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剑明(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农办 315315)
畜禽粪便生态循环利用现状与思考
虞剑明(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农办 315315)
慈溪市地处浙东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文优势和设施装备优势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当前,全市畜牧业正处于向现代生态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和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今后畜牧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大事。在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2015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区域性示范。为了推动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畜牧业转型升级,本文分析全市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现状,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慈溪市政府提出了 “打造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家园”的发展战略,农业部门坚持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实现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慈溪是畜禽生产和消费大市,畜禽养殖列入重点 “菜篮子工程”之一。多年来,全市积极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大力支持畜禽养殖场(户)标准化、规模化建设,使畜禽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据畜牧兽医部门统计资料,2014年,全市畜禽蜂饲养量为:生猪52.3万头、牛930头、家禽312.2万只、兔58.9万只、羊4.56万头、蜜蜂8.35万群,全年生产肉类30081t、禽蛋9356t、牛奶1707t,实现畜牧产值9.22亿元。已累计建成市级生态畜牧养殖小区25个,初步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生猪、家禽、兔、蜂及野鸭等优势饲养片区,全市畜牧业专业户(场)1450个,其中:养猪专业户245户,万头以上猪场8家;养禽专业户486户,存栏2000只以上蛋禽户71户,出栏万只肉禽户18户;养兔专业户88户;养羊专业户176户;养蜂专业户450户。畜牧业为慈溪市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畜禽排泄物的污染也成为当前农业、农村的重要污染源,经测算,2014年全市畜禽饲养量换算成生猪当量约70万头,年排泄物总量49.6万吨、按本市耕地、园地总面积约70万亩测算,畜禽粪污农田负荷量平均水平约为0.7t/亩·年,畜禽粪污承载量虽未超过农田消纳能力,畜禽养殖尚具发展空间,但由于畜禽养殖分布不合理,局部地区畜禽粪便农田负荷量已超过当地农田可消纳量,使污染问题突出。尤其是规模化集中养殖,随之带来的畜禽粪尿过度集中和冲洗污水大量增加,给环境造成极大压力。
自2004年以来,本市通过建设畜牧示范小区、种子种苗工程和中央财政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支持畜牧业提升项目等,先后实施宁波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创建项目18个,规模场改建项目22个,种畜禽场提升项目4个,在扶持畜禽生态养殖、规模养殖和标准化养殖的同时,注重畜禽养殖污染达标排放资源利用。本市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方式有以下几方面:
按照 《慈溪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域划分与管理办法》,实行畜禽养殖区域分类管理、整治与建设相结合,突出重点区域的环境保护,对位于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逐步实施关闭或搬迁;限养区内不准新建或扩建养殖场,现有养殖场须实施生态化改造。非禁养区内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必须全面符合城镇总体发展规划、环保功能区划和产业发展导向,用地须经有关部门联合踏勘、会审同意并报市政府批准,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 “三同时”制度。
根据 “五水共治”工作的统一部署和 《慈溪市畜禽养殖场拆除关闭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对市级34条 “河长制”河道两侧﹑饮用水源水库集雨区和6条市级河道两侧畜禽养殖场全面关闭 “清零”。根据上级关于污染减排工作的部署和《2014年度慈溪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实施方案》,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列入十项减排重点任务之一,明确要求关闭搬迁一类河道两侧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开展其他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关闭搬迁。严格控制养殖规模,养殖总量削减3%以上;深入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确保全面完成列入国家、省减排重点任务。
按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要求,深化 “两分离三配套一处理”养殖污染治理标准。两分离:畜禽舍及生产设施雨污分离、干湿分离。三配套:配套干粪堆场、沼气池和沼液池。粪便、沼气和污水处理能力应与生产能力相匹配。一处理:病死畜禽尸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依不同养殖品种和规模,采取农牧结合、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消纳模式和达标排放模式。其中,养殖污水采用格栅、厌氧、沉淀等措施,经预处理后还田利用或纳入市政污水管网。固体粪便采用好氧堆肥技术,并配套足够的消纳土地。根据 《浙江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达标验收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本市制定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一场一策”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重点开展猪牛养殖场的整治,到2017年全面完成治理任务。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通过加工处理可制成有机复合肥料。本市以畜禽排泄物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厂家2家,合计年生产商品化有机肥2.8万吨,消化干粪3.2万吨,相当于湿粪10万吨。
畜禽养殖规模及养殖种类不同,对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大中型养猪场基本做到排泄物干湿分离或沼气池或氧化池处理,干粪、沼液、沼渣基本做到资源化利用或进行集污纳管,监管和工作到位,对周边的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小型猪场因对粪便处理成本相对较高,不进行治理或治理不到位,相对污染较重。家禽养殖以中小型养殖为主,排泄物以粪便为主,干粪作有机肥,排泄物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实施国家大中型沼气项目6个、省 “811”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项目17个、宁波市循环农业项目6个、宁波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项目15个。累计建沼气池17565m3,完成14家规模畜禽养殖场截污纳管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目前本市应用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排泄物资源化利用主要技术和渠道有以下几种:
