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西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调查分析

2015-01-23 07:03:50魏大更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22期
关键词:皮肤过敏预防措施类药物

魏大更

医院西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调查分析

魏大更

目的调查分析医院西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不良反应类型, 促进本院西药的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西药引起不良反应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整理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种类﹑给药方式﹑临床效果﹑不良反应类型, 并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男性患者明显少于女性患者(P<0.05);年龄<12岁及>60岁的患者明显多于年龄35~60岁及12~34岁的患者;抗感染类药物高于其他药物所占比例;静脉注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给药方式所占比例;105例患者中, 102例患者痊愈, 占97.14%, 3例患者好转, 占2.86%;主要的不良反应有皮肤过敏﹑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等。结论引起西药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 医院要加强对西药的管理,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保证患者的要安全。

西药不良反应;临床调查;分析

随着各种疾病发病率的升高及药物品种的增多, 药物的使用量有明显上升, 随之而来的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增多[1]。不良反应不仅严重制约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还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作者就对本院应用西药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105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 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 相关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2月本院应用西药出现不良反应的105例患者, 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1.2 方法 对105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整理,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种类﹑给药方式﹑临床效果﹑不良反应类型, 并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 105例患者中, 男34例, 占32.38%, 女71例,占67.62%, 男性患者明显少于女性患者。

2.2 患者年龄 105例患者中, 年龄最小4岁, 最大85岁, 平均年龄(42.36±14.34)岁。其中年龄<12岁患者有33例, 占31.43%, 年龄12~34岁患者有15例, 占14.29%, 年龄35~60岁患者有18例, 占17.14%, 年龄>60岁的患者有39例,占37.14%;年龄<12岁及>60岁的患者明显多于年龄35~60岁及12~34岁的患者。

2.3 给药种类 105例患者中, 56例患者应用抗感染类药,占53.33%, 22例患者应用循环系统类药物, 占20.95%, 18例患者应用消化系统类药物, 占17.14%, 9例患者应用呼吸系统类药物, 占8.57%。抗感染类药物高于其他药物。

2.4 给药方式 105例患者中, 静脉注射74例, 占70.48%,口服16例, 占15.24%, 肌内注射10例, 占9.52%, 皮下注射5例,占4.76%;静脉注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给药方式所占比例。

2.5 临床效果 105例患者中, 102例痊愈, 占97.14%, 3例好转, 占2.86%, 临床疗效较好。

2.6 不良反应类型 105例患者中, 发生皮肤过敏35例, 占33.33%, 主要表现为潮红﹑皮疹﹑瘙痒﹑结痂等;发生消化系统不良反应23例, 占21.90%, 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胃痛﹑胃胀等;发生呼吸系统不良反应18例, 占17.14%, 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气促﹑喉部水肿等;发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4例, 占13.33%, 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烦躁﹑头晕头痛等;发生外周循环系统不良反应12例, 占11.43%, 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低血压或者高血压等;发生其他不良反应3例,占2.86%, 主要表现为发热﹑水肿﹑口干﹑寒战等。

3 小结

药物是治疗临床疾病最常用的方法, 尤其是西药, 在临床的应用十分广泛[2]。本次研究发现, 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更容易出现西药不良反应, 年龄<12岁或>60岁患者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抗感染类药物容易引起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静脉注射较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过敏。

根据以上结果, 分析原因如下:男性的抵抗力相对比女性的抵抗力强, 而老年人及小儿, 其抵抗力相对较弱, 所以女性﹑小儿及老年人较容易出现不良反应。静脉注射最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主要是因为静脉注射直接将药物输入血液,并没有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抗感染类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导致不良反应较多[3]。

综上所述, 为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临床要加强对抗感染类药物的管理, 并为患者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同时注意妇女﹑小儿及老年人的用药。

[1]姜向东. 5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研究.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7(9):166-167.

[2]傅喜敏.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研究.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9(13):1779-1780.

[3]吴震宁, 王骏.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研究.医药前沿, 2014, 3(29):112-11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114

2015-08-18]

111000 解放军第201医院药剂科

猜你喜欢
皮肤过敏预防措施类药物
初春仔猪腹泄原因与预防措施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11-16 19:42:02
核桃园自然灾害预防措施
河北果树(2020年2期)2020-01-09 11:15:07
怀孕期间皮肤过敏如何护理?
机电设备故障维修及预防措施探讨
长效抗菌材料在经外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冬末春初皮肤过敏应该怎么办
解放军健康(2017年1期)2017-11-27 06:28:09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分析56例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原因及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