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丽 赵华 张美娇 程政平 王剑锋
纤溶系统及共刺激分子在炎性肌病发病机制的作用分析
刘艳丽 赵华 张美娇 程政平 王剑锋
目的探讨炎性肌病发病机制中纤维系统及共刺激分子的作用。方法20只雌性英国短毛豚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EAM组, 各10只。对照组以CFA 0.25 ml+等体积PBS为免疫物, 行6次免疫;EAM组以CFA0.25+等体积的纯化兔肌球蛋白10 ml/L作免疫物, 行6次免疫。观察组织形态学和临床表现变化。结果EAM组临床评分为(1.40±0.73)分, 病理学评分为(1.70±1.05)分, 提示为轻-中度炎症。免疫组化表明, 对照组, 即正常肌组织不对MMP-9和uPA表达, 但有少许小血管表达。而EMA组的炎性细胞﹑坏变肌纤维包绕的小血管内皮细胞﹑炎性细胞﹑非坏死肌纤维均有明显表达。结论针对炎性肌病发病机制中纤溶系统及共刺激分子作用展开研究, 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如提高纤维蛋白含量, 在治疗特发性肌炎中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
纤溶系统;共刺激分子;炎性肌病;发病机制
特发性炎性肌病依据免疫组织学特征, 可按皮肌炎﹑多发性肌炎﹑非特异性肌炎﹑重叠性肌炎﹑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包涵体肌炎划分。特发性多发性肌炎(IPM)是指病因不明, 无其他恶性肿瘤和结缔组织病合并的一种成人多发性肌炎, 以隐匿起病或亚急性起病为特征, 进展的四肢近端肌和颈前肌无力﹑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纤维变性坏死﹑血清肌酶升高现象, 但尚不明确发病机制[1]。本次研究就炎性肌病发病机制中纤溶系统和共刺激分子作用展开探讨,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只雌性英国短毛豚鼠, 体重200~250 g,周龄8~10周, 提供充足饲料﹑清洁水﹑苹果﹑光照条件, 生活节律保持正常。随机分为对照组和EAM组, 各10只。
1.2 方法 主要仪器:包括冰冻切片机﹑超低温冰箱﹑光学显微镜病理图像采集系统等。主要试剂:肌球蛋白﹑伊红试剂等。对照组以CFA0.25 ml+等体积PBS作免疫物, 行6次免疫。EAM组以CFA0.25 ml+等体积纯化兔肌球蛋白10 ml/L作免疫物, 行6次免疫。EAM组采用皮下注射方法,将上述免疫物向豚鼠背部两侧注射, 免疫剂量为0.5 ml/次, 1次/周, 分别于第0﹑7﹑14﹑21﹑28﹑35 d免疫, 操作6次,均在第1﹑2次时, 取百日咳杆菌原液同时腹腔注射, 0.5ml/次。
1.3 观察指标 注射前称重, 对动物临床表现观察, 评分标准:0分:肌无力表现不明显;1分:无力咕叫或咬啮;2分:前肢屈曲﹑头下垂;3分:体重减轻, 濒临死亡。标本处理及染色。病理组织学观察:包括肌纤维坏死﹑变性, 小静脉形态和肌间质小动脉改变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EAM组临床评分为(1.40±0.73)分, 病理学评分为(1.70± 1.05)分, 提示为轻-中度炎症。免疫组化表明, 对照组临床和病理学评分均为0分, 即正常肌组织不对MMP-9和uPA表达, 但有少许小血管表达。而EMA组的炎性细胞﹑坏变肌纤维包绕的小血管内皮细胞﹑炎性细胞﹑非坏死肌纤维均有明显表达。
将异体或自体骨骼肌匀浆在兔﹑豚鼠等动物体内注入,可引发肌炎, 在病理改变上, 类似于人类多发性肌炎, 可在此疾病病发机制研究中应用, 也可用于新的治疗药物探索,但缺点为此模型具有较差的稳定性, 各实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缺乏可重复性[2]。在此基础上, 研究出EAM, 由骨骼肌成分之一C蛋白免疫动物及肌球蛋白免疫动物诱导。本次研究依据Kojima等方法, 应用兔骨骼肌纯化的肌球蛋折作研究的抗源, 取百日咳杆菌原液和CFA辅助应用, 对免疫豚鼠皮下注射, 经6周, 制成EAM型。在初期, 即免疫注射1~3周,观察背部, 存在局部硬结形成的情况, 后有皮肤破溃﹑红肿﹑结痂现象[3]。实施免疫3周后, 与人类IPM有一致临床表现,如存在活动度下降﹑叫声低微﹑后肢无力等。营养不良以腹部﹑后肢脏污, 毛发失去光泽为表现。致免疫后期, 体重下降,觅食减少[4]。对死亡豚鼠进行解剖, 有严重肌纤维坏死和炎症反应现象。待所有动物有临床表现后, 免疫停止, 1周后, 2只症状有所减轻, 表明EAM在一定程度上具自发痊愈倾向[5]。共刺激分子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在免疫细胞分化﹑活化及免疫效应维持中, 作用较为重大。对自反应性T细胞具负性和正性调节作用, 对共刺激分子干预, 可为炎性肌病采用靶向性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 针对炎性肌病发病机制中纤溶系统及共刺激分子作用展开研究, 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如提高纤维蛋白含量, 在治疗特发性肌炎中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
[1]Polterauer S, Grimm C, Seebacher V, et al. Plasma fibrinogen levels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a multicenter study. Oncologist, 2009, 14(10):979-985.
[2]Rudd CE, Taylor A, Schneider H. CD28 and CTLA-4 coreceptor expression and signal transduction.Immunol Rev, 2009, 229(1):12-26.
[3]普艺, 张进, 肖波, 等.外周血淋巴细胞CD/CD40L表达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发病关系.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3, 11(4): 335-337.
[4]吴怀国, 彭晓江, 李军, 等.共刺激分子CD28:CTLA4/B7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中的作用.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8, 21(3):210-212.
[5]Franssson ME, Lilienfeldt LS, Fagius J, et al. The T-cell pool is anergized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in remission. Immunology, 2009, 126(1):92-10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217
2015-08-17]
116033 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刘艳丽赵华 张美娇 程政平);大连市中心医院(王剑锋)
王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