(1)畜禽粪便堆肥资源化技术:将畜禽粪便收集,或加入一定比例的辅料,通过堆肥使畜禽粪便高温腐熟,形成安全、稳定的高品质有机肥料,施于农作物。大型规模场配套有机肥加工车间、中型规模场畜禽粪便经压榨脱水运至有机肥加工厂、非规模畜禽养殖场自行堆肥。2014年配套有机肥车间的山下、方兴、慈龙、富农等4个养猪场共生产有机肥9000t。
(2)畜禽养殖污水分类处理技术:根据畜禽养殖品种和规模,有三种处理模式:一是直接还田:畜禽废水直接用于农田肥料;二是 “沼气处理+自然处理+农田处理”组合处理:畜禽养殖产生的废水先经沼气处理后,再经生物稳定塘(氧化塘)进行自然处理,处理后的尾水和沼渣直接用于农田灌溉和农田肥料,形成 “畜禽—沼—果蔬”农牧结合、循环利用;三是 “沼气处理+自然处理+截污纳管”组合处理:在 “沼气处理+自然处理”的基础上,废水接入城市污水管网,送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纳管工程列入了本市 “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年出栏3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已完成截污纳管工作。
(3) “生物发酵床-零排放”饲养技术:这是一种少污染、少排放、少臭气的新型环保养殖模式,该技术在本市应用不多,仅个别奶牛场采用这一技术。
近年来,本市加快了以沼气建设为重点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综合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综合利用的新路子,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
由于有的养殖场(户)环保意识淡薄,有关责任部门防治养殖业污染、发展生态畜牧业认识不够,对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的治理监管力度不大,致使部分畜禽养殖场,特别是小散养猪场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严重污染周围环境。
畜禽养殖业集约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多数畜禽养殖场(户)只养殖不农作,畜禽排泄物无处消化,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和个别畜禽养殖业较集中的小区,种养比例失衡现象比较严重,畜禽粪便缺少足够的土地消纳利用。
畜禽粪尿通过厌氧消化工艺转化而获得沼气,是目前畜禽粪尿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的有效方法,但沼气工程建设、运行成本较高,技术需要进一步创新,沼气工程间断使用的现象很普遍,甚至部分养禽场沼气建后停用成摆设。
传统畜禽生产模式在偏远农村还比较普遍,生产工艺落后,栏舍过于简陋,没有实行 “二分离三配套”,环境污染严重。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实用的具有一定回报率的处理技术,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养殖场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各种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但是由于内部管理粗放,对于一些处理设备的投入不足,导致粪便的再利用率低。
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和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在新常态下面临机遇与挑战,要在深刻理解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基础上,充分认识畜牧业发展的新常态,尤其要重视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发生新变化,规模化养殖进入到用地环保双重制约日益趋紧的新状态;以及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新变化,生产经营主体进入到散户退出加快与规模化速度放缓并存的新状态。为此,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不能照搬照抄工业污染治理的思路,要充分考虑畜禽养殖行业及其废弃物的特殊性。一方面,养殖行业利润不高,如果按照治理工业污染的要求对畜禽养殖粪便、污水等实施处理后达标排放,其高昂的成本是养殖业难以承受的;另一方面,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具有资源属性,可以用来制造有机肥、制取沼气、发电等,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特别是当前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可再生能源开发不断扩大的形势下,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大有潜力可挖。鼓励养殖场与周边农户种养结合,做到就地消纳,循环利用,以减少污染源,防止污染物扩散。
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本地的生产实际,进一步优化慈溪市畜牧业内部结构,及时科学地调整养殖品种、加工方法和产业发展规模。同时,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为主要切入点,以绿色、环保理念贯穿养殖、饲料、疾病防控、产品加工等畜禽养加运销全过程,研究和应用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技术。以沼气综合利用、农牧结合为纽带,通过生态工程充分利用物质资源,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把畜禽粪尿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同时建立鼓励使用有机肥、限制使用化肥的引导政策。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直接或间接使用到种植业,是变废为宝、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污染、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途径。畜牧业发达国家普遍采取限用化肥、鼓励使用有机肥的政策。建议本市研究出台鼓励使用有机肥政策,积极引导农民使用有机肥。扶持建设有机肥加工、沼气工程、农牧结合管网设施。对有机肥加工企业、沼气工程设施、应列入农机补贴目录给予补贴,农牧结合管网设施应作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给予财政补贴,对有机肥加工企业、三沼服务公司应在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解决畜牧业发展与养殖污染的矛盾问题时,有关部门应调整工作重心,从单纯治理转移到治理与监督管理并重。根据 《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建议环保部门,对批准的新建场,严格执行环保 “三同时”制度;对违建场特别是刚拆又建场,要加大执法力度,发现一处,查办一处。同时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强化广大畜禽养殖场(户)环保意识,既注重发展养殖业,又注重珍惜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使畜牧业的发展有强劲的动力和持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