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群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随机选择高血压病患者165例,动态血压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斑块组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一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比较各组动态血压各项参数。结果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无斑块组增高,多发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单一斑块组增高,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可促进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紊乱更易并发颈动脉斑块。
[关键词]高血压;颈动脉粥样斑块;动态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6_0496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6.18高血压病是常见的慢性病,长期血压升高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1]。正常人体血压24h存在昼夜生理节律波动,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2]。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动态血压的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高血压病患者共165例,男90例,女75例,年龄62~78岁,平均(68.21±3.43)岁;平均病程(14.61±8.32)年。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高脂血症、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心瓣膜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97例,男54例,女43例,年龄63~78岁,平均(68.41±5.43)岁;无斑块组68例,男39例,女29例,年龄62~75岁,平均(68.04±4.64)岁。斑块组又根据斑块数量分为2亚组,单一斑块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63~77岁,平均(68.13±4.8)岁;多发斑块组61例,男29例,女32例,年龄62~78岁,平均(68.52±6.76)岁。各组年龄、性别、血胆固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入选患者均继续服用降压药物,给予24h动态血压监测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24h动态血压检查采用北京美高仪_ABP1型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护仪。设置白昼时间为6:00~22:00,每30分钟测血压一次,夜间时间为22:00~6:00,每60分钟测血压一次。测血压时患者上臂要保持伸展和静止状态。监测指标:24h收缩压(24hSBP)、舒张压(24hDBP)和动脉压(24hPP);昼间收缩压(dSBP)、舒张压(dDBP)和动脉压(dPP);夜间收缩压(nSBP)、舒张压(nDBP)和动脉压(nPP)。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即(昼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昼间平均血压,下降率在10%~15%为杓型血压,小于10%为非杓型血压[3]。所有患者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血压77例(46.67%)和非杓型血压88例(53.33%)。颈动脉超声检12测采用PHILIPS系列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7.5MHZ。取颈内、外动脉分叉下1.0~1.5cm处检查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情况,并注意双侧对比。将颈动脉内膜厚度≥1.2mm定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4]。
3讨论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其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变小,病变一般从内膜开始,可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积形成斑块,可继发出现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或局部血栓形成,严重者可导致重要脏器功能和结构改变,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高血压患者血管壁的应力增加,引起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生长,结果导致管壁增厚和斑块形成[5]。研究资料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病变是平行的[6],亦被证实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硬化情况的“窗口”,利于评估高血压病靶器官损伤程度。偶测血压不能准确地反映高血压患者的真实血压水平。动态血压利于克服诊所血压测量次数较少、观察误差和白大衣效应等的局限性,因此较客观地反映血压的实际水平与波动情况。正常人24h动态血压波动呈杓型,昼夜血压波动有一定的规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15%表示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此时昼夜血压波动曲线称为非杓型。非杓型高血压形成考虑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褪黑素分泌紊乱、睡眠、年龄等因素相关[7]。非杓型血压患者交感-副交感神经的调节能力减弱,交感神经处于长期兴奋状态,从而激活RAAS系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8]。本文发现,斑块组患者24h、昼间与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水平较无斑块组患者明显增高,提示血压持续升高是产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非杓型高血压者更易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通过监测血压波动情况,注意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制定合理的降压方案,达到平稳降压的目标,更利于减少靶器官损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罗晓佳,陈晓平.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高血压[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4):573-577.
[2]杨敏京,毕齐,冯立群,等.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态血压特征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7):704-706.
[3]吴立群,秦永文,廖德宁,等.高血压病人的评估.《现代心血管疾病治疗学》[M].第六章.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417-418.
[4]李铁.2型糖尿病血清白介素_10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J].Journal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2011,13(2):72-73.
[5]齐帜,谢英.应力致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的研究进展[J].Medical Journal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2008,5(5):470-472.
[6]Gensini G G.A more meaningful scoring system for determining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 J Cardiol,1983,51(3):606.
[7]黄小云,韦建瑞.非杓型血压和靶器官损害[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8,14(1):71-74.
[8]李芳,王峥,成静,等.高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睡前缬沙坦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12):1260-1262.
