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淼
术中低体温原因及预防的探讨
张淼
本文由作者在手术室工作的经验积累和自身的查阅学习, 从手术过程中患者体质、低温环境、麻醉和冷稀释等4方面分析探讨了术中低体温的严重危害性, 并根据相应条件提出了预防及治疗手术中低体温所产生的危害的应对方法, 以达到完善手术治疗救死扶伤的目的。
低体温;麻醉;冷稀释;凝血功能
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 称为低体温。手术患者心理紧张、焦虑, 术中内脏或肢体大面积、长时间的暴露, 环境温度变化以及麻醉剂的作用, 大量室温液体的输注和反复长时间的术区的冲洗等均可导致术中患者体温的下降, 术中低体温会造成肌体耗氧增加、心率加快、免疫功能受损, 甚至危及生命, 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1]。因此,了解手术中患者体温变化, 及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极其重要。
1.1 患者自身体质原因 由于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所从事的行业不同, 患者自身的体质也参差各异。相对于青壮年患者, 老人和少儿的体质因素会加大导致术中低体温的几率。老人代谢率低, 体温调节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体内有机成分下降, 水含量减少, 进而使机体热量储备降低, 因此术中容易出现低体温症状。而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皮肤薄,血管丰富更易散热。另外术前患者通常要禁止饮食, 如果患者自身体质较弱, 就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 紧张、恐惧的情绪亦可影响肌体回心血量和微循环, 因为身体散热加快, 肌体产热率低于散热率, 血液耗氧量增大而导致低体温的发生。
1.2 术中的低温环境 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共设施采用中央空调系统, 医院手术室也不例外。这种中央调节系统加速了室内空气的对流, 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完整的皮肤具有天然的屏障作用, 手术室的温度过低, 患者大多做开腔手术, 皮肤的完整性被破坏, 屏障功能缺失, 从而导致患者体热过度散失。通常手术室温度为22~24℃, 当室温低于21℃时, 患者散热增加, 再加上挥发性消毒液的使用带走大量体表热量, 术中大量冰冷生理盐水的冲洗以及手术时间过长导致的患者体表皮肤暴露时间过长, 并且使用层流设备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到61%, 而蒸发散热为91%左右, 都加速了患者体温的降低。因此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环境温度有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
1.3 麻醉因素 麻醉药物的使用对人体控制中枢有非常大的影响, 手术中使用麻醉药物对维持正常体温的人体调节系统也有抑制作用, 麻醉药物作用的原理是使受药部位周围血管扩张增加散热, 肌肉松弛类药物使肌震颤消除而阻碍产热。而当手术需要全身麻醉时, 全身麻醉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患者的体温呈现下降的趋势, 肌体在干扰下丘脑的控制下产热与散热保持的动态平衡, 使其对低温反应的临界点降低。气管插管后, 低温干燥的气体不经鼻腔、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作用进入肺内, 使肌体中心体温下降1~2℃[2]。
1.4 术中输液对患者体温的影响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输入大量液体, 液体温度大多保持为室温, 低于基础体温,从而产生“冷稀释”的作用。另外, 血库中大多低温存血,存血比人的基础体温要低很多, 每当遇到情况危急, 无法及时为患者将存血恢复到基础体温, 从而使患者出现寒战、发冷等低体温症状。因此, 低体温也是大量快速输血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2.1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 低体温有3种方式可引发切口感染:①低体温使血管收缩, 引发体温调节障碍, 致使组织缺氧从而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②机体免疫功能亦会受到低体温的影响;③低体温加重术后蛋白的消耗, 使伤口愈合受到抑制。
2.2 影响机体凝血功能 轻度低体温可使凝血物质的惰性增加, 血小板功能降低而阻碍凝血功能, 降低凝血酶的活性, 增大血液粘滞度, 激活了纤溶系统, 严重的低体温导致增加术中失血量和输血的需求, 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
2.3 对肌体各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低体温可引起低钾, 低钾是导致室速、室颤等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 严重可引起心力衰竭。并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心率增快, 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 血压升高。轻度的低体温由于每分钟通气量和氧耗量减少, 通气/血流比(V/Q)比例失调而导致缺氧加重。当中心温度低于基础体温37℃时, 室速和心脏异常的发生率将增加2倍。低温可使麻醉药在体内的代谢减慢, 影响全身麻醉患者的苏醒时间。
3.1 心理引导 重视术前对患者的心理引导, 有助于预防术中产生低体温。手术前访视做到位, 用微笑和语言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消除手术人员与患者之间的陌生感以提高患者对冷刺激的抵抗能力。
3.2 调节室温, 注意保暖, 减少热量的散失 适当提高室温, 对患者体温的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温度值为22℃既能减少或防止微生物繁殖的同时满足手术室工作人员舒适的要求, 又可有效地防止老年人围手术期核心体温过度下降。术中使用手术薄膜巾覆盖手术切口, 减少皮肤散热以及对冷的刺激。这是减少患者在手术中暴露的身体面积的方法;而对于体腔暴露时间长的手术患者, 术中应使用温度为38℃的盐水纱布和敷料擦拭、止血及覆盖肠管, 及时更换, 始终保持纱布温度接近38℃;并选择温热的液体进行体腔、切口的冲洗[3]。
3.3 手术中输液输血应预防“冷稀释”作用 对患者输注的血制品和液体药物进行加温预热。库存血尽可能在室温下放置30 min或用温水疗法升高温度后再使用, 血液温度要严格控制在37℃左右, 以免破坏血液成分, 引起溶血反应。采用即时加温法加温的库存血输入后可以防止输血时及输血后体温下降, 从而有效预防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3.4 预热加温, 预防体腔热量散失
3.4.1 在手术过程中, 用已加温的毛巾被或小棉被为患者保暖, 减少体温的散失, 坚持无菌操作原则, 采取有效的被服、包布遮盖, 注意保持切口周围无菌单的干燥, 这样会减少散热和避免低温液体渗透入皮肤表面后吸收大量的热量而致血管收缩等不利情况的发生。
3.4.2 主动预热加温设备的使用 患者睡在可调节温度的水毯上, 保持体温的恒定, 使患者术前术后体温平稳, 手术始终维持在人体正常体温水平。另外加压空气调温毯是采用柔和的充气毯覆盖于非手术区域, 对体表施加一定温度的高对流气体, 提高患者的体表温度, 减少人体内部热量向温度较低的周围环境转移的工作原理, 将机体与周围低温环境隔离, 达到防止低体温的作用。
3.5 加强对患者体温的监测是及时预防低体温的前提 为了保证手术成功, 防止手术后并发症, 对体温的有效监测调节可早期发现, 早期处理, 是防止低体温并发症的出现的重要步骤。
总之, 术中低体温的现象应该受到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根据可导致发生低体温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方法及时准确应对, 减少手术患者的低体温及并发症, 从而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
[1]李国芹. 外科围手术期低体温及防治.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11(3):333-335.
[2]景宇淼. 术中低体温成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4):63-65.
[3]邹艳云.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2):244-24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5.184
2015-04-01]
110000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