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 晋,王 玲,杨佃会
针刺治疗心脏骤停致缺血缺氧性脑病后痉挛性瘫痪1例
仙 晋1,王 玲1,杨佃会2
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各种缺血缺氧事件造成的脑功能损伤,心脏骤停后复苏及时,一般经治疗后可无遗留症状。笔者在跟随导师临诊时遇到一例由于复苏时间较长,严重脑缺氧导致弥散性脑损伤,遗留四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54岁。2013年3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腰椎间盘摘除术,术中心脏骤停,予以心肺复苏术、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等抢救后,心跳恢复,但需机械通气维持呼吸,神志不清,考虑缺血缺氧性脑病。转入ICU病房,经一年护理及调养,醒状昏迷,自主呼吸恢复。因四肢肌张力升高,僵直于屈曲位请求针灸康复治疗。检查:生命体征平稳醒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双侧鼻唇沟对称。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肩、肘、腕、膝、踝关节均僵直于屈曲位。四肢腱反射未能引出,双侧巴宾斯基征、查多克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语言不利,吞咽困难。纳差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断:痉证-气血亏虚。取穴:患者仰卧位,取廉泉、水沟、上星、百会、四神聪、双侧头针运动区、尺泽、手三里、大陵、合谷、八邪、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申脉、照海、足临泣。操作:使用直径0.30 mm长1.5寸托尼牌一次性针灸针。廉泉、水沟直刺0.3~0.8寸,平补平泻;上星透刺百会,进针0.8寸,四神聪平刺0.5寸,运动区进行接力透刺,快速捻转200次/分;手三里、合谷、足三里、足临泣直刺0.5~1.2寸,行提插捻转补法;尺泽、内关、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冲直刺0.5~1.2寸,行提插捻转泻法;申脉、照海互相透刺,申脉行捻转补法,照海行捻转泻法。八邪点刺不行手法。头部腧穴留针4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体针手法完毕后即出针,不留针。10 d一疗程,针刺3个疗程后,肌张力明显下降。巩固治疗6个疗程,肌张力基本恢复正常,巩固治疗6个月,肌张力基本恢复正常。巩固治疗6个月,肌张力基本恢复正常,随访半年,生活可部分自理。
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患者较为多见的后遗症,一般单侧为主。本例患者由于复苏时间较长,脑缺氧时间增长,导致遗有弥散性脑损伤,造成四肢痉挛性瘫痪。痉挛性瘫痪当属祖国医学痉证范畴,《灵枢·邪客》指出:“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素问·调经论》又云:“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就其病位而言,当在经筋。督脉为阳经之海,入属于脑,《素问·骨空论》言:“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故督脉对于中枢性瘫痪的治疗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故选取督脉穴位水沟、上星透刺百会以通督调神,填髓健脑,从本进行治疗。又辅以头针运动区增强对肢体运动能力的调节,四神聪以健脑益智,醒神开窍。从中医阴阳学说来看,肢体痉挛是由于阴阳失调所致。《难经·二十九难》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跷脉起于足跟部,从下肢内、外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阴阳,调节肢体运动的作用,因此调节跷脉亦能治疗脑的病变,对于脑损伤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跷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痉挛性瘫痪来讲,多为阴盛阳虚,故体针的选穴操作以泻阴补阳为主。且《针灸甲乙经》认为“偏枯不仁,手瘛偏小筋急,大陵主之”,《肘后歌》有“手臂拘挛急,尺泽深刺去不仁”的说法。血海、足三里二穴合用可增补气血,以濡养经筋,缓解痉挛。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调三阴经以平衡阴阳。《针灸甲乙经》又言:“痉,互引善惊,太冲主之”,太冲可镇肝息风解痉、养肝血,同时太冲、合谷两穴相配合称“四关穴”共调气血,可通关开窍,镇静解痉,缓解肢体痉挛状态。申脉、照海为八脉交会穴,分别通于阳跷脉与阴跷脉,相互对刺可交通阴阳,又施以泻阴补阳手法以平衡阴阳,缓解痉挛。又辅以经外奇穴八邪,宣通局部经气。
头针与体针相结合,既以头针通督调神治本,又以体针泻阴补阳治表,辅以补气养血。针刺对于严重脑损伤后的双侧痉挛性瘫痪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编辑 王雅洁)
1.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济南 250014),E-mail:jinxian1003@163.com;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杨佃会,E-mal:jnyangdh@126.com
R743 R255
C
10.3969/j.issn.1672-1349.2015.11.048
1672-1349(2015)11-1355-01
201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