(收稿日期:2014_3_18)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随机选择高血压病患者165例,动态血压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斑块组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一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比较各组动态血压各项参数。结果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无斑块组增高,多发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单一斑块组增高,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可促进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紊乱更易并发颈动脉斑块。
[关键词]高血压;颈动脉粥样斑块;动态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6_0496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6.18高血压病是常见的慢性病,长期血压升高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1]。正常人体血压24h存在昼夜生理节律波动,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2]。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动态血压的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高血压病患者共165例,男90例,女75例,年龄62~78岁,平均(68.21±3.43)岁;平均病程(14.61±8.32)年。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高脂血症、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心瓣膜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97例,男54例,女43例,年龄63~78岁,平均(68.41±5.43)岁;无斑块组68例,男39例,女29例,年龄62~75岁,平均(68.04±4.64)岁。斑块组又根据斑块数量分为2亚组,单一斑块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63~77岁,平均(68.13±4.8)岁;多发斑块组61例,男29例,女32例,年龄62~78岁,平均(68.52±6.76)岁。各组年龄、性别、血胆固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入选患者均继续服用降压药物,给予24h动态血压监测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24h动态血压检查采用北京美高仪_ABP1型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护仪。设置白昼时间为6:00~22:00,每30分钟测血压一次,夜间时间为22:00~6:00,每60分钟测血压一次。测血压时患者上臂要保持伸展和静止状态。监测指标:24h收缩压(24hSBP)、舒张压(24hDBP)和动脉压(24hPP);昼间收缩压(dSBP)、舒张压(dDBP)和动脉压(dPP);夜间收缩压(nSBP)、舒张压(nDBP)和动脉压(nPP)。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即(昼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昼间平均血压,下降率在10%~15%为杓型血压,小于10%为非杓型血压[3]。所有患者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血压77例(46.67%)和非杓型血压88例(53.33%)。颈动脉超声检12测采用PHILIPS系列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7.5MHZ。取颈内、外动脉分叉下1.0~1.5cm处检查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情况,并注意双侧对比。将颈动脉内膜厚度≥1.2mm定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4]。
3讨论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其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变小,病变一般从内膜开始,可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积形成斑块,可继发出现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或局部血栓形成,严重者可导致重要脏器功能和结构改变,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高血压患者血管壁的应力增加,引起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生长,结果导致管壁增厚和斑块形成[5]。研究资料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病变是平行的[6],亦被证实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硬化情况的“窗口”,利于评估高血压病靶器官损伤程度。偶测血压不能准确地反映高血压患者的真实血压水平。动态血压利于克服诊所血压测量次数较少、观察误差和白大衣效应等的局限性,因此较客观地反映血压的实际水平与波动情况。正常人24h动态血压波动呈杓型,昼夜血压波动有一定的规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15%表示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此时昼夜血压波动曲线称为非杓型。非杓型高血压形成考虑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褪黑素分泌紊乱、睡眠、年龄等因素相关[7]。非杓型血压患者交感-副交感神经的调节能力减弱,交感神经处于长期兴奋状态,从而激活RAAS系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8]。本文发现,斑块组患者24h、昼间与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水平较无斑块组患者明显增高,提示血压持续升高是产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非杓型高血压者更易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通过监测血压波动情况,注意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制定合理的降压方案,达到平稳降压的目标,更利于减少靶器官损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罗晓佳,陈晓平.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高血压[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4):573-577.
[2]杨敏京,毕齐,冯立群,等.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态血压特征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7):704-706.
[3]吴立群,秦永文,廖德宁,等.高血压病人的评估.《现代心血管疾病治疗学》[M].第六章.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417-418.
[4]李铁.2型糖尿病血清白介素_10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J].Journal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2011,13(2):72-73.
[5]齐帜,谢英.应力致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的研究进展[J].Medical Journal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2008,5(5):470-472.
[6]Gensini G G.A more meaningful scoring system for determining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 J Cardiol,1983,51(3):606.
[7]黄小云,韦建瑞.非杓型血压和靶器官损害[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8,14(1):71-74.
[8]李芳,王峥,成静,等.高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睡前缬沙坦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12):1260-1262.
