非饲养者尽量避免进入养殖舍内。
调入病牛是造成该病传染的关键,所以一定要加强奶牛的引种管理。各奶牛场以实行自繁自养为首要原则,尽量减少外调种牛。确实需要外调引种的养殖户,在调入后,要及时联系当地防检部门实行隔离饲养。待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疫控中心监测确认为阴性后,才可解除隔离,饲养观察30d后,方可混群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