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2015-01-23 04:21:51杨欣欣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5期
关键词:管术咽鼓管外耳道

杨欣欣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杨欣欣

目的探讨分析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患者均采取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 通过复诊、随访等方式观察记录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积极治疗,68例患者中痊愈53例(77.9%), 有效10例(14.7%), 无效5例(7.4%), 总有效率92.6%。结论采取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操作简便、视野清晰等优点, 临床效果满意, 便于在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耳内镜;鼓膜置管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黏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或渗出性中耳炎, 为耳鼻喉常见疾病之一, 是一种以听力下降、中耳积液为特征表现的中耳炎性非化脓性疾病[1]。该病好发于儿童, 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而后出现听力减退或耳胀感。由于儿童对症状难以详细描述, 常在听力受到较大影响时才就医, 造成延误诊治。对于成年患者, 应在排除周围组织恶性病变后及时给予治疗, 改善生活质量。作者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对本院部分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6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均进行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②经声导抗检查和鼓气电耳镜检查确诊;③患者无沟通障碍。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精神疾病, 无法正常沟通交流;②合并耳鼻喉等疾病。患者中男40例, 女28例;年龄4~58岁,平均年龄(26.1±8.2)岁;病程1~24个月, 平均病程(5.3±5.1)个月。入院性纯音测听检查示混合性聋18耳, 传导性聋50耳。耳内镜检查示鼓膜呈琥珀色或淡红色, 鼓膜内陷23耳, 光锥缩短或消失, 部分可见鼓室腔气泡或液平。

1.2 治疗方法 患侧外耳道和鼓膜采用75%乙醇常规消毒,成人采用局部表面麻醉, 儿童实施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经外耳道导入直径2.7 mm 0°硬管耳内镜(扬州格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首先仔细观察患侧鼓膜,对腺样体肥大等导致者, 可在内镜下直接切除病变腺样体,解除病因。切开位置一般选取在鼓膜的前下方或后下方, 切口1.0~1.5 mm。且开始注意掌握切口深度, 防止损伤鼓室黏膜, 并避免对听骨链等中耳重要结构造成损伤[2]。切开后首先彻底吸净鼓室内积液, 并送细菌培养。放置通气管于切口内并调整至合适位置, 滴入少许抗生素, 以消毒棉球封闭外耳道防止感染。术后1周复诊, 检查通气管位置。术后2周复查鼓膜恢复情况以及听阈。术后6个月复查见鼓膜正常,中耳无渗液, 可拔除通气管。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患者听力恢复正常, 耳胀、耳闷等症状完全消失, 鼓室压图A型, 鼓膜形态、颜色正常,纯音测听力骨导差<10 dBHL。有效:患者耳胀、耳闷等症状较前减轻, 鼓室压图为好转, 听力恢复正常, 纯音测听力骨导差10 ~15 dBHL。无效:听力无任何恢复, 耳胀、耳闷等症状无减轻甚至加重, 鼓室压图无明显变化[3]。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置管完成, 无明显外耳道及鼓膜反应,未出现鼓岬损伤以及外耳道血肿。术后复查63例患者诉听力较前明显改善。6个月后58例患者通气管自行脱落, 复查见鼓膜愈合良好。68例患者中痊愈53例(77.9%), 有效10例(14.7%), 无效5例(7.4%), 总有效率达92.6%。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耳鼻喉科常见疾病, 该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目前已知但咽鼓管功能障碍如咽鼓管阻塞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主要原因。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相通的管道, 在正常情况下, 咽鼓管负责调节中耳内、外的气压。而当咽鼓管出现堵塞时, 中耳内的气体可被黏膜吸收, 导致内部负压, 从而引起黏膜静脉扩张, 血管通透性增加, 渗出液积聚于中耳[4]。临床通常将咽鼓管堵塞分为功能性和机械性两种, 功能性堵塞多见于小儿, 主要是由于其咽鼓管软骨尚未发育成熟, 咽鼓管管壁易发生塌陷而造成内部负压引起分泌性中耳炎。而机械性堵塞多见于成人, 主要由鼻咽部占位性病变如鼻咽纤维血管瘤、巨大鼻息肉、鼻咽癌、慢性鼻窦炎、咽鼓管咽口粘连以及腺样体肥大等引起, 上述病变组织可对咽鼓管咽口造成直接压迫, 使其堵塞而引起分泌性中耳炎[5]。患者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 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微的耳鸣、耳闭塞感, 或出现耳痛症状, 上述症状可随患者体位变化而出现变化, 尤其在晃动头部时可听见水声。

该病采取药物治疗效果有限, 临床多给予手术治疗。传统的鼓膜穿刺抽液术和鼓膜切开引流术由于操作视野局限,鼓膜暴露差, 操作不便, 术中抽吸不彻底, 操作不当易引起鼓膜内壁黏膜损伤, 疗效欠佳。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新技术, 通过耳内镜可清晰直观的对鼓膜进行观察, 操作精确。同时耳内镜可轻松穿过外耳道弯曲及狭窄部位, 调节灵活, 镜下可准确对切口进行定位, 有效避免损伤周围组织。作者对本院部分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 未出现明显外耳道及鼓膜反应, 术中未对鼓岬及外耳道造成损伤。治疗有效率达92.6%。因此,作者认为,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操作简便、视野清晰等优点, 临床效果满意。

[1]韦懿.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文献综述.蛇志,2010,22(1):45-47.

[2]黄业武.鼓膜置管与激光造孔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对比.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4):500-501.

[3]许雨洲, 尹治军, 陈旭华.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20(6):306.

[4]陈伟南, 杨海弟, 陈秋坚, 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8(2):200-202.

[5]汤晨, 刘收厚, 吕凌云.耳内镜下鼓膜置管并电动切割器切除腺样体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4):1131-113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5.060

2015-01-26]

471400 嵩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猜你喜欢
管术咽鼓管外耳道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6)*
——外耳道成形技术进展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异位及术后门静脉积气发生情况分析
耳朵进水了,三个方法巧解决
今日文摘(2019年15期)2019-08-07 02:02:43
基于Matlab软件的先天性外耳道狭窄CT影像特点分析
Valsalvas闭气加压MRI在评价咽鼓管功能中的价值研究
重庆医学(2017年5期)2017-03-01 02:34:05
不同时段颈内深静脉置管术对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基于全麻下不同径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研究
腹膜透析置管术中行腹壁固定与非固定两种方式的效果差异分析
保护好易受伤的外耳道
科学生活(2015年1期)2015-02-05 22: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