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闯
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分析
董闯
目的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探析, 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均进行PVP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价。术后1年随访以了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并对患者满意率进行调查。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VAS术前评分为(6.47±1.78)分﹑术后为(3.56±0.92)分,术前﹑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时间(6.8±1.4)个月, 3例患者出现邻近椎体再骨折, 二次手术后恢复正常。总满意率为92.2%。结论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 手术创伤小, 安全性高, 能有效增加椎体的强度, 提高脊柱的稳定性, 临床值得推广运用。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临床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 骨质疏松及因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患者越来越多, 其中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较为常见。由于椎体成压缩性骨折, 患者日常生活与活动等严重受限, 且病程较久,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PVP技术越来越成熟, 逐渐在临床推广开来。为探析其应用效果, 作者所在医院骨科以2011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7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骨科2011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7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X射线骨密度测量证实为骨质疏松, 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压缩性骨折。排除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感染疾病等手术禁忌证患者。其中男38例,女35例, 平均年龄(65.3±7.6)岁, 平均病程(11.2±4.4)个月,单椎体压缩性骨折28例, 双椎体压缩性骨折22例, 三椎体压缩性骨折18例, 三椎体以上压缩性骨折5例。陈旧性骨折28例, 新鲜性骨折45例。
1.2 方法 术前血常规﹑心电图﹑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患者取俯卧位, 局部消毒, 硬膜下全身麻醉。采用经椎弓根进针法进行胸腰段穿刺, 将穿刺针沿椎弓根穿刺至椎体前中1/3交界处, 穿刺成功后加入3~5 ml造影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下观察椎体内弥散以及静脉回流情况。C型臂透视下降调配好的含造影剂的骨水泥(粉:液=3:2)用压力注射器缓慢注入椎体, 由前向后边注射边退至椎体后缘, 透视下注射, 注意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及有无渗漏情况, 当骨水泥到达椎体上下终板或椎体后壁时停止注射。注射完毕10 min内注意观察, 以了解骨水泥聚合反应对人体的影响。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 d以防止感染。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采用VSA评分评价患者腰部的疼痛感觉, 即以1条10 cm长的直线称为“痛尺”作为评估工具, 左端为0分表示无痛, 右端段为10分表示最痛, 自左向右疼痛程度逐渐增加。1~3分表示患者有能忍受的轻微疼痛;4~6 分表示患者有尚能忍受的疼痛, 睡眠受影响;7~10分表示患者有难以忍受的疼痛[2]。术后1年随访以了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满意率进行调查, 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 总满意率=(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VAS术前评分为(6.47±1.78)分﹑术后为(3.56±0.92)分, 术前﹑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6.8±1.4)个月, 3例患者出现邻近椎体再骨折, 二次手术后又恢复正常。除3例轻微疼痛, 1例稍重外, 其他患者无明显疼痛, 所有患者生活基本都能自理, 对手术十分满意41例(56.2%), 满意27例(37.0%), 不满意5例(6.8%), 总满意率为93.2%。
骨质疏松是指单位体积骨骼中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骨组织微结构被破坏, 最终致使骨脆性增加, 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 骨折好发部位多集中于椎体﹑髋部﹑腕部等[3]。
自1984年Galibert与Dreamond首次使用经皮椎体内注射骨水泥治疗椎体血管瘤以来, 经过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逐渐过渡至今日愈发成熟的PVP方法。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 缓解腰背疼痛, 恢复椎体高度是其治疗的首要目的[4]。PVP借助于双向X线机, C型臂或CT的监视引导下,患者麻醉后, 经椎弓根将一定内径的套管针经皮刺入锥体,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作用机制主要为:①骨水泥注入椎体固化后增加了椎体的抗压强度及椎体稳定性;②骨水泥聚合放热损伤了痛觉神经末梢;③骨水泥承担了部分的轴向压力, 从而减少了对椎体内神经的刺激。同时作为一种微创手术的方式, 可有效避免老年患者的手术不耐受性,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点[5]。
综上所述, 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 手术创伤小, 安全性高, 有效增加椎体的强度, 提高脊柱的稳定性, 临床值得推广运用。
[1]周晓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疗养医学, 2015, 24(7):715-716.
[2]官福平, 李宝祥, 葛东泉, 等. DSA机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17):122-123 .
[3]白云鹤, 吴若丹, 卢斌, 等.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6):85-86.
[4]邵文彬, 陈豪.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分析.当代医学, 2012, 18(16):89-90.
[5]刘俊清.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应用研究.青春期健康, 2014, 12(12):44-4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067
2015-08-03]
117002 本溪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