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箭(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金星动物监督所 125000)
传染性支原体肺炎在肉牛养殖中的诊断
何金箭(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金星动物监督所 125000)
为探究肉牛养殖中对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方法,抽取本省多个肉牛养殖场的880例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病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患病特点及患病部位,分析其临床诊断要点。表明:病牛的主要患病部位为肺部,多数呈现肉样病变,严重者出现干酪样或化脓性坏死,造成患病的主要原因为牛支原体,其敏感药物依次为环丙沙星、左氟沙星和四环素。结论: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为牛支原体,预防应加强牛群引进的管理和饲养管理,并进行疫苗注射。
传染性支原体肺炎;肉牛养殖;诊断经验
传染性支原体肺炎是2008年在湖北省出现的大范围新引进肉牛出现坏死性肺炎的呼吸道传染疾病,临床表现为咳嗽、食欲不振、消瘦等[1],还可引发关节炎、腹泻风病症,应用常规抗生素治疗并不能取得满意效果,死亡率较高,传播范围较广,对肉牛的养殖造成了极大损伤[2],因此准确诊断此类病症对肉牛养殖的收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探究肉牛养殖中对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方法,抽取本省多个肉牛养殖场的880例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病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取得满意效果。现详细报告如下:
抽取本省多个肉牛养殖场的880例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病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样本并对其进行生化检查。
对样本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种群鉴定、细菌分离鉴定、牛结核鉴定和药敏试验。参照标准操作进行检验,记录所得结果并总结。
经比对,各养殖场的发病情况基本相同,发病牛群均为从外省引进的西门答尔牛和本地黄牛杂交的肉牛,年龄均在3月龄~1岁间,均在购进后一周内发病,甚至2d内发病。发病初期均表现发烧约42℃,持续时间约为4d左右,接着病牛食欲不振、消瘦、咳嗽、毛色不亮,出现泄泻,粪便呈水样带血,继而更有病牛引发关节炎、关节水肿等情况。不同年龄层肉牛均有发病,幼牛发病率更高。
病牛主要在胸腔和肺部出现病例变化,肺和胸出现粘连情况,胸腔有少许积液;心包有黄色澄清的积水[3],肺部的病变有个体差异,且与病程的发展相关: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在肺尖叶、心叶及分膈叶可见红色肉变或伴随化脓灶的分布;病情较重的患者在肺部可观察到干酪样或化脓性坏死灶。
经支原体培养鉴定可知之源头菌落为煎蛋样,液体培养基从红色变为黄色,较为透亮;经光学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可发现在红细胞中均存在数量不一的泰勒虫体。
经药敏试验可知,细菌和支原体存在较大的耐药性,细菌的敏感药物依次[4]为:先锋必、先锋V、头孢拉定、丁胺卡纳、左氟沙星,这些药物多细菌具有一定的疗效;支原体的敏感药物依次为环丙沙星、左氟沙星、四环素。
造成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病因为支原体感染,在1961年,支原体就被确定为导致乳腺炎的主要病源,1976年确定为呼吸道疾病的致病原[5]。在很多国家都引起过较为严重的流行。在现今的研究中,被认为是导致青年奶牛、犊牛和育肥牛关节炎的主要致病因素。牛支原体不仅可引起牛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还可造成持续感染和支气管炎伴随肺干酪样或凝固性坏死病变。牛支原体与病毒、细菌等具有协同作用,在通风不良、运输、过度拥挤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抗生素对牛支原体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不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需要对牛支原体进行深入研究以寻求解决的有效方法。
本文为探究肉牛养殖中对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方法,抽取本省多个肉牛养殖场的880例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病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牛的鼻腔分泌物是牛支原体排出的一种重要方法,健康的牛若与病牛近距离接触将会造成感染,感染的牛也会对其他牛造成感染,从而形成扩散,因此防止其扩散需要进行综合防治,要优化外来牛的引进检查制度,在饲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卫生的监护,对牛舍进行定时清扫,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对于严重的病牛要及时向上层汇报并采取有效措施,为避免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可采取封锁隔离措施。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可依次采用敏感性较强的药物进行治疗,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牛支原体肺炎中存在较高的泰勒虫感染率,因此要及时应用贝尼尔或咪唑苯脲进行治疗,降低泰勒虫的感染率。
[1]郭晓新.肉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6):150.
[2]周伟,李能章,魏学良,等.重庆市某肉牛场牛支原体肺炎的诊断[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2,34(4):326-328.
[3]周秀玲,李知新,李忠,等.肉牛支原体肺炎的诊断[J].中国动物检疫,2013(6):56-57.
[4]吕立满,李雨来,等.牛传染性支气管肺炎的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3(12):105.
[5]戴届全.调运肉牛谨防“烂肺病”[J].湖南农业,201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