(收稿日期:2014_3_18)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随机选择高血压病患者165例,动态血压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斑块组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一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比较各组动态血压各项参数。结果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无斑块组增高,多发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单一斑块组增高,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可促进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紊乱更易并发颈动脉斑块。
[关键词]高血压;颈动脉粥样斑块;动态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6_0496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6.18高血压病是常见的慢性病,长期血压升高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1]。正常人体血压24h存在昼夜生理节律波动,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2]。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动态血压的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高血压病患者共165例,男90例,女75例,年龄62~78岁,平均(68.21±3.43)岁;平均病程(14.61±8.32)年。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高脂血症、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心瓣膜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97例,男54例,女43例,年龄63~78岁,平均(68.41±5.43)岁;无斑块组68例,男39例,女29例,年龄62~75岁,平均(68.04±4.64)岁。斑块组又根据斑块数量分为2亚组,单一斑块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63~77岁,平均(68.13±4.8)岁;多发斑块组61例,男29例,女32例,年龄62~78岁,平均(68.52±6.76)岁。各组年龄、性别、血胆固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入选患者均继续服用降压药物,给予24h动态血压监测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24h动态血压检查采用北京美高仪_ABP1型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护仪。设置白昼时间为6:00~22:00,每30分钟测血压一次,夜间时间为22:00~6:00,每60分钟测血压一次。测血压时患者上臂要保持伸展和静止状态。监测指标:24h收缩压(24hSBP)、舒张压(24hDBP)和动脉压(24hPP);昼间收缩压(dSBP)、舒张压(dDBP)和动脉压(dPP);夜间收缩压(nSBP)、舒张压(nDBP)和动脉压(nPP)。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即(昼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昼间平均血压,下降率在10%~15%为杓型血压,小于10%为非杓型血压[3]。所有患者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血压77例(46.67%)和非杓型血压88例(53.33%)。颈动脉超声检12测采用PHILIPS系列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7.5MHZ。取颈内、外动脉分叉下1.0~1.5cm处检查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情况,并注意双侧对比。将颈动脉内膜厚度≥1.2mm定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4]。
3讨论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其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变小,病变一般从内膜开始,可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积形成斑块,可继发出现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或局部血栓形成,严重者可导致重要脏器功能和结构改变,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高血压患者血管壁的应力增加,引起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生长,结果导致管壁增厚和斑块形成[5]。研究资料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病变是平行的[6],亦被证实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硬化情况的“窗口”,利于评估高血压病靶器官损伤程度。偶测血压不能准确地反映高血压患者的真实血压水平。动态血压利于克服诊所血压测量次数较少、观察误差和白大衣效应等的局限性,因此较客观地反映血压的实际水平与波动情况。正常人24h动态血压波动呈杓型,昼夜血压波动有一定的规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15%表示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此时昼夜血压波动曲线称为非杓型。非杓型高血压形成考虑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褪黑素分泌紊乱、睡眠、年龄等因素相关[7]。非杓型血压患者交感-副交感神经的调节能力减弱,交感神经处于长期兴奋状态,从而激活RAAS系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8]。本文发现,斑块组患者24h、昼间与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水平较无斑块组患者明显增高,提示血压持续升高是产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非杓型高血压者更易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通过监测血压波动情况,注意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制定合理的降压方案,达到平稳降压的目标,更利于减少靶器官损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罗晓佳,陈晓平.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高血压[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4):573-577.
[2]杨敏京,毕齐,冯立群,等.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态血压特征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7):704-706.
[3]吴立群,秦永文,廖德宁,等.高血压病人的评估.《现代心血管疾病治疗学》[M].第六章.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417-418.
[4]李铁.2型糖尿病血清白介素_10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J].Journal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2011,13(2):72-73.
[5]齐帜,谢英.应力致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的研究进展[J].Medical Journal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2008,5(5):470-472.
[6]Gensini G G.A more meaningful scoring system for determining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 J Cardiol,1983,51(3):606.
[7]黄小云,韦建瑞.非杓型血压和靶器官损害[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8,14(1):71-74.
[8]李芳,王峥,成静,等.高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睡前缬沙坦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12):1260-1262.
(收稿日期:2014_3_18)